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和卫哲:从不屑到仰慕 从朋友到诀别

从不屑到仰慕,从朋友到诀别,两个“金庸迷”这十年,一个扮演了意气飞扬的令狐大侠,而另一个则复制了现实清醒的田伯光。后者的引咎辞职,带给阿里巴巴和中国新经济的反思,绝不是终点。

  2006年7月28日,东方卫视《波士堂》栏目演播厅,穿着淡蓝色衬衣的卫哲被请到红沙发上后,主持人风趣地问了一句“被马赛克处理过”的话:“31岁就成为世界500强公司中(中国)最年轻CEO的卫哲,在年内将加盟某某互联网公司。你是否能现场确认一下?”卫哲接过话就答:“主持人问题中的马赛克,可以替换成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

  这是卫哲对离职传言的首次表态,在此之前的一个多月里,有关“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谢别500强皈依互联网”的消息甚嚣尘上,但卫哲服务的百安居一直守口如瓶。业界多次用陈天桥和唐骏的“陈唐配”来比较卫哲和马云接下来的合作,更多的人愿意听到一个“金牌经理人与新产业完美融合”的故事。

  在现场观众席中,卫哲的一位高中同学回忆称,卫哲“城府很深”,像个间谍,高中时就喜欢研究谍战、悬疑类的书,还有通过观察别人肢体语言来揭秘人心的能力,而这是在全球最顶级的商学院里也未必能学到的。卫哲笑笑,欣然接受。

  是年11月,卫哲扔下百安居,投奔阿里巴巴。此后的卫哲春风得意,开始在多个场合表露和马云的合作决心:七年之内不会离开互联网行业。

  四年后,阿里巴巴“欺诈门”爆发,公司两高管引咎辞职,卫哲诀别马云,以一个不太体面的方式了结了在阿里巴巴的职业生涯。

  义结“光明顶”

  马云比卫哲大6岁。2001年,30岁的卫哲从百安居财务总监一下子跳到CEO,成为500强中最年轻的中国总裁,名噪一时。熟识卫哲的人士回忆,2001年前后,正是卫哲“乘火箭上升的时候”。

  当年,哈佛商学院组织了一场中国企业家的组团演讲活动,作为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代表,卫哲受到邀请作为演讲嘉宾,讲解中国的家居零售行业。同行的人群中,小个子马云也在。

  彼时,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方才开张两年,但已经显示出惊人的威力。马云本人刚刚获得“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的2001年全球100位“未来领袖”的美誉,阿里巴巴也在这一年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但阿里巴巴仍然处于最初的创业期,员工规模不到100人。

  卫哲向来对自己的演讲能力极为自信,但那一次在哈佛商学院,马云的演讲则让卫哲震惊良久:这个小个子为什么这么敢吹牛?互联网真有那么牛?卫哲觉得马云在演讲中却描绘了一幅无比宏大的蓝图。“当时就一句话——太不靠谱了,觉得他长得像外星人,说话更像外星人。怎么可能呢?按正常逻辑,根本看不到他的这个愿景。”

  事后卫哲承认,自己太不懂互联网,不懂电子商务,不懂马云。但庆幸的是,这一次演讲回国后,他与马云成了好朋友。两人都是武侠迷,尤其迷金庸。每次卫哲到杭州,马云都会开着车接他到处玩。而在上海,卫哲则变成东道主,两人常在一起喝茶聊天,聊聊金庸的武侠小说,当然还有马云口中那个“按正常逻辑没法看到的愿景”。

  此后的6年,是阿里巴巴神话般的6年。马云率领他的阿里巴巴运营团队汇聚了来自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万注册网商,每天提供超过810万条商业信息,成为全球国际贸易领域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到2006年,阿里巴巴超越搜狐和新浪,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卫哲发现,马云在2001年向他描述的那个梦想没有变,并且在一步一步变得更为清晰。“我开始理解阿里巴巴、淘宝的赢利模式,还有马云的理想。”而6年的友谊,也让马云更深刻地认识到卫哲的能量。

  2005年,卫哲将自己作为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经历和经验梳理总结,出版《金领》一书。老朋友马云评价说:“和卫哲的相识,改变了我对职业经理人的看法。尽管卫哲非常年轻,但是我发现他敢于作出重大决定并承担责任。”

