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陆、近海油气田分布图
2011-07-07 05:52:18| 分类: 经济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国近海油气田分布图
一、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基本情况 (1)油、气远景资源量很大,但勘探程度较低。我国陆上和近海大陆架共有中新生界和古生界沉积盆地150个,总面积43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上140个盆地352万平方公里,近海大陆架10个盆地78万平方公里。在这些盆地中面积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13个,1~10万平方公里的44个。据测算,石油总资源量超过10亿吨的盆地有14个,天然气资源量大于10 000亿立方米的盆地有13个。全国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38万亿立方米,总的油气资源规模和美国相当。按目前经济技术可采条件计算,我国最终常规石油可储量应为150~200亿吨。而直到1990年底的全国累计探明储量为148.65亿吨,探资比为18.25%,至1992年底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45亿吨,探明程度也仅为22.5%~30%。至1995年,全国剩余探明石油储量为32.87亿吨。天然气到1990年底累计探明储量为13 800亿立方米,探资比为2.67%,到1995年底累计探明储量为17 376亿立方米,探明程度更低得多。故从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2)油气资源分布较普遍,但探明程度不一,已发现油气田相对集中(见表5.10)。 表5.10 中国油气资源、储量的地区分布及探明程度(至1990年底)
说明:探资比合计原文如此 各地区概况: 东部:指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的陆地部分,包括有松辽、华北(渤海湾)、南襄、江汉以及苏北等重要含油盆地,预测油气资源及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82.36%及54.39%。因此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油气资源基地,主力油田大庆、胜利、辽河等均分布于本区。 中部:指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与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一线之间的地区,分布有海拉尔、二连、鄂尔多斯、四川等含油气盆地,已探明二连等油田和四川天然气田,近年又在陕北即陕甘宁盆地中部,取得天然气勘探的重大成果,说明本地区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地处内地,许多油气田位于山区、黄土高原或沙漠化地区,地理条件比较复杂。 西北部:指贺兰山以西、昆仑山以北地区,主要分布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等盆地,面积广阔,初步测算石油资源量占全国1/4。但因勘探程度很低,已探明石油储量只为全国1/10,探资比更不到1/10。90年代以来,在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盆地石油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极有希望成为我国油气接替基地。 青藏:分布有羌塘、伦坡拉等盆地,自然条件恶劣,尚未开展油气勘探。 近海海域:近海大陆架区分布有许多大中型含油气盆地,主要有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琼东南、莺歌海等。其石油资源远景很大,占到全国总资源量的23%。近十年来,近海油气勘探取得丰富成果,截至1995年已累计探明了石油地质储量12亿吨和天然气23.50亿立方米,分别占估算经济资源量的14.5%和6%;已建成海上油田15个,气田两个。由于近海油气资源富集区正好靠近经济发达而能源紧缺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对保障这里的优质能源供应将起到重大作用。 南海海域:也有很好的油气远景,尚有待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探工作。 总之,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石油在资源总量中,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和准噶尔四大盆地合占一半强,海上约占四分之一。