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概述
HashMap存储的是key-value的键值对,允许key为null,也允许value为null。HashMap内部为数组+链表的结构,会根据key的hashCode值来确定数组的索引(确认放在哪个桶里),如果遇到索引相同的key,桶的大小是2,如果一个key的hashCode是7,一个key的hashCode是3,那么他们就会被分到一个桶中(hash冲突),如果发生hash冲突,HashMap会将同一个桶中的数据以链表的形式存储,但是如果发生hash冲突的概率比较高,就会导致同一个桶中的链表长度过长,遍历效率降低,所以在JDK1.8中如果链表长度到达阀值(默认是8),就会将链表转换成红黑二叉树。
HashMap数据结构
1 2 //Node本质上是一个Map.存储着key-value 3 static class Nodeimplements Map.Entry { 4 final int hash; //保存该桶的hash值 5 final K key; //不可变的key 6 V value; 7 Node next; //指向一个数据的指针 8 9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 next) { 10 this.hash = hash; 11 this.key = key; 12 this.value = value; 13 this.next = next; 14 }
从源码上可以看到,Node实现了Map.Entry接口,本质上是一个映射(k-v)
刚刚也说过了,有时候两个key的hashCode可能会定位到一个桶中,这时就发生了hash冲突,如果HashMap的hash算法越散列,那么发生hash冲突的概率越低,如果数组越大,那么发生hash冲突的概率也会越低,但是数组越大带来的空间开销越多,但是遍历速度越快,这就要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权衡,这就要看看HashMap的扩容机制,在说扩容机制之前先看几个比较重要的字段
1 //默认桶16个 2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3 4 //默认桶最多有2^30个 5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6 7 //默认负载因子是0.75 8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9 10 //能容纳最多key_value对的个数 11 int threshold; 12 13 //一共key_value对个数 14 int size;
threshold=负载因子 * length,也就是说数组长度固定以后, 如果负载因子越大,所能容纳的元素个数越多,如果超过这个值就会进行扩容(默认是扩容为原来的2倍),0.75这个值是权衡过空间和时间得出的,建议大家不要随意修改,如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空间比较多,但要求速度比较快,这时候就可以把扩容因子调小以较少hash冲突的概率。相反就增大扩容因子(这个值可以大于1)。
size就是HashMap中键值对的总个数。还有一个字段是modCount,记录是发生内部结构变化的次数,如果put值,但是put的值是覆盖原有的值,这样是不算内部结构变化的。
因为HashMap扩容每次都是扩容为原来的2倍,所以length总是2的次方,这是非常规的设置,常规设置是把桶的大小设置为素数,因为素数发生hash冲突的概率要小于合数,比如HashTable的默认值设置为11,就是桶的大小为素数的应用(HashTable扩容后不能保证是素数)。HashMap采用这种设置是为了在取模和扩容的时候做出优化。
hashMap是通过key的hashCode的高16位和低16位异或后和桶的数量取模得到索引位置,即key.hashcode()^(hashcode>>>16)%length,当length是2^n时,h&(length-1)运算等价于h%length,而&操作比%效率更高。而采用高16位和低16位进行异或,也可以让所有的位数都参与越算,使得在length比较小的时候也可以做到尽量的散列。
在扩容的时候,如果length每次是2^n,那么重新计算出来的索引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old索引+16,另一种是索引不变,所以就不需要每次都重新计算索引。
确定哈希桶数据索引位置
1 //方法一: 2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jdk1.8 & jdk1.7 3 int h; 4 // h = key.hashCode() 为第一步 取hashCode值 5 // h ^ (h >>> 16) 为第二步 高位参与运算 6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7 } 8 //方法二: 9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jdk1.7的源码,jdk1.8没有这个方法,但是实现原理一样的 10 return h & (length-1); //第三步 取模运算 11 }
HashMap的put方法实现
思路如下:
1.table[]是否为空
2.判断table[i]处是否插入过值
3.判断链表长度是否大于8,如果大于就转换为红黑二叉树,并插入树中
4.判断key是否和原有key相同,如果相同就覆盖原有key的value,并返回原有value
5.如果key不相同,就插入一个key,记录结构变化一次