  这期间,马云曾向卫哲抛出过橄榄枝,卫哲没有拒绝,但也没答应,两人一边做生意、一边交朋友、一边打太极,事后马云曾说,卫哲从2003年就开始对他的邀约实施“软抵抗”。而卫哲则表示是在暗中观察阿里巴巴,整整达6年之久,“这符合我的风格,我职业选择比较谨慎,每次跳槽都是如此,我去百安居前也观察了四年。当时我在普华永道,百安居正是我的客户。”

  2006年,卫哲终于决心加盟阿里巴巴。11月份,卫哲宣布辞去百安居中国区CEO职务,担任阿里巴巴B2B业务部门总裁兼集团执行副总裁。

  第一天上班时,马云召集阿里巴巴集团高管,在杭州总部的“光明顶”开会,隆重介绍卫哲。几天后,在一次公开场合,他曾背着卫哲对媒体说:“这挖人就像拔牙,猛地一拔,被拔者与拔牙者都很痛苦,而且还会流血。我现在就不拔牙了。我天天去摇,摇松了,就来了。”

  马云非常喜欢金庸,阿里充满了侠客文化,阿里巴巴举办的首届西湖论剑,就邀请了金庸,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一见如故。平时开会、会客的地方成了“光明顶”、“桃花岛”,核心技术研究项目组名叫“达摩院”。淘宝周年庆活动被冠名为“武林大会”。每逢盛会,所有员工则是根据自己的花名加入不同帮派,争夺“天下第一帮”称号。在淘宝,所有员工都是店小二,且自冠有郭靖、乔峰、一刀等金庸系小说人物的名号,谓之花名。马云自称“风清扬”。这创造了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少了许多森严的等级关系。

  同样酷爱武侠小说的卫哲,为了迅速融入阿里巴巴集团文化,也想给自己起个响亮的武侠名字。但是经过了解他很快发现,风清扬早被马云占用,淘宝的陆兆禧是铁木真,支付宝的邵晓峰是郭靖,其他武功高强的名字都被占领。“只剩下武功很差或者德行不端的人名了。”卫哲抱怨。

  当时的阿里巴巴正处于上市前期,作为职业经理人,卫哲的入职使命显而易见。在阿里巴巴的高管团队中,卫哲是最为典型的空降兵,他并不属于阿里巴巴的创业团队,却在B2B公司拥有非常高的股份,甚至远远高于阿里巴巴的一些创始人。

  按照马云当初的说法,希望卫哲来到阿里巴巴后,可以把他在传统行业中的管理经验带到阿里巴巴,让阿里巴巴成为一家真正的国际化企业。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卫哲完成了带领B2B上市、高层换血的使命;完成了国外业务布局,并成为B2B与投资者沟通的一个友好界面。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当年任命时的使命。

  阿里巴巴上市前后,是马云和卫哲的蜜月期。在此期间,卫哲在万国证券和普华永道的工作经验,为阿里巴巴在2007年10月的上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里巴巴是我的最后一份专职工作。因为以前做过职业经理人,做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我从来不作这样的承诺。而作为创业伙伴之一,哪有人听说把公司扔掉,把自己的孩子扔掉的?这个公司不是马云一个人的,是我们共同的。”卫哲表示。

嫌隙暗藏

  在互联网界,马云是典型的侠客型人物。他坚守信仰,始终没有将公司盈利当作是第一诉求。“赚钱只是一个结果,它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目的。而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创办一家真正由中国人创办的、让全世界感到骄傲的、伟大的公司。这就是我的理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您能用一句话概括您认为员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吗?我们要求今天阿里巴巴的员工诚信,要有学习能力,乐观精神和拥抱变化的态度”等马云语录,在日后被商界广为流传。

  而卫哲是典型的新商人,温文尔雅但逐利而为。在公众面前,卫哲展示较多的是他工作中的一面。“工作是为了生活,我喜欢精细化地享受生活。”卫哲从不提倡加班,他认为加班是工作效率不高的表现。平时休闲的时候,他只有两个爱好,一是陪太太逛街,二是陪儿子玩。卫哲调侃自己,“休闲时光我就是‘二陪’,每天回家陪老婆吃饭,每天陪儿子一小时。”

  这种性格上的极大反差,为马云和卫哲日后的曲终人散埋下了伏笔——尽管马云认同卫哲的精神,但他也承认自己做不到。作为主席的马云热情易激动,而卫哲则慎重且有条不紊。他们两人一个负责台前,而另一个则居于幕后。