而已探明的油、气储量则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今后西北地区的储量可望有较大的增加。 (3)油气资源的质量特点与赋存条件。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中,常规石油占57.5%,低渗透油占29.7%,稠油占12.8%。就埋藏深度看,多数分布在2000~3500米的深度范围内。就资源与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论,44%的资源分布在地理环境较复杂的海域、浅滩、沙漠、山地和高原地区。在天然气资源中,优质天然气(中-高孔隙度、渗透率,埋深小于4 500米,圈闭简单)仅占22.7%,埋深大于4 500米的占42%。 从原油质量分布看,我国原油以中质原油为主,约占原油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如大庆、胜利两大油田大部分为中质原油,其轻质馏份收率比中东地区原油相同馏份收率几乎低一半;同时原油的重质化速度很快,尤以辽河油田最明显,重质原油产量已占油田产量40%以上。其次,我国多数原油含硫较低(低于0.5%),而含氮普遍较高(0.1%~0.4%)。再者,我国60%原油属于石蜡基原油,大庆原油含蜡量26%,胜利原油也达13%,而沥青质含量普遍很低。以上这些特点,对炼油工艺及产品结构都有深刻影响。 二、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进展及生产变化 我国过去油气工业基础极其薄弱,1949年时探明石油储量不到3 000万吨。建国以来大力进行勘探,到1992年底已累计探明159亿吨。几十年来,随着勘探工作的部署、调整与储量的增长分布,油田的开发与生产布局的变化也很显著。 50年代,以原有西北的石油工业为基础,在原苏联帮助下。主要发现了克拉玛依、冷湖等31个油田,初步建立了以玉门、新疆、青海和四川四个油田为主的西部石油基地。原油产量由12万吨增加到373万吨,十年内平均增长36万吨。 1960~1978年,全国石油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主要是由于从西部转移到东部地区的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以及陕甘宁盆地,先后发现和开发了大庆、胜利、大港、扶余、辽河、任丘、长庆等一批大油田。特别是在60年代初期,运用陆相生油理论,开发和建成了大庆油田,1979年原油产量超过5 000万吨。全国原油产量则在1978年超过1亿吨。其中1963~1968年间,年均增长200万吨,1968~1978年间年均增长900万吨。由于同时加强了炼油技术的研究,使石油产品基本实现了自给,并且自1973年起始有越来越多的原油出口。 1979年以后的十年,全国石油储量进一步增长,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扩大了胜利油田的勘探成果和探明了中原油田,保证了原油产量进一步增加,由 1979年的 10 615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13 705万吨,年均增长300万吨。在大庆油田保持5 000万吨以上年产量的同时,胜利油田达到了年产3 000万吨的规模,辽河油田也达到了1000万吨以上,成为我国三大主力油田。在全国满足国民经济所需油品的同时,出口原油在1985年达到3 064万吨的高峰。 1989年以后,石油探明储量增长缓慢,这一期间,尽管在西部地区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尤其是揭示了塔里本盆地油气和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前景,海上油田也有显著成就,但自1985起新增原油储量顶不上采出的油量,从而使储采比不断下降,由1985年的18.7 降到1992年的14.7。原油产量由1989年13 764万吨小步增加到1995年的14902万吨,平均每年增加仅190万吨,低于对油品的需求增长。迫使进口油品迅速增加而出口连年递减,到1993年成为油品净进口国。 三、当前中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勘探投资不足,储采比下降。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和主要的目的层、油气聚集带和背斜构造的探明程度已较高,待探明的石油资源多为稠油,其油气藏类型复杂。其它地质远景好的含油气盆地大部分布于西部及海域地区,勘探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在勘探成本不断上升情况下,勘探投资未能相应增加,必将造成油井数的增加落后于生产增长的需要,最终造成近年来储采比下降的趋势。东部七个老油区近期如无新的突破,其现有储量到下世纪初均将先后面临逐渐枯竭的局面。 (2)产量增长缓慢,生产成本急剧上升。自1978年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之后,年增长速度急剧下降。1989年以后,年平均增长率仅为l%。