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界从几年前就开始联手推动一个可取代ARM生态的备胎技术与生态建设。《财经》记者从知情人士独家获悉,中科院计算所已经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文| 《财经》记者 周源
编辑 |谢丽容
并购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十分常见,不过像英伟达收购ARM让中外产业界人士普遍感到不安甚至反对的并不多。
9月14日,美国芯片公司英伟达宣布以400亿美元从日本软银集团和软银愿景基金手中购入全部ARM股权,三方已经签署最终协议。ARM是一家来自英国的芯片IP(知识产权)公司,全球超过90%的手机及各类物联网终端采用的都是ARM芯片,四年前的2016年9月,ARM刚刚被日本软银以310亿美元收入囊中。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收购ARM意味着英伟达有了真正超越另一家芯片巨头英特尔的机会,在9月15日由英伟达与ARM联合召开的全球媒体电话会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将此收购形容为“一生中唯一的机会”。
黄仁勋的兴奋声音犹在耳,ARM联合创始人赫尔曼·豪泽(Hermann Hauser)迅速公布一封发给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Johnson)的公开信。在信中,他希望英国政府“救救ARM”,在信中,他希望英国政府“救救ARM”,并认为这笔交易可能使英国成为美国附庸,尤其提醒英国须向美国争取出口管制条例的豁免权,以保英国公司未来不受限制地使用ARM技术。
英国产业界尚且如此担心,在不断有中国企业被美国商务部制裁的今天,ARM成为一家美国公司的可能性,更令中国企业感到不安。
北京半导体协会副秘书长兼高级分析师朱晶告诉《财经》记者,自从传出英伟达收购ARM的消息,国内不少芯片相关企业加速了向RISC-V(发音为“risk-five”)迁移的步伐。RISC-V是一种新兴的开源指令集,不受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约束,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基于RISC-V设计处理器,在诸多行业人士眼中,RISC-V称得上ARM的“备胎”。
近年来,中国ICT产业界一直在联手推动RISC-V技术与生态的发展。《财经》记者从知情人士独家获悉,中科院计算所初步设计出了综合性能指标突出的通用型RISC-V核,且未来计划以开源模式向外推广。
“ARM公司提供的也是ARM核,苹果、华为等都是在ARM核的基础上的再开发处理器,中国此前缺的是做通用型RISC-V核的技术能力,中科院计算所的通用型RISC-V核目前在全球看也十分有竞争力,这相当于把这一块能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知情人士解释说。
但包括该知情人士在内的多位行业人士均向《财经》记者表示,开源处理器商业模式的建立、RISC-V生态的成熟才是最大挑战。
英伟达“中立”承诺难安人心
在9月15日的全球媒体电话会上,ARM现任CEO Simon Segars表示,美国出口管制条例有一套界定标准,要综合分析产品在哪里设计,由谁设计,各花了多少时间等,而ARM在英国、美国、印度等全球多个国家开发产品,大多数产品其实都是在英国或美国之外设计,所以ARM大多数产品都不在美国出口管制之下,美国企业成为ARM母公司不会影响目前的情况。
但几乎所有受访的利益相关人士均向《财经》记者表示并不相信上述回应,因为解释权不在中国企业手中。
在中美科技冷战氛围日益浓厚的时局下,中国企业的不安全感正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界、政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达同类观点,即美国政府正在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科技领先。
品利基金投资经理陈启向《财经》记者表示,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绝大部分ARM生态的的企业受制裁的可能性很低,例如那些做电视遥控器、扫地机器人、抄表芯片的企业,但如果出现了非商业因素,美国政府随时可以拿起这个武器进行精准打击,“这可不是英伟达一句中立承诺能保证的,这是永远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剑。”他说。
即使抛开政治因素,还有相当一部分行业人士认为英伟达收购ARM本身将损害ARM原有的中立性,改变ARM的商业模式,尽管英伟达已经多次公开承诺,ARM未来仍会以中立身份运作,并会延续原有开放授权模式。
第一个旗帜鲜明反对的就是ARM联合创始人豪泽。他早在7月就公开表示,ARM出售给英伟达会是一场灾难。
“ARM商业模式的根基之一是能销售给所有人,如果成为英伟达的一部分,而多数客户都是英伟达的竞争对手,那当然会寻求ARM的替代品。”豪泽解释说说。
“原来的ARM其实是一个话语权很弱的公司,只出售IP,但英伟达是一流的显卡公司,有强大的终端用户基础,话语权比ARM大多了。”一位要求匿名的中国RISC-V资深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嵌入式系统联谊会秘书长何小庆的观点是,与英伟达在产品上有竞争关系的公司,确实有必要提早做一些准备。
英伟达收购ARM还需获得英国、中国、欧盟和美国等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交易约耗时18个月,顺利的话将在2022年3月完成。
跨国交易,如果并购双方在中国的营业额达到4个亿人民币,并且双方在中国的合计营业额达到20亿都要经过中国的反垄断局审批,其他国家大部分也有类似规定,相对于中国,欧盟和美国的申报标准(营业额)要求更高。
“具体审查就要看交易结构和市场竞争状况,此前LV 收购Tiffany这种其实市场竞争属于比较激烈的,对中国市场没有多大影响,就获得了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而芯片行业比较敏感,就可能比较难获得审批,至少进程会比较慢。”安杰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执行合伙人顾正平律师对《财经》记者说。
2016年,另一家美国芯片公司高通试图收购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厂商恩智浦,交易达440亿美元,因未能通过中国监管部门的审批,最终在2018年放弃。
“备胎” RISC-V有戏吗?