  卫哲也承认,阿里巴巴几乎颠覆了他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多年来坚持的价值观。譬如,在阿里巴巴,股东只排第三位,前两位是客户和员工;譬如,“我们对利润没兴趣,卖面粉的怎么能跟卖白粉的比”;譬如,公司开会的场所无所不在,西湖边、屋顶上、道观、寺庙,哪里气场好就在哪里开会,喝茶、吃瓜子、光脚丫子、跳到桌子上跳舞都没问题。

  在阿里巴巴,卫哲还是有些与众不同。这个头发纹丝不乱、说话不温不火、穿着颇具英伦风情格子衬衣的人,在自由率性的阿里巴巴总部被员工私下评为“最会穿衣服的人”。卫哲说话极为谨慎简练,语言逻辑性好,当年一位央视的编导在剪完片子后说,卫哲的片子最好剪,他说话总结性很强。而马云则生活随意,不着意修饰边幅,在几次公开场合,《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都发现,马云时常以一件极其普通的衬衣示人,演讲颇为情绪化,常常不按主持人的设计思路来。

  据曾在阿里巴巴集团工作过的员工说,卫哲难以完全摆脱“局外人”的身份。尽管马云经常强调,阿里巴巴集团的长期愿景比短期业绩更为重要,但大家还是觉得卫哲更注重短期利润。一位曾担任阿里巴巴集团高管的人士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仍在以一种非常具有创业精神的气质经营着企业。这种风格和卫哲以前呆过的大公司非常不同。

  “在做事风格上,马云和卫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一个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感性、激情,一个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精明、高效。”接近卫哲的一位阿里巴巴中层人士认为,马云和卫哲可以是很好的朋友,但无缘做长久的搭档。

  在阿里巴巴内部,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工作三年以上的员工才有资格被叫做“阿里人”。而工作年限到了五年,会有另外一个称号:“阿里陈”。卫哲到2009年才拥有“阿里人”的头衔,但他已经没有机会获得更高级别的头衔“阿里陈”。知情人士也透露,在阿里巴巴最核心的工作区——杭州的湖畔花园公寓,也从来没有发现过卫哲的身影。

  争锋“德先生”

  与马云自律、仗义的管理风格截然不同,卫哲管理思想的底片是中国传统四大名著,认为企业无法脱离在反叛中成长、在反叛中被颠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卫哲如此解释:“《水浒传》的精神核心就是‘造反有理’,就是颠覆。对于一个新兴企业来说,循规蹈矩就意味着永远不会分到一块属于你的蛋糕。在行业中形成一定规模后,一个企业肯定会面临主要竞争对手。这时就进入第二阶段——《三国演义》。很多企业的失败在于,它们过早陷入《红楼梦》,永远没有反叛精神。第四阶段就是《西游记》,凡间已无事可做,企业和企业家都进入了一个取经、传经的阶段。对一个企业来说,什么时候你已经一统天下,进入海外,就进入西游记阶段了。《西游记》里,又会有新的反叛。”

  2009年3月份,马云和阿里巴巴的13个高管在美国考察时,卫哲也在。一天晚上大家喝了点小酒,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蔡崇信提议大家互相点评一下,你如何看我,我如何看你。从8点谈到深夜1点,众高管感觉很好。结果每个人都发现,你自己以为的自己和你周围的人看到的你自己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

  当时,多数高管给马云的评价是:满怀信仰与理想,中国互联网界为数不多的德才兼备的老板。而给卫哲的评价则是:胸有城府,展现在外的永远是温和,暗藏于胸的永远是利益。

  2月21日,卫哲宣布引咎辞职后,一位他早先在百安居时的部下写了一篇博客:

  忽然想起卫哲,是惊怪于他的两次离职都没能绕开欺诈二字。2006年11月卫哲从百安居中国区总裁任上离职出任阿里巴巴CEO时,百安居在中国市场正当辉煌。可是他走后,留下的一屁股官司,都是在指称百安居以欺诈手段克扣货款。巧合的是,如今马云受到资本市场的压力而被迫抛弃他,同样的,阿里巴巴这个上市公司在他管理下陷入了欺诈的漩涡。5年过去了,卫哲的脾气似乎一点儿也没变。无论是管理百安居还是阿里巴巴,欺诈都与他如影随形。