其中,东部地区产量稳中有降,在全国原油生产中的比例从91.9%下降到87.35%;而原油的增长主要来自西北地区和近海海域,其中西北地区产量从769.9万吨,增长到1857.3万吨。东部各主力油田陆续进入产量递减阶段,全国油田综合含水将由1990年的76%上升到本世纪末的85%。为了力争这些老油田的稳产,必须采取一系列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措施,并要增加大量投入;另方面新探明和投产的油田主要集中在沙漠、戈壁或近海地域,开发难度大。这些都使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 (3)消费增长迅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一直以煤为主,1965年石油比重开始上升,到1976年曾达到23%的最高值,而后又逐年下降,至1995年为17.3%,和能源生产构成中石油比例的变化大体相似。 石油的消费量过去一直控制在国内可能供应量的范围内,直到1988年以前,基本上没有成品油进口。其后随着能源价格与市场管理的进一步改革,油品需求自1990年以后每年以7%~10%的速度递增,主要是由于公路运输与城市交通用油增长很快,东南沿海省份进口石油猛增,农村经济发展也使油品需求不断增加。这样,从1993年起我国石油总消费量超过了生产量,使我国由石油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见表5.11)。 表5.11 1989~1993年我国原油和主要油品进出口(万吨)
1995年原油进口1709万吨,出口1885万吨,成品油进口1440万吨,净进口量继续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对石油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生活各方面都需要越来越多的优质能源,首先是石油、天然气。在当前世界石油市场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我国沿海地区有可能进口更多油品或建设更多加工进口原油的炼油厂。因此预计到2000年以后,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有可能回升到22%。由于国内原油生产预计2000年及2020年分别可达1.55亿吨及1.8亿吨左右,而需求预测2000年及2020年分别为2亿吨及3.2亿吨。因此必须增加石油进口,以满足消费增长。 四、中国主要油气生产基地 1.松辽石油基地 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发现并探明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大庆油田,就其规模而论也是世界级的大油田。它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南北长近200公里,东西宽15~25公里,含油面积2 000平方公里。地质构造上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属多油层,厚油层油田。大庆原油为含硫低的石蜡基原油,含蜡量高达20%~30%;凝固点高,因此从采出、集输到贮运均需加热保温;粘度高。 大庆油田自1960年开始采油以来,原油产量增长迅速,1966年超过1000万吨,1972年超过3 000万吨,1976年超过5 000万吨。由于采取了早期注水、加密建井、注入化学聚合物开采薄油层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得原油生产一直保持在这一高水平上,1993~1996年更连续年产超过5 500万吨。预计今后仍可稳产到2010年左右。 大庆原油供应东北各炼油厂、北京及长江流域大部分炼油厂,也是中国原油出口的主要来源。其原油运输方式主要是:一小部分经让湖路—通辽铁路自北而南,大部分则由管道直接输往东北、北京各炼油厂和输至大连港装船外运。 扶余油田位于大庆之南,吉林省西部,含油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油田地质情况与大庆基本相同,自60年代以来,原油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上下;大部分原油进入大庆油运输管道。 2.华北石油基地 包括胜利油田、冀中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以及渤海海上油田。在地质构建上属华北地台的第二、三级构造带,地理上属于黄河、海河、辽河冲积平原及渤海浅海部位,涉及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天律等省市。 胜利油田: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河口附近地区。在地质构造上跨越济阳、昌潍两个拗陷区,主要含油单元在济阳拗陷地域范围。涉及三十多个县,重点在垦利、利津、滨县、沾化等县境。