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文内观点留言讨论。智谷君将综合留言质量,抽取3位参与读者,各送出一本《无形经济的崛起》。比尔·盖茨亲笔作序解读,完整介绍从国家到个人,无形经济的崛起将给国计民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作者 | 傅斯特
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也包含中国商业版图。
过去十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开荒运动,诞生了诸多传奇。
但如今,流量的故事讲完了。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格局也基本固化。
未来若干年,新的增量将来自存量:传统的线下商超——它们占据的份额超过90%。
而线下零售最大的战场,不在商业CBD,不在大商超,而是在广大的下沉市场,在街头巷尾,在千家万户。
中国经济、高层趋势、市场主体,共同决定了线下数字化主战场是小店经济,也就是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夫妻老婆店”。
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如果不能触动传统社会中这一块最顽固的堡垒,就远不能说新技术时代已经真正来临。
阿里巴巴有决心做好这件事。在零售业,小店经济的战场上,真正能称得上革新旧体系的变化,已经在阿里零售通中诞生:作为中国最大的快消B2B平台,全国600万小店中已经有150万家接入零售通平台。
阿里零售通对这150万小店的连接(规模)、上云(数字化)和创新(POS机洞察消费者需求),将改变整个供应链与链上的参与者。从一个小店,掀起中国零售业的格局重构。
变革,已经来临,无法阻挡,未来只属于勇敢者和坚持者。
我们反复强调,未来属于长期主义者。
疫情和数字化革命,是今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两个变量,撬动了整个行业格局的变化。
在存量战争中,线下市场,尤其是传统零售业,将成为最大的战场;小店,将成为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大卖场是计划性的消费,计划性消费一定会逐步被电商或者“到家”业务取代。而小店未来更加是近场消费。
这也意味着,传统零售业态的线上化,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赚快钱的机会,而是开启下一轮行业格局重构。
中国目前有600多万家零售小店,又称“夫妻老婆店”。这几百万家小店链接在一起,就是一个全新的运营阵地。如果一家小店一天有200个消费者进场购买,150万家就是接近3亿的人流。这是一个巨大的线下流量。
互联网为什么流量有价值?因为每个流量都是可以被触达的,所以商业价值是可期待的。当然,同样重要的还有社会价值。这几百万家小店,关系着上千万个就业岗位、几百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社区和谐、社会温度。
而在流量红利向数字化红利让渡的进程中,机会只存在于综合性的大平台,尤其是最坚持长期主义的平台。
互联网巨头里,最先提出“新零售”的是阿里巴巴,最坚持长期主义和为未来投资的也是阿里巴巴。
五年前面世的零售通,正是作为新零售里面的小店业态,定位于快消行业里面作为即时性、便利性的消费场景,在阿里整个商业操作系统中承担“渠道分销解决方案”——即通过数字操作系统,将数百万家小店连接在一起,如同一片片“孤舟”组成“航空母舰”,数字小店的规模化,有望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战略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些价值包括但不限于:
对品牌商来说,可以做到实时跟踪销售数据,提高信息透明度,锁定目标客户群,为业务决策提供依据;
对经销商来说,可以做到,实时跟踪订单和账期;导入热销商品,丰盈供应链 ,共享更高效的物流 服务 ;
对店铺来说,新增线上渠道 ,扩大供应资源 ,丰富结算手段,更重要的是, “联合”起来的小店,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零售通,具备了和原来“高高在上”的品牌商议价的能力。
奥纬咨询的一个估算认为,到2028 年,整个数字化分销通路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1 万亿元。
但机遇和困难也是成正比的。
由于其所处的价值链过于复杂——个体店铺数量庞大、基础设施落后、传统的多层级分销体系、以及相对薄弱的管理能力,都导致了数字化在线下小店领域的推进困难重重。
此外,线下的融合要想成功,必须有运力、算力、数字基建的生产力解放,要移动支付、物流冷链、云计算、金融服务这些生态的配合。
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供应链的改造和优化,没有长期的投入,没有一个强大的生态或者商业联盟,是做不成的,需要长期大资金做后盾,前期又不考虑盈利。
这,只有巨头能够支撑。
经过5年搭建,也只有阿里经济体能最好支撑线下市场转型:
菜鸟的物流供应链、阿里云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支付宝和蚂蚁的金融服务,还有天猫、天猫超市、盒马鲜生、饿了么、大润发等,为零售通的“智能分销渠道” 提供庞大的供销体系。
如今,阿里新零售矩阵中,有能覆盖10公里的大润发,打造“3公里生活圈”的盒马鲜生,而聚合了百万小店的零售通则填补了中间地带,至此完成对线下消费场景的全覆盖。
存量战争中,必须要创造增量,创造社会价值。
这不但要求商业逻辑的成功,还要求超脱其上的格局观。
阿里巴巴本就有做费力不讨好、啃硬骨头的基因。无论是2009年在内外一片质疑声中坚定地投巨资做阿里云,还是近年来推进的全球化和农村战略,都是面向未来的漫长投资,非短期一蹴可就,需要理想和情怀兼备。
中国市场经济的最大主体,是8000万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商家;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小单元,是一家家小店,是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
至大而至小,这就是“大国小店”。
也是高层一直强调的“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最接地气的样子。