  该博主还指名道姓地引用当年曾与百安居有过生意往来的客户的话,称卫哲从百安居一走了之后,一些曾经帮他完成业绩的供货商“陷入了绝境”:当时位居中国三大橱柜品牌之列的雅迪尔,因为向百安居讨要1200万元欠款而元气大伤,如今只能蜷缩于上海苟延残喘;朗庭和好诗迪,都是能做到亿元的橱柜企业,被迫关门;只有坚强的韩丽宅配,还在不断与百安居打官司讨要着已经拖欠了多年的账款,而这场官司何时了结仍然遥遥无期。

  坊间分析,卫哲在阿里巴巴的四年多时间里收获颇丰,一方面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耀眼的职业经理人,公众认知度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卫哲拥有4800万股B2B上市公司的股份,并且拿着业内少有的高薪。在2009年度香港上市企业(内资)老总薪酬排行榜中,卫哲名列榜首,年薪超过了5000万元。好事者认为,卫哲在公司几年中的收获,也是他这次愿意“和平退出”的基础。

帝国危机

  但也有人认为,卫哲与马云交往六年之后才加盟阿里巴巴,在这漫长的时间内,马云没有理由看不清楚卫哲。而且两人私交不错,双方存在矛盾的可能性不大。卫哲谈起马云时,曾经说:“我们在一起,花时间最多的就是谈梦。”一个典型的梦境就是:50年后,他们一群老头闲坐在西湖边聚会、饮茶,这时忽然听见广播里传来新闻,阿里巴巴的股票价格又在大涨。

  一位阿里巴巴集团中层表示,卫哲最大的失败,并不是对欺诈事件的处理不力,而是马云新近布局的1688.com 突围无效,致使B2B业务找不到下一个增长点。此外,今年1月份上市的“无名良品”看起来接下来也会是淘宝的产品,B2B部门想拿也拿不走。而“无名良品”面向的,恰恰是B2B业务的核心受众——诚信通用户。

  该中层员工还认为,将阿里巴巴送上市后,卫哲便再无作为。在卫哲任内,阿里巴巴推出了大量的增值服务产品,先后收购了阿里软件、中国万网、美国软件公司Vendio和Auctiva以及深圳一达通,推出黄金展位、帮助中小企业建站的“winport旺铺”服务、竞价系统“网销宝”、小额批发平台全球速卖通等,但都籍籍无名,没有对B2B业务成长发生作用,没有证明自己。

  他分析称:在上市后最应该做的,不是研发新产品,也不是打通和淘宝的联系,而应该去做大手笔的收购与整合。B2B现有的几笔收购几乎都没什么成色。尝试摸索新产品的过程中,阿里巴巴B2B 业务错过了外贸B2C这趟车,也错失了可能的未来。

  卫哲是规模战的信徒。目前,阿里巴巴员工数量已急剧扩大至1.4万人,其中B2B业务销售人员占据大半壁江山。诚信通起步时依靠的地推销售力量,至今已经成为阿里巴巴一个庞大的包袱。

  甚至有悲观的分析认为,在卫哲治下,短短五六年间,阿里巴巴已经从挑战者象限转移到被挑战者象限,创新无从谈起,大企业病显露无遗,而环球贸易网、敦煌网等B2B领域的劲旅,却轻装上阵,以抽取交易佣金的盈利模式攻克城池,围堵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已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尴尬局面。

  在卫哲2月21日辞职之后,马云曾召集高管开过几次会议,无一例外地都谈到了卫哲离职事件。他坚定地表示,刀是服务于理想的,“我们的心很软,但我们的刀很快。”

  阿里巴巴“造反派”调查

  为什么要造阿里巴巴的反?谁能让“中国金牌职业经理人”走人?