1960年初期发现后,不断扩大范围增加储量,尤其80年代初在黄河口及孤岛等地区取得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突破,使整个胜利油田迄今已找到60多个油气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达30多亿吨,原油年产量在70年代增加到2 000万吨以上。从1987年至今保持着年产3 000万吨以上的生产水平,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胜利原油属烷基-中间基原油,比重略高于大庆油田,含蜡量较少,含硫量则较高。炼出的柴油凝固点低,同时孤岛原油由于凝固点低,比重大,是炼制航空煤油的理想原料。 胜利原油运输通道主要有三:一是由东营管输至辛店,供齐鲁石化总厂加工;二是经东营—青岛油管转海运南下;三是经由鲁宁输油管道供南京炼油厂并转长江船运至沿江其他炼油厂。 辽河油田:是辽河拗陷油气区的总称,位于辽河三角洲和辽东湾铁路之间,跨7市10个县。在60年代后期探明并投入开发。已探明含油面积600多平方公里,建成十多个采油区。年产原油自80年代中期起达1000万吨以上,天然气15亿立方米以上,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和胜利的第三大油田。 辽河原油性质基本属于低硫中间石蜡基质原油,与大庆油相似。含蜡量接近40%,凝固点高达51℃,因此生产油品和作乙烯裂解原料的加工难度较大,而更适宜生产沥青和润滑油。 辽河油田地质构造与胜利油田类似,属断陷沉积盆地,具有多套生油层位和多种储集类型。各含油气区面积小,而且断块切割严重。加以埋藏较深,稠油比重大,从而增大了勘探开发的难度。在辽东湾海域发现有油气储藏,以稠油为主。 辽河原油、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辽中西各炼油厂,部分在当地炼油作为化工原料。 中原油田:位于内黄隆起与鲁西隆起之间的东濮拗陷,地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油气垂向与横向分布广泛,含天然气较多。70年代后期发现并投入开发,年产原油多年来在500万吨上下,所产原油大部分输往洛阳炼油,小部分油气在当地加工。 华北油田:指冀中拗陷这一油气构造单元上的各油气田。该拗陷地域范围约26 000平方公里,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1975年发现任丘油田后展开全面勘探。含油区集中在南北长25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的范围内,面积约7 000平方公里,以下古生界-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岩含油较为集中(潜山油藏),第三系油气田则分布较为广泛。分布的特点是北部气多油质轻,中部气少油质重。至1983年底已控制含油面积340平方公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3亿吨,天然气42亿立方米。任丘油田发现后立即以潜山油藏为主进行开发,产量迅猛上升,1979年曾达1733万吨高峰。80年代前期仍保持1000万吨左右,其后第三系油田比重增大产量迅速递减。90年代中,年产量已不到500万吨。天然气日产约40万立方米,向北京供气。 大港油田:地跨天津与沧州沿海地区。地质构造上属北大港断裂带及黄骅拗陷,同辽河、济阳拗陷类似而断块更为发育,但单位面积丰度高,油气藏类型多,油气性质好。自60年代中期开发以来已找到近20个油气断块,累计探明含油面积360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约6亿吨,天然气225亿立方米(另有生气450亿立方米)。先后发现12个油气田,多数已投入开发,建成年产原油400多万吨、天然气4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此生产水平,是天津、沧州石油加工业的原料基地。 3.新疆石油基地 该基地包括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和东疆的吐鲁番-哈密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依于克拉玛依-乌尔禾大逆掩断裂带上,油气富集带面积180平方公里,于50年代发现并投入开发。以后探明面积及储量均有所增加,油层深自300米至3 000米。油田生产规模长期在500万吨上下,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在外围地区的扩展进一步增加了探明储量,1994年产量已超过700万吨。克拉玛依原油通过油管输往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及独山子炼油厂,并有部分原油由铁路运往兰州。在独山子石油化工厂建成后,新疆石油化工将向综合方向发展。 塔里木油田:塔里木是我国最大的沉积盆地,油气远景极好。经多年地质勘察,估计石油资源总量为107.6亿吨,天然气为83.9万亿立方米。