很多人以为,十年来电商的崛起,中国消费零售最大渠道已经线下线上易位,结果恰恰相反。
中国零售第一大渠道,不是电商,也不是大商超,而是600多万家零售小店,占40%市场份额。
它们是一个个“夫妻老婆店”,散布在二线到六线城市,是中国经济的最末端,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毛细血管”。
据《2019中国小店经济温度图谱》,小店增长跑赢了GDP,日流水3万以下的小店,平均营业额增速35%;小店增加人手,吸纳了大批下岗工人、无业人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撑起3亿人就业。
600多万家零售小店,是社区居民的街坊邻里,每天为数亿消费者服务,是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的关键所在。
越是经济下行的时候,越要靠下沉业态带动经济复苏、激发底层活力。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早在疫情之前,小店就进入了高层经济蓝图。
去年12月,国常会首次提出“小店经济”,这是中央明确释放扶持信号。
今年3月,国务院《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明确各个城市应当推行“就业带动能力强”的“小店经济”。
高层的经济蓝图中:“到2025年要培育小店经济试点(区)100个,赋能服务企业100家,形成“烟火气”浓的小店聚集区1000个”。
要达成这个“百城千区亿店”目标,不会是依赖政府主导,而是要民营企业、电商平台、科技公司释放技术红利,激活中小微市场主体的活力。
据统计,每年有3%的小店萎缩,近年已从680万家下滑到630万家。
预计在未来5-10年,能完成数字化改造的小店将达200万家。
这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个重要信号。
7月14日,商务部等7部委发布《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以大带小”:支持电商平台为小店经济的发展提供数字化服务,减轻小店的成本和负担。
8月24日,高层给出了最明确的意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催生新发展动能。
小店永不消失,也不应消失。
技术改造已经来到了中国最传统、底层的商业业态。
改变从一个小店开始,为中国经济复苏加持一个个微观引擎,最终能掀起整个零售业、实体消费的变局。
在这股浪潮下,套在小店身上的禁锢能否打开?
小店太小。传统“夫妻老婆店”式的个体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店内往往也商品种类少、设施陈旧、管理模式落后。
在过去,小店只需要做好本分,就能靠邻近社区的消费力活下去。但现在供给过剩、存量竞争的大环境,与新零售、消费升级的大势,都要求小店必须改造。
不自我革命,就会被别人革掉。
利润底层。小店在整个供应链最末端,没有渠道管控能力,更没有机会和资格坐到品牌商面前议价。
货物到小店前,往往经过四、五手中间供应商,期间价格层层上升,损耗层层加码,还大量充斥假冒伪劣商品。
高价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利润也被层层剥走没落到小店手上。
承险能力弱。没有金融体系性的支持,缺乏防范风险手段。
对库存压力大,资金周期长的行当来说,天灾人祸意外,不论哪个先来都是压垮小店的一座山。
资金链说断就断,一断就死路一条;缺乏信用抵押和担保,融资难融资贵永远是一道铁门坎。
如果只跟小店讲数字化改造,却不说增加收入的效果,都是在耍流氓、割韭菜。
对小店而言,变现能力是头等大事,任何投入必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数字化改造对小店而言是支出项,还会改变现有的供销模式,如果只是玩一套虚招,根本不能实现收入增加,就毫无意义。
存量战争时必须找增量,真正的长期主义要让人能活下去,还活得好。
据阿里零售通统计,7月份生意下滑的小店比去年同期多出60%,但也有20%的小店营业额逆势增长。
这20%的店主大部分是90后,他们善于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的小店,积极拓展了外卖、社区团购等业务来增加收入。
目前,全国零售小店日营业额平均只有3000-5000元,而零售通上的小店,平均日营业额有5800元的增量,一年增收超两百万。
速度最快的那一波小店经营者,早就吃到了数字化改造后的红利。
既然大家都规模小,那我们就自己创造规模。
通过阿里零售通,150万家小店聚集到了一起,占全国小店的25%。再没有人能忽视这个体量的声音,小店主的抱团取暖掀起了一场彻底的革命。
传统供销体系,破而后立。通过零售通,150万家小店能统一与品牌商、供应商谈判议价,提升了利润空间;依靠零售通的智能分销网络,大幅度压缩中间环节,让商品在供需两端能一站式高效流动,降低成本立竿见影。
供给端变革,重新认识渠道和消费者。源头的生产厂家和品牌商,可以掌握平台的交易大数据和小店的消费者图谱。
生产商能预测消费者需求,品牌商能更加精准地决策,下沉市场的渗透率大大提升。
中国95%以上知名快消品牌已入驻零售通,品牌触达小店效率提升20倍。
对消费者来说,是隐形的性价比革命。
消费者的需求被精准匹配,现在可以在生活附近的小店买到高质低价的商品,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升级。
8月28日,阿里零售通发布了“W计划”,同时向150万家小店全面开放数字操作系统。阿里的目标很直接,就是要创造更多单日营收破万元的小店。
依托全国电商、菜鸟物流、支付宝、阿里云等经济体和技术力量的支撑,阿里巴巴彻底解开了小店身上的禁锢。
我们不缺少大公司,这是中国经济体量、人口基数和消费大市场决定的;
我们缺少的是能够坚定长期主义,不断自我革命和释放技术红利的强大公司,这已经刻入了阿里的基因。
线上线下的融合,存量竞争的加剧,真正有机会突破格局的必然是长期主义者,愿意花力气啃硬骨头、解决真问题的公司。
这些公司能够“以大带小”,通过释放技术红利让社会收入再分配。中国经济复苏、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小店经济是最微观也最宏大的命题。
个体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在时代交替时刻,抓住历史进程才能撬动最大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