  文 本刊记者 金烨

  2月28日,是蓝色巨人IBM公司举行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日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说:“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组织想要有长久的发展,必须寻找和创造有意义的信条和价值观。”

  也是在这一天,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以阿拉伯神话命名的公司,此刻正陷于一场舆论漩涡。两年来,2326家一直以“中国金牌供应商”身份活跃在阿里巴巴B2B平台上的欺诈公司,令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震怒,并于一周前刚刚宣布其CEO、COO双双引咎辞职。

  “中国金牌供应商”业务是阿里巴巴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中国的外贸厂家,每年给阿里巴巴缴纳2.98万元,即可登录阿里巴巴网站查看外商的采购信息,同时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以供海外进口商浏览、选择,从而促成外贸订单的达成。

  据不完全统计称,阿里巴巴B2B公司发现从2009年底开始,平台客户的欺诈投诉有上升趋势,而今年1月中旬由阿里巴巴发起的一项独立调查显示,近100名销售人员为追求高业绩,故意纵容或疏忽允许部分外部分子进入阿里巴巴会员体系,有组织地进行诈骗。

  尽管马云果断地自爆家丑,并承诺赔偿,但诚信重建将更加艰难。在此次轰动业界的事件中,那些不诚信的商家究竟是怎样进行欺诈的?欺诈事件不是首发,为什么到2011年1月公司董事会才下决心彻查?阿里巴巴一直宣扬的“诚信”应该用什么样的制度体系来保证? 这一系列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欺诈何来?

  被调查出的2326家“中国金牌供应商”到底如何出现和进行诈骗的,其实已经有案例,而这类案例在2009年就时有曝光。可惜的是因为受害者多在海外,事发至少两年的欺诈事件此前并未进入国内公众与媒体的视野。但是,在国外至少两个以上的网站汇集了超过600个受害者的投诉。

  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流程是这样的:当客户急需一批产品时,他会在阿里巴巴寻找供应商公司,当客户和公司负责人取得联系后,公司要求客户提交1万元押金到自己公司或者个人账户上,而当这笔押金支付之后,客户就发现再也联系不上这家公司了。这其中的公司就是涉嫌欺诈的“中国金牌供应商”。

  “中国金牌供应商”其实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一种高级会员制度,他们每年都要缴纳一定的年会费。获得这些资质证明的供应商是通过阿里巴巴指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值得信赖”的。

  正值全球经济危机的2008年11月,阿里巴巴为了进一步吸引中小企业厂商,将“金牌供应商”会员费用从每年4.98万元降低到1.98万元。这一低价策略见效显著,2008年阿里巴巴的财报中显示,当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就破纪录地新增了12192名“金牌供应商”客户。低价的准入制为“诈骗门”埋下祸根。

  据调查发现,这些欺诈公司大多是专门注册用来诈骗的,他们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热门且低价的消费电子产品,以此吸引消费者,并以相对不安全的付款方式进行交易。

  另外,很多有着类似受骗经历的国际买家也会在网上发帖。国外至少有两家供国际客户张贴被骗信息的网站,其中一家名为Alibaba Fraud Victim Database(阿里巴巴诈骗受害者信息库)的网站,创建者信息不明,但数据库至今已收集到101名受害人,受骗金额至少11.6万美元,创建者呼吁更多的受害人加入,以期达成集体法律诉讼,并讨回损失。

  而在阿里巴巴网站的论坛上,同样能找到不少来自海外的投诉信息。

  冰冻三尺

  事实上,欺诈事件早有苗头。

  2008年7月23日,马云发出题为《冬天的使命》的内部邮件,号召全体阿里人准备过冬。因为他认为全球经济即将进入非常困难的时期,并且预计这个“冬天”将异常漫长。事实证明,马云的预测非常准确。当年,阿里巴巴整体业绩看上去了无生气,B2B业务的模式也开始遭受挑战。

  2007年11月6日上市当天,阿里巴巴B2B开盘价30港元、收盘价39.5港元。2008年7月23日,阿里巴巴股价收报9.81港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增长潜力的不乐观看法。一位美国投行业人士不客气地指出,阿里巴巴B2B业务在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而增长的压力却永远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金牌供应商”欺诈事件开始萌生。

  根据阿里巴巴分析师会议透露的情况来看,2009年下半年,阿里巴巴开始接到对“中国金牌供应商”的投诉,且投诉不断增多,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而阿里巴巴管理层也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关闭涉嫌欺诈的账号,并在内部开始进行处罚,处理内外勾结的事。

  今年1月,阿里巴巴董事会成员被告知买家投诉率有很高的增长。至此,阿里巴巴管理层才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知情人士向本刊表示,进入1月底之后,阿里巴巴董事会做出反应,成立调查小组彻查“欺诈门”。调查小组由公司内审团组成,牵头人即是独立董事关明生。春节期间这项调查一直在进行,大年初一都未曾中断。