从1989年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开展勘探工作,至1995年,已在30万平方公里探区内发现26个工业性含油构造及9个连片的油气田,探明石油储量5亿吨,天然气储量1490亿立方米,从而构成了以轮南、塔中和英贤力为骨干的三个大型油田群。塔北地区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从而成为我国第三大天然气富集区。位于沙漠腹地的塔中4号油田是迄今整个盆地中储量规模最大的一个,自1994年着手开发,1996年已基本形成250万吨/年的原油生产能力。通往轮南的310公里长的输油气管线也已建成,石油可由轮南再经管线输往库尔勒装车外运。 吐鲁番-哈密油田:自80年代进行勘探以来,已发现鄯善等几个油气田,近年又在艾丁湖等地不断有重要发现,现在年产油量已达100万吨以上。 4.陕甘青石油天然气基地 包括开发历史较久的玉门油田、延长油田,建国后先后开发的青海油田、长庆油田以及90年代新探明和建设中的陕北天然气田。 本基地50年代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产地。玉门油田最高曾达到年产100万吨,现资源已近枯竭。50年代末发现的冷湖等油田,位置较偏远,储量属中等规模,近年产量有所增加,达到100万吨以上,供格尔木炼油厂炼出成品油以管道输往西藏。70年代在甘肃东部及毗邻地区,探明及开发了长庆油田,年产油多年来在200万吨上下,供兰州及银川炼油厂。 陕甘宁气田:90年代初期在陕甘宁盆地中部发现的大型气田,位于陕西北部榆林地区的靖边、横山和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探明含气面积3 781平方公里,已提交储量2 300亿立方米,控制储量700多亿立方米。气田整装连片,埋深3 000多米,含气层系多,预计探明储量还将大量增加。90年代中,气田着手开发建设,一期工程按年供气30亿立方米设计。预计到1998年每年向北京、西安、银川、榆林等地供气16.5亿立方米,并将就近加工利用。 5.四川天然气基地 建国以来,经过对四川盆地比较全面的勘察,共查明800多个背斜构造和潜伏构造,气田70多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2 000多亿立方米。大部分气田已投入开发。四川天然气的地质构造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和裂缝孔隙型,按相对集中的程度可分为川南、川西南、川东、川西北、川中五个气区。其中川南气区以泸州、泸县、纳溪等地为中心,包括荣昌、永川及江津、壁山等县一部分,共有气田 30多个,探明储量占全川的30%左右;川西南气区以自贡市为中心,北至威远,南至宜宾,东至隆昌、富顺,共有气田10多个,探明储量占全川45%;川东气区位于重庆市域的东部及南部,共有气田10多个,探明储 量占全川20%,近年勘探进展较大。全川天然气产量逐年有所增加,1994年达7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40%。 四川天然气主要用于生产化肥,供应川、云、贵几个大型氮肥厂;其次作为民用,供应重庆、成都、自贡、泸州、宜宾等地。全川天然气供应形成西部及川东两个管网。 6.海上油气基地 在与国外公司合作并同时自营情况下,截止1995年,已在近海发现20多个油气田,其中较大的有渤海的绥中36-1油田(自营),储量约3亿吨;珠江口的流花11-1油田(合作),储量约2亿吨;南海西部的崖13-1气田(合作),储量1000亿立方米;东方l-1气田(自营),储量800亿立方米。已投产的海上油气田有19个,还有10多个在“九五”期间建设。它们大部分位于南海珠江口外及北部湾,小部分在渤海西部与东海近海海域。近年来海上石油产量逐年增长,1993年为530万吨,1994年为647万吨,1995年超过900万吨,1996年达1300万吨。其中75%以上为南海东部油田所产;其次则产于渤海西部的埕北、绥中等油田,年产原油已超过200万吨。预计“九五”期间全国海上石油年产量可继续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主要利用南海原油,将在惠州建设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中国海洋天然气资源前景甚好。铺设海底管道直接输送天然气到沿海能源缺乏的城市用于发电、化工或民用,对降低发电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及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发现,1996年初设入开发的莺歌海崖13-1气田,是我国量大的海上气田,位于三亚市之南96公里海域。通过800公里长的海底管线每年向香港供气近30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向海南供气5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及制化肥,均已产生巨大的效益。按其设计年生产能力34亿立方米,可稳产20年。