KMP

KMP算法是一种改进的字符串匹配算法,由D.E.Knuth,J.H.Morris和V.R.Pratt同时发现,因此人们称它为克努特——莫里斯——普拉特操作(简称KMP算法)。KMP算法的关键是利用匹配失败后的信息,尽量减少模式串与主串的匹配次数以达到快速匹配的目的。具体实现就是实现一个next()函数,函数本身包含了模式串的局部匹配信息。时间复杂度O(m+n)。


举例来说,有一个字符串"BBC ABCDAB ABCDABCDABDE",我想知道,里面是否包含另一个字符串"ABCDABD"?

1.

 

首先,字符串"BBC ABCDAB ABCDABCDABDE"的第一个字符与搜索词"ABCDABD"的第一个字符,进行比较。因为B与A不匹配,所以搜索词后移一位。

2.

 

因为B与A不匹配,搜索词再往后移。

3.

 

就这样,直到字符串有一个字符,与搜索词的第一个字符相同为止。

4.

 

接着比较字符串和搜索词的下一个字符,还是相同。

5.

 

直到字符串有一个字符,与搜索词对应的字符不相同为止。

6.

 

这时,最自然的反应是,将搜索词整个后移一位,再从头逐个比较。这样做虽然可行,但是效率很差,因为你要把"搜索位置"移到已经比较过的位置,重比一遍。

7.

 

一个基本事实是,当空格与D不匹配时,你其实知道前面六个字符是"ABCDAB"。KMP算法的想法是,设法利用这个已知信息,不要把"搜索位置"移回已经比较过的位置,继续把它向后移,这样就提高了效率。

8.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可以针对搜索词,算出一张《部分匹配表》(Partial MatchTable)。这张表是如何产生的,后面再介绍,这里只要会用就可以了。

9.

 

已知空格与D不匹配时,前面六个字符"ABCDAB"是匹配的。查表可知,最后一个匹配字符B对应的"部分匹配值"为2,因此按照下面的公式算出向后移动的位数:

  移动位数 = 已匹配的字符数 - 对应的部分匹配值

因为 6 - 2 等于4,所以将搜索词向后移动4位。

10.

 

因为空格与C不匹配,搜索词还要继续往后移。这时,已匹配的字符数为2("AB"),对应的"部分匹配值"为0。所以,移动位数 = 2- 0,结果为 2,于是将搜索词向后移2位。

11.

 

因为空格与A不匹配,继续后移一位。

12.

 

逐位比较,直到发现C与D不匹配。于是,移动位数 = 6 - 2,继续将搜索词向后移动4位。

13.

 

逐位比较,直到搜索词的最后一位,发现完全匹配,于是搜索完成。如果还要继续搜索(即找出全部匹配),移动位数 = 7 - 0,再将搜索词向后移动7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14.

 

下面介绍《部分匹配表》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前缀"和"后缀"。"前缀"指除了最后一个字符以外,一个字符串的全部头部组合;"后缀"指除了第一个字符以外,一个字符串的全部尾部组合。

15.

 

"部分匹配值"就是"前缀"和"后缀"的最长的共有元素的长度。以"ABCDABD"为例,

  - "A"的前缀和后缀都为空集,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 "AB"的前缀为[A],后缀为[B],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 "ABC"的前缀为[A, AB],后缀为[BC, C],共有元素的长度0;

  - "ABCD"的前缀为[A, AB, ABC],后缀为[BCD, CD, D],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 "ABCDA"的前缀为[A, AB, ABC, ABCD],后缀为[BCDA, CDA, DA, A],共有元素为"A",长度为1;

  - "ABCDAB"的前缀为[A, AB, ABC, ABCD, ABCDA],后缀为[BCDAB, CDAB,DAB, AB, B],共有元素为"AB",长度为2;

  - "ABCDABD"的前缀为[A, AB, ABC, ABCD, ABCDA, ABCDAB],后缀为[BCDABD,CDABD, DABD, ABD, BD, D],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16.

 

"部分匹配"的实质是,有时候,字符串头部和尾部会有重复。比如,"ABCDAB"之中有两个"AB",那么它的"部分匹配值"就是2("AB"的长度)。搜索词移动的时候,第一个"AB"向后移动4位(字符串长度-部分匹配值),就可以来到第二个"AB"的位置。




我的理解:

要避免常规方法那样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往后移动,就是要我们找出不必要的移动,就是直接跳到可能存在相同子串的地方然后再往后寻找,比如上例中主串BBC ABCDAB ABCDABCDABDE,子串ABCDABD, 我们“肉眼”一看,(可能有的人呢...一眼就找到了,那你牛*啊,我不信长度几千你也能一眼瞄......)首先直接跳过BBC,找到第一个A开头的那一串,发现不行,继续找,此时我们的视线不是往后移一位移到B那里,而是找到第二个A开头那一串,发现也不行,我们跳过中间的B,(因为聪明的大脑告诉我们肯定要找以A开头的  哈哈)找第三个A开头的..不行..找第四个A开头的...哇~发现找到了,那这就是我们“肉眼”找子串的过程,那如何让计算机也像我们一样聪明呢,也按照这样“机智”的方法找呢?难点就在于如何让程序知道:在上一次寻找失败后,下一步要往后跳几个字符。这里就体现了“机智”,而不是传统方法的暴力查找。那如何知道知道跳几步呢?

首先进行的就是对子串进行一个预处理,求出它的匹配值,即子串前缀和后缀的最大公共子串的长度。就是next数组,解决了这个跳几步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跳了,这比求匹配值好想的多,不匹配就往后跳呗。


示例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str{
    char s[100];   //字符串
    int length;   //长度
}t,p; //主串和子串
int next[102];   //子串做预处理后得到的
void getnext(struct str p,int next[]){  //预处理  得出匹配值 即要偏移的距离存入next数组中
    int i=0,j=-1;
    next[0]=-1;
    while(i


你可能感兴趣的:(K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