  一个月后,真相被揭露:2009年有1219家(占比1.1%)涉嫌欺诈,2010年有1107家(占比0.8%)涉嫌欺诈。阿里巴巴内部约有100人受到牵连,包括主管和一般销售人员,占阿里巴巴销售团队的2%。

  内部人员“反水”

  让马云感到震惊和愤怒的,远不止是“两千大盗”的欺诈行为。在网上可以查到的投诉中,无论是不发货还是发假货,几乎所有买家都是通过没有第三方担保的方式进行的支付。最常用的就是西联汇款,这是一种在全球遍布网点的特快汇款,类似于国内的银行汇款。一旦对方违约,交易无从保障。

  记者了解到,阿里巴巴不同于它的兄弟公司淘宝,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担保平台。对于国际买家来说,剩下的信任感就来自阿里巴巴为这些公司打上的认证标签“中国金牌供应商”了。

  显然,骗子公司必须借助内部员工的合谋,才有可能躲避严格的认证程序。阿里巴巴调查小组发现这是有体系、有组织的欺诈行为:诈骗企业买了几个“中国金牌供应商”的会员资格,用假的生意执照,骗过AV认证;然后用低价、小批量诱惑海外买家下单、付款,收到货款后并不发货。

  而阿里巴巴销售团队则默许,甚至参与协助这些骗子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换句话说,这件事的严重性在于“内外勾结”。如果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平台,严格审查供应商的资格,那么供应商的诈骗行为阿里巴巴本身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如果阿里巴巴内部人员主动参与了事件,性质就变得不同了。

  阿里巴巴的公告称,近100名销售人员及部分主管和销售经理,需要对其故意或疏忽地容许骗子规避本公司的认证措施以及在国际交易市场上有组织地进行诈骗的商户店铺负直接责任。

  据一位曾经的阿里巴巴销售代表透露,进入阿里巴巴做销售前期投入是很大的,工资的底薪很低,通常在800~1000元,签不到单每个月都要自己倒贴钱。

  压力与诱惑共存,加之管理漏洞,种种原因,使得销售人员开始走歪门邪道去创造靓丽业绩。走私单、拿黑钱成为可能,甚至出现马云自揭家丑所言的诈骗同谋——阿里巴巴100多名销售人员为骗子公司制造便利条件,成为骗子公司的同谋。

  高管引咎辞职足够引人关注,但是因为类似情况员工被开除并不是首发。据阿里巴巴一名员工透露,2010年下半年,另一家子公司淘宝网的两名中层被客户举报,违规间接拥有第三方电子商务类服务公司的股权,两人即刻被辞退并没收所有期权股票。

  在距今更早的2002年,有会员要求签单后给回扣,高管经过整整一天的会议决定:“不可以。”并在当年底开除了两名业绩排名最前的销售人员,尽管两人完成了高达六成的业务量。当时,阿里巴巴此举为其口碑和公关加分不少。

  而马云也曾经说过:“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利益而改变自己,我们更不会因为压力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我们将会面对任何挑战,宁可关掉自己的公司,也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由此可见,对欺诈深恶痛绝的马云壮士断腕并不偶然。

斩将之后

  回顾整个事件,作为中国B2B业务元老的阿里巴巴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与矛盾点引人深思。

  阿里巴巴在对外的说法当中,一直在强调2009年1.1%和2010年0.8%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数字。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公关总监陶然(微博)也在微博中表示,这次0.8%欺诈账户的事,比例很小。但换个角度看,有1000多家诈骗公司在这个平台上,这还是个小数字吗?国外买家不像中国买家的容忍度那么高,一两次的欺诈可能就会让他们失去对这个平台的信任,阿里巴巴的国际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

  阿里巴巴一直宣扬诚信,但用什么样的制度体系才能够保证诚信?阿里巴巴在2010年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推出深度认证服务,但这并没有阻击不合格的供应商入驻。用一贯的宣扬和一次地震式的高管斩立决,并不能够为诚信提供任何保证,阿里巴巴缺的是有效的保障体系与认证制度。