另外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还有:南海东方气田,将输往海南供应规划中的一座年产尿素250万吨的大化肥厂;南海北部湾气田到北海市的输气管道;东海平湖气田将通过管道向上海浦东供气和向舟山供油;渤海渤西气田将向天津塘沽输气等等,预计2000年全国海域天然气产量可达80~100亿立方米,2020年达150~200亿立方米。 五、石油加工工业的布局 相应于油品消费和化工原料需求量的增加,石油加工工业在建国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有了迅速的发展。60年代,为适应大庆油田的重点发展,主要是对辽宁原有位于抚顺、大连、锦州的各炼油厂进行改扩建,并在大庆、抚顺、锦西各新建了一座炼油厂;相应于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了胜利炼油厂(辛店);在消费中心的北京、南京也建设了炼油厂;广东茂名的页岩油炼厂改造为加工原油。 60年代末全国原油加工能力达到 4 000万吨。70年代,随着原油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为满足迅速增加的油品及增产化肥、化纤的需要,在长江沿岸、东部沿海以及靠近油田的部分城市又新建了一批炼油厂,包括武汉、九江、安庆、长岭、上海、浙江、广州、天津、乌鲁木齐、荆门、鞍山、辽阳、哈尔滨等。到80年代初全国已有大小炼油厂74座,原油加工能力1亿吨。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以乙烯为中心的有机化工的大发展,又扩建和新建了多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包括燕山、大庆、齐鲁、上海、金陵,新建镇海、洛阳、福建等大型炼油厂,有些炼油厂发展成为以燃料为主同时生产多种化工产品的大公司,如抚顺、大连、茂名等。1994年全国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7亿吨,拥有年加工原油100万吨以上的炼油厂40座。在东南沿海地区、四川、新疆等地还正在建设新的石油加工企业。 全国炼油基地布局大体组成为以下八个: (1)辽中南基地:包括抚顺三个厂、大连、锦州、锦西、鞍山、辽阳、盘锦等大型厂,是我国最大的炼油基地,成品油大量运往关内。除辽阳外全为燃料型炼油厂,近年抚顺已逐步向综合方向发展。 (2)黑吉基地:包括大庆、哈尔滨、吉化、林源等十多个厂。大庆石化公司从原来炼油厂发展的燃料-化工型联合企业,原油加工能力达600万吨,除生产大量成品油外,并为乙烯装置提供原料。 (3)京津冀基地:主要有燕山石化公司、天津石化公司、大港炼油厂以及石家庄和沧州的炼油厂。其中燕山石化不仅炼油规模很大(原油加工能力950万吨),而且二次加工能力强,油品、化工产品100多种。基地内各厂对促进本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支柱作用。 (4)山东基地:包括齐鲁石化公司的两座炼油厂和济南、青岛两个厂。前者分别炼制一般胜利原油与孤岛高硫原油,同时向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装置供应裂解原料,按年处理原油数量(能力800万吨/年)及有机化学产品规模(产品120多种),齐鲁石化公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之一。 (5)华东基地:指沪、苏、浙范围内的上海石化、高桥石化、金陵石化、扬子石化、镇海炼化等公司的大型炼油厂以及其他一些小炼油厂。 该地区交通方便,油品及化工原料消费集中,因此部署较多的石油化工企业确属必要。 其中上海石化公司是由70年代初建设的石化总厂扩建而成,现拥有原油加工能力530万吨,乙烯能力45万吨,以及多种有机化工生产装置,经济效益列全国石化企业之首。 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石化企业集中,仅次于上海,因分属不同部门,亟待统筹规划发展。 (6)长江中游基地:包括沿江布局的安庆、九江、武汉、长岭、荆门等炼油厂,加工由管线和油轮运入的大庆石油、胜利石油以及江汉原油。产品就近供应长江中游各省区。 (7)华南基地:主要包括茂名石化公司和广州石化总厂及福建炼油厂。前者在过去炼页岩油的基础上经多次改扩建,已成为华南最大的石化联合企业,主要生产各种燃料油、润滑油供应两广及香港。 鉴于华南油品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除了扩建广州石化总厂及新建福建炼油厂外,规划在惠州要建设以加工南海东部原油为主的大型石化企业。 (8)西北基地:主要包括甘、青、新等省区的兰州、乌鲁木齐、独山子、玉门、冷湖等大中型炼油厂以及其他几个小炼油厂。产品供西北各省区及西藏。 此外还有一些分散的炼油厂,除了洛阳石化总厂规模较大外,其他均系小型厂。
各个油田介绍
中国石油资源分布图
2007-06-24 12:54
原文来自:http://bairuohong2007.blog.163.com/blog/static/520785222011675454636/ http://hi.baidu.com/xuwensheng/blog/item/38b93f3ff6e560ee55e723c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