RISC-V源于伯克利大学的学生项目。需要说明的是,RISC-V只是一种开源指令集,是一套标准规范(以文档的形式发布),并非芯片。人们既可以基于RISC-V做开源芯片设计,也可以做成商用的芯片(不开源出来,自己卖或者用),例如伯克利的Rock芯片、中国公司芯来科技的蜂鸟E203都是开源RISC-V芯片,阿里平头哥的“玄铁”处理器则是商用型RISC-V芯片,像ARM一样采取授权模式对外出售。
2015年,RISC-V国际基金会成立,任务是推动RISC-V的发展。目前该基金会成员超过了300个,包括国外的谷歌、三星、英伟达、微芯、高通、惠普、意法半导体、西部数据、恩智浦,国内的阿里巴巴、华为等公司。并且,为了寻求“技术中立”,RISC-V国际基金会已经于今年三月将总部迁移到瑞士。
一位中国RISC-V资深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推动RISC-V最积极的当属中国和印度,印度已经将RISC-V列为国家指令集,发起全国性的项目,以推动RISC-V芯片的自主研发,在中国,主要是上海市政府有出台扶持政策支持RISC-V产业发展。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即便抛开“备胎”考虑,RISC-V也有自己的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何小庆表示, RISC-V指令集非常有特点,非常简单,模块化、易扩展,能适用于特定的应用场景,特别适合物联网这种高度碎片化的市场。
“物联网市场太大了,ARM就几十个芯片内核,覆盖不了物联网那么大的的市场,已经有好多企业在专用芯片上采用RISC-V芯片。例如手机除了核心计算芯片,还有许多其他芯片,这一部分芯片正在被逐步替换成RISC-V芯片。”上述RISC-V资深行业人士说。
今年2月,三星对外宣称,在未来的5G手机基带芯片将改用开源RISC-V的自制芯片,并将装在今年即将发表的旗舰5G新手机里来出售。
RISC-V拥护者认为,RISC-V有望与英特尔x86、ARM形成“三分天下”局面,但目前,RISC-V指令集的商业模式还是以IP核授权和定制化芯片为主,尽管有公司和机构开始向通用RISC-V芯片发力,但短期内的格局并不会有太大变化。
中科院计算所,就正在向,上述通用RISC-V芯片市场发力。该中科院RISC-V项目知情人士表示,一方面他们感到乐观,因为开源的力量非常强大,中国公司也擅长借助开源软硬件项目崛起;另一方面也觉得充满挑战,因为即便开源,也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谷歌当年推安卓操作系统就是找到了合适的商业模式,一是将其开源,二是安卓虽然免费,但谷歌附加安卓在上面的各种服务是收费的,且开源软件项目也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队伍持续对其进行技术投入。”该中科院RISC-V项目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解释说。
向通用型RISC-V芯片发力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生态。何小庆认为,生态的范畴很宽,包括工具、软件库、算法、操作系统、应用、以及高校课程、图书、开发者社区都算生态,生态跟不上,一些关键应用和硬件就难跟上,例如基于RISC-V的手机短时间内就很难出现。
“但总算还有选项,有星星之火才有可能燎原。”一位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副总裁对《财经》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