  马云曾强调,在B2B领域,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诚信。国内在线支付系统的不发达、邮政网络的滞后、诚信环境的缺位,使得安全支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马云亦清楚此中深意,在严肃处理涉嫌其中的供应商和员工之余,他还作出赔偿170万美元的承诺,同时阿里巴巴与天祥集团展开合作,推出对供应商进行最大限度资质认证的第三方认证服务。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诚信仅是一方面,制约阿里巴巴B2B模式发展的,还有许多重要因素,不能让诚信掩盖了这些——从去年10月阿里系高管出现的一轮辞职,到这一轮高管的斩立决,方向感不甚明确的阿里巴巴并未能输出阿里真正的价值观,只是展现出良好的媒体维护氛围和企业危机管理的有序调度。

  现如今,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增长乏力已是众所周知,从股价看,自从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来,阿里巴巴的市值最多时缩水超过60%,目前虽然有所反弹,但缩水幅度仍接近一半。电子商务领域观察家认为,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市场导向不明确。

  目前,各个企业都开始做细分领域,市场的细化受到更多的欢迎。而与阿里巴巴B2B业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除了电子商务同类平台外,就是这些细分的专业的行业平台或垂直平台。他们不仅能够进行相互的买卖交易,为客户提供新闻资讯、市场动态、供求状况,同时还能够提供产品使用说明、注意事项、客户反映甚至是该产品相关链条上的信息和论坛。对于有着上下游复杂渠道关系的传统行业来说,垂直的专业平台更胜一筹。而且所有企业还可以免费分享这些信息。

  虽然阿里巴巴现在也在不断地进行整理分类,应对市场变化,但每个行业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技术壁垒,他们很难达到专业平台的水平。此外,阿里巴巴B2B业务的会员收费制,在体制角度决定了其发展并没有太大想象空间。与环球贸易网、慧聪网和敦煌网相比,阿里巴巴从制度到执行,均有较大的改良空间。

  挥泪斩卫哲固然需要莫大勇气,而阿里巴巴B2B如何突破真正的天花板,或许才是马云面临的最大挑战。

  马云的三张面孔

  从四年前的“杯酒释兵权”,到如今说服卫哲自己离职,马云在人事关系方面的处理能力已颇具火候。他是如何在几个角色之间跳转的?

  文 本刊记者 孙宏超

  2月14日,情人节,罗纳尔多在巴西宣布退役。有网友随即发表评论:“从今天开始,地球上只剩下马云一个外星人了。”这个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外星人”1988年在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11年后正式创办阿里巴巴网站。目前,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之一。

  古人认为成大事者必然天生异相,无疑马云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但他始终坚信:“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的才华成反比。”

  在马云的博客上,他这样介绍自己:“满大街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不过运气不错,智商一般,但是个福将。”

  让对手跟自己交朋友

  在互联网江湖,有两个人曾被冠以大侠的名号。根据武侠小说中的描写,大侠的一项特殊能力就是能够用个人魅力折服对手,让对手为己所用。

  马大侠是其中的一员,他跟杨致远、孙正义两个伯乐之间的故事为世人所知,但和他的对手亦敌亦友的关系才是他被称为大侠的真正原因。

  2007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网商大会上,郭台铭和马云曾唇枪舌剑,他们提出的象蚁之争让人印象深刻。郭台铭坚持企业做大才是生存之道;马云却认为“船小好调头”才是网络时代的大势所趋。马云说:“我的梦想是要把富士康这种巨无霸企业打得七零八落,让大家都有饭吃。在网络时代,欠缺弹性的大象,肯定会输给能合力搬走大象的小蚂蚁。”但郭台铭对马云“小就是好”的看法不以为然,网络时代能让大企业如虎添翼,影响深远。

  虽然双方争论不休,但事实上,双方都认为电子商务将会大有作为。阿里巴巴董事崔仁辅是郭台铭与马云相识的“媒人”,他曾表示,介绍郭、马两人相识,“这两个极端的人,不是变成仇人,就是变成好友。”郭台铭与马云第一次会面,确实大吵了一架,但随后在多次合作中已经变成了可以谈天的朋友。

  无独有偶,阿里巴巴在国际上最大的竞争对手eBay全球CEO约翰也曾表示,他与马云是朋友。在去年9月10日的第七届西湖论剑大会上,约翰多纳霍跃上主席台侃侃而谈的样子成了当天人们议论的热点,这个昔日与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打得你死我活的公司的代表,当天的身份已然变为阿里巴巴的“重要嘉宾”。