1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2 boolean evict) { 3 //判断table是否为空,如果是空的就创建一个table,并获取他的长度 4 Node[] tab; Node p; int n, i; 5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6 n = (tab = resize()).length; 7 //如果计算出来的索引位置之前没有放过数据,就直接放入 8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9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10 else { 11 //进入这里说明索引位置已经放入过数据了 12 Node e; K k; 13 //判断put的数据和之前的数据是否重复 14 if (p.hash == hash && 15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key的地址或key的equals()只要有一个相等就认为key重复了,就直接覆盖原来key的value 16 e = p; 17 //判断是否是红黑树,如果是红黑树就直接插入树中 18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19 e = ((TreeNode )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20 else { 21 //如果不是红黑树,就遍历每个节点,判断链表长度是否大于8,如果大于就转换为红黑树 22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23 if ((e = p.next) == null) { 24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25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26 treeifyBin(tab, hash); 27 break; 28 } 29 //判断索引每个元素的key是否可要插入的key相同,如果相同就直接覆盖 30 if (e.hash == hash && 31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32 break; 33 p = e; 34 } 35 } 36 //如果e不是null,说明没有迭代到最后就跳出了循环,说明链表中有相同的key,因此只需要将value覆盖,并将oldValue返回即可 37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38 V oldValue = e.value; 39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40 e.value = value; 41 afterNodeAccess(e); 42 return oldValue; 43 } 44 } 45 //说明没有key相同,因此要插入一个key-value,并记录内部结构变化次数 46 ++modCount; 47 if (++size > threshold) 48 resize(); 49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50 return null; 51 }
HashMap的get方法实现
实现思路:
1.判断表或key是否是null,如果是直接返回null
2.判断索引处第一个key与传入key是否相等,如果相等直接返回
3.如果不相等,判断链表是否是红黑二叉树,如果是,直接从树中取值
4.如果不是树,就遍历链表查找
1 final Node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2 Node [] tab; Node first, e; int n; K k; 3 //如果表不是空的,并且要查找索引处有值,就判断位于第一个的key是否是要查找的key 4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5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6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7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8 //如果是,就直接返回 9 return first; 10 //如果不是就判断链表是否是红黑二叉树,如果是,就从树中取值 11 if ((e = first.next) != null) { 12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13 return ((TreeNode )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14 //如果不是树,就遍历链表 15 do { 16 if (e.hash == hash && 17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18 return e; 19 } while ((e = e.next) != null); 20 } 21 } 22 return null; 23 }
扩容机制
我们使用的是2次幂的扩展(指长度扩为原来2倍),所以,元素的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再移动2次幂的位置。看下图可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n为table的长度,图(a)表示扩容前的key1和key2两种key确定索引位置的示例,图(b)表示扩容后key1和key2两种key确定索引位置的示例,其中hash1是key1对应的哈希与高位运算结果。
元素在重新计算hash之后,因为n变为2倍,那么n-1的mask范围在高位多1bit(红色),因此新的index就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扩充HashMap的时候,不需要像JDK1.7的实现那样重新计算hash,只需要看看原来的hash值新增的那个bit是1还是0就好了,是0的话索引没变,是1的话索引变成“原索引+oldCap”,可以看看下图为16扩充为32的resize示意图:
这个设计确实非常的巧妙,既省去了重新计算hash值的时间,而且同时,由于新增的1bit是0还是1可以认为是随机的,因此resize的过程,均匀的把之前的冲突的节点分散到新的bucket了。这一块就是JDK1.8新增的优化点。有一点注意区别,JDK1.7中rehash的时候,旧链表迁移新链表的时候,如果在新表的数组索引位置相同,则链表元素会倒置,但是从上图可以看出,JDK1.8不会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