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的迷思与真实,其三

 
Web 2.0 的迷思与真实,其三
原文出自: 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5768.html
我在前两期当中,分别说明了 Web 2.0 在网站方法论以及使用者接口层次的迷思,解释了一般人所追求的「测试版」、「标签」、「圆角框」、「AJAX」,以及他们背后真正带来不同的想法。在本期中,作为这个主题的结尾,我要说明的则是「使用者提供内容」以及「混搭」这两个 Web 2.0 迷思。
在 Web 2.0 时代,社群及小圈圈变得越来越重要;所有的 Web 2.0 典范都具备了这样的元素,并且鼓励使用者参与互动──甚至,很多这类网站的内容,主要都是由使用者所生产、提供的。由于有一些网站在这种模式下发迹,迅速爆出知名度、被大公司所并购,使得许多以「做一个 Web 2.0 网站」为目标的人,一开始就觉得「我们的网站,就是要由使用者来贡献内容」,认为祇要让使用者提供内容,就会走上「成功的 Web 2.0 网站」之路。
但是,很多定下这种目标的人,往往无法回答「为什么使用者会想到你的网站生产内容」这样的问题,他们有的仅祇是「因为使用者会想写东西」、「使用者有表达的欲望」等等,而这些原因,说穿了跟特定的某个网站间,却没有任何相关性。
尤其当知名大厂的服务纷纷站上山头,前述的问题就会日益显著。既然有 Flickr 了,凭甚么你会觉得使用者比较想在你的网站上张贴相片?既然有 Youtube 了,为什么你觉得使用者会把影片上传到你的网站上?既然有 Blogger 以及无数的部落格服务了,使用者又怎么会在你的网站上开设新的部落格?
要解除这样的迷思,必须要先明白,在 Web 2.0 时代中,真正关键的部分在于「人」跟「内容」之间的关系──由使用者所产出的内容,跟这些产出内容的使用者间,到底有些怎样的联系。不论是怎么样的服务,如果使用者愿意利用该服务来产出内容,那么使用者也必然能立即收到对等的回馈。这种回馈一言以蔽之,就是「更好的使用经验」;例如在 Amazon 网络书店参与互动,会让使用者更精确地发现到自己会感兴趣的书──使用经验不但会随着参与互动、贡献的程度跟着提升,而且这些变化都是立即反应出来的,因此使用者自然会乐于去从事这些事。
换句话说,成功的 Web 2.0 网站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网站要如何跟使用者互动、要如何让使用者立即从他们所做的事情当中获益。也就是说,网站要从过去单纯祇作为载体、平台的角色,蜕变成活生生的有机体,成为使用者与使用者间、使用者与内容间、以及内容与内容间的生态圈。并不是因为让使用者产生内容,纔造就了成功的 Web 2.0 网站;而是因为网站设计得宜,使得使用者乐于产生内容。
当使用者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平台,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确实改变自身的环境时,这些由使用者所产生的内容纔会发生,并且,富有丰富且重要的意义。
怎么样的意义呢?仔细观察这些由使用者所产生的内容,会发现它们不再是上一个世纪那种死板的东西,而会跟其它内容互动。这些内容在互动时,会被取样、重混、拼贴,甚至跟全然不同类型的其它内容混合,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大至ニコニコ动画(Nico Nico Douga/Nico Video) 的那种字幕迭影片的玩法,到 Amazon 网络书店运用卷标云推荐的书目,小至 Twitter 上的 Update,或 Diggirl 的最新、最热门,都是一样的:从许多使用者所产生的内容中撷取部分的元素,按照某些特定的方式重新整理、排列,然后以富视觉提示的方式加以呈现。
如果各位碰巧读过笔者先前所写过的文章,此时就会恍然大悟:使用者所产出的内容大宗,乃是恶搞(くそ/kuso)啊!而恶搞──取样、重混、拼贴──就是 Web 2.0 的核心,也是这些使用者所产生的内容意义所在。
这些恶搞所需的,不仅是作为素材的内容本身而已,还包括了技术及其它层面。当我们明白网站的目的祇是为了让使用者可以恶搞后,就能明白达成此目的所需的技术,不见得要全盘由自己来提供。一般认为 Web 2.0 就是要「混搭」的迷思,其实乃是网站技术及架构的恶搞──重点不在于是由谁来提供这些服务,而是在于谁能够把使用者惯用的环境凑在一块儿,帮助使用者来恶搞这些内容。
于是,真正的 Web 2.0 网站不需要重新再写一个部落格,不需要再弄一组围纪,不用再做一个在线相簿或影片艺廊,不用再弄一份地图系统,因为使用者已经有 Blogger、Google Docs、Google Maps、Youtube、Flickr、Pixnet、UrMap 等服务可以用了,而且他们在这么多不同网站上所做的事,通通都可以汇集到你的网站上──不祇是「陈列」而已,而是把那些数据、内容放在一起处理、恶搞出新花样。
接下来随着 OpenID 逐渐普及(嘿,连 Yahoo! 这种大型公司也开始用 OpenID 了),再过不了多久,使用者甚至不用再到处注册账号、到处「加入为好友」,身份认证、人际关系等信息将可以在使用者控制之下,一体适用。让这种未来变得可能的,可不是「混搭」而已,而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网站设计者,懂得以开放的态度、严谨的格式来处理自己的网站,透过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让各个网站能以此刻我们还无法设想的方式合作,而不是竞争──这正是恶搞的精神,也是 Web 2.0 之道。
不管是在技术上、社交层次上或法律上,好的 Web 2.0 服务,总是能让使用者恶搞的。任何打算做 Web 2.0 的朋友,请常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方能掌握 Web 2.0 的未来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观察,web,youtube,google,yahoo,twitter,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