  约翰曾经回忆他初次见到马云的经过。他表示,在他刚刚加入eBay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马云。那时,马云主动走到了他的房间,在交流中,马云巨大的商业规划以及激情让约翰折服。

  同时,约翰表示:“虽然我是淘宝的竞争对手eBay的CEO,但我对阿里巴巴在全球市场做出的成绩感到很敬仰。我和马云是朋友,两个公司未来将有更好的合作。”

  冷酷剑客

  春风般的温暖和冰雪般的寒冷如同天使和魔鬼一样在马云身上轮番出现。

  对内部员工,阿里巴巴曾被多次评为“最佳雇主”;对外,马云对竞争对手的态度也很和善;在讲台上,马云也曾侃侃而谈。但近年来的高层变动也让人看到马云冷酷的一面。

  在港交所举行IPO仪式的偏厅楼梯入口,曾经悬挂着一幅阿里巴巴当年上市时赠送的宣传画,画中18名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就是外界口中的“十八罗汉”,但和腾讯的五名创始人如今大多担任企业高管不同,这十八个创始人几乎没有担任公司的高管,随着仅有的几名高管淡出,“十八罗汉”也将成为阿里巴巴的历史。

  2007年12月24日,淘宝网的办公室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但淘宝网CEO孙彤宇却面如死灰,五分钟前收到的被宣布“离岗进修”的邮件完全破坏了他本来的好心情。孙彤宇是阿里巴巴最早的创业员工之一,被外界称为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之一,和马云在互联网江湖摸爬滚打多年。早在1996年,孙彤宇就加盟中国黄页,和马云并肩作战。1999年初和阿里巴巴创业团队一起回到杭州,打造阿里巴巴网站。2003年4月,率领团队秘密筹建C2C网站淘宝网。

  此次高层变动不仅事前毫无预兆,而且还涉及当时的阿里巴巴集团COO李琪、CTO吴炯、资深副总裁李旭晖等人,孙彤宇的职位由当时支付宝总裁陆兆禧接任。

  当时目睹现场的某员工向记者表示,在办公室呆坐的孙彤宇随后放声痛哭,他的亲密战友们也加入了痛苦的队伍,整个办公室瞬间从快乐的云端跌至谷底。

  该员工同时表示:“马云在工作中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加铁腕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惜冷酷无情。”

  近日,卫哲被宣布引咎辞职后,并没有和马云撕破脸皮,甚至还和马云发布了内容互相呼应的邮件。但当时以调整学习为借口被“调离”的孙彤宇也不过在阿里巴巴多坚持了三个月的时间。看起来卫哲恐怕也是这样的下场。

  有趣的是,这次人事变动,马云又选择了陆兆禧接替卫哲的职位。

  好男人

  马云在对员工的演讲和邮件中曾反复提到:“过年了,带着你的家人,去好好玩,好好花钱吧。认真生活,快乐工作,替我向阿里家属亲人们问好。”

  这或许是因为马云觉得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对家人亏欠太多。所以他希望手下的员工能够给自己家人幸福的生活。

  马云曾在演讲中宣称:“把你太太当合作伙伴,不要把她当太太看。”

  他的妻子张瑛,是他教书时的同事,和马云结婚以后成了马云事业上的得力助手。马云曾动情地说道:“这几年来,张瑛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朋友圈子,天天都在公司。”后来张瑛从阿里巴巴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的职位上退出阿里巴巴的管理层,还曾引起一阵风波。马云说这个决定是张瑛提出来的。“她认为公司到这个时候,让别人看见阿里巴巴CEO的夫人在公司里,不管你做得怎样,别人看你的眼光都会不一样。”

  这是个被网友戏称为“外星人”的男人。有媒体形容他“颧骨深凹,头发扭曲,露齿欢笑,顽童模样,5英尺高100磅重”。他曾自嘲除了妈妈没人爱他,也号称演讲要踩15厘米的高台。他创立阿里巴巴十余年,有人说他是骗子、疯子、狂人,也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谋划打倒他,有人把他奉为偶像和人生的导师。他蹬过三轮卖过面包,也给《赢在中国》当过评委,和金庸下棋交朋友。

  商人、学者、铁腕独裁者、家人、朋友,马云在众多身份中切换着,并乐在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云和卫哲:从不屑到仰慕 从朋友到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