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出了一部英剧,豆瓣开分8.8,分数一度飙升到9.0。
全片没有任何血腥镜头,却让人感到一种步步紧逼的惊悚感。
看完第一集最直观的印象:“挖槽,这个演员太牛逼!”
这部让人又惊又喜的英剧就是:《丹斯》
1983年冬天,伦敦。
这天早上,警察接到报案。
一名检查下水道的工人,在某所公寓的下水道,发现了许多疑似人骨的碎块。
警长和下属赶往现场,根据多年经验,这事不简单。
这座公寓只有顶层一位租户,这些发臭的碎骨,至少堵了半层楼那么高。
从天光等到夜色渐浓,一位穿着体面,梳着偏分发型的男子从黑暗中缓缓走来。
这位男子名叫丹尼斯·尼尔森,同事称他为“丹斯”。他在一家就业中心当公务员,看起来是个正经的上班族。
看到他朝公寓门口走近,警长出示了自己的证件,说明来意,丹斯口气冷淡地回应:哟,警察啥时候还关心起下水道了...
警长要求上楼查看,丹斯默不作声地经过他身旁开门带路。
公寓的门打开后,一条黑狗热情地窜到丹斯脚下。
迈进房间的警长,鼻子里立马窜进一股难以言喻的腐臭味,很明显,这房里藏有尸体。
警长走到丹斯面前:行了,你也别装蒜了,其他尸体都藏在哪里?
一般这种时候,真犯了事的人,估计心里盘算着要怎么对付警察的问话。
但丹斯却供认不讳:在柜子里。
面对拘捕,他似乎早已料到,面无表情地坐上了前往警局的车。
刚刚在房间里找到几袋尸体的警员问他:你到底杀了一个还是两个人?
丹斯想了想,不太确定地说:15或16个吧。
到了警局里,坐他旁边的律师三番四次企图阻止他供出太多作案细节:我很困惑,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说那么多对你有什么好处?
他却反问道:难道你不该为了公正吗?
毫无用武之地的律师,反过来被罪犯炒掉了...
《丹斯》于9月14日在英国首播,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仅有三集。
整部剧的色调比较阴郁冷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杀人剧情不同,本片的情节更多是由主演之间的对话进行推进,很考验演技。
导演没有把重点放在犯罪现场的还原,也没有各类惊悚血腥不堪入目的画面,就连法医拼接完整的尸体,也是快速带过,画面观感比较友好。
这部短小精悍的英剧,阵容强大,有口皆碑。目前豆瓣得分8.6,IMDB得分 8.1。
高分的背后,其实是多方加持的质量保证。
《丹斯》的导演刘易斯·阿诺德,曾执导过《小镇疑云》第三季(豆瓣8.8 )和《真实的人类》第一季(豆瓣8.4)。
海报:《小镇疑云》第三季(左)、《真实的人类》第一季(右)
主演大卫·田纳特,堪称演艺圈劳模,兢兢业业,在荧幕上贡献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在科幻剧《神秘博士》中,他是健谈搞怪又多愁善感的第十任博士;
《神秘博士》
在悬疑剧《小镇疑云》中,他是死了老婆的躁郁症警长,也是一个不成器的父亲;
《小镇疑云》
在奇幻喜剧《好兆头》中,他又变成了一个痞气十足,热爱摇滚的蛇眼恶魔克劳利。
《好兆头》
而到了《丹斯》这部剧里,他则演绎了一个时刻不忘体面的恋尸癖连环杀人狂。
《丹斯》
首先是主演的形象和真实案件的罪犯照片,简直跟复制粘贴一样,让人傻眼。
导演为了做到尽量客观,不美化罪犯,刻意减少主演的戏份,但大卫·田纳特出神入化的演技,不只是外表像,而是与角色融为一体,让人一度以为,他就是杀人犯本人无疑。
《丹斯》剧照
杀人凶手原型
面对警察的审讯,镜片后面的双眼有着深不见底的黑暗,回忆起杀过的人,像在讲述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毫无情感波澜。
警察望着他提问时,他也不直接与之对视,眼珠子来回转动,手指夹着的香烟一支换过一支。
每次说话时下巴稍稍抬起,不经意间表现的烦躁和鄙视感,流露出自恋的气息。
坐他对面记录的警长,满脸的匪夷所思,从来没遇上这样爽利交代犯罪经过的杀人犯...
当警察问他是怎么处理尸体的时候,他说:分尸就像是聚餐后收拾剩菜剩饭一样,如果你在肚脐下面切一刀的话,就不用费事去处理胸骨肋骨啥的...
丹斯每次把年轻男子带回家后,趁其喝醉或者熟睡时,用连有绳子的领带将人活活勒死,如果没成功,会再把被害人摁入水中令其窒息而亡。
但杀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的做法才更令人咋舌。
他会保留这具尸体直至腐烂变质,在这期间,他把尸体放在电视前的椅子上,下班回家,看到尸体还坐在那,会和尸体聊天:你猜我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之后再把尸体藏回地板下,就像玩具一样,需要的时候又把尸体取出来,清洗把玩,甚至同塌而眠...
当尸体越堆越多,地板下的空间不够塞,逐渐发出恶臭时,他便把尸体肢解烧毁,或者炖烂后倒掉...
被抓捕那天,租房里的一口大锅,还留着尚未处理掉的人头...
但他分尸并非为了杀戮的快感,只是因为家里藏不下那么多具尸体,对他来说,这更像是繁琐的家务活...
人对生命没有敬畏是很可怕的。
在丹斯眼里,人不是人,而是作为工具存在,一个属于他私人的玩具。
关于丹斯这个人,剧中有这样一段话:他的人格就像是他的房子,外表看起来没有一点问题,但可能内部不知哪里在发出恶臭,而且,如果你检查地板下面,你会发现可怕的事情。
这起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历时5年才被发现。
为什么他杀害第一个人的时候,警察没有查到他身上?为什么15条人命被剥夺,他都还能逍遥法外,像个普通人一样按时上下班却没人察觉出异样?
当时伦敦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而许多不知内情的年轻人,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伦敦。
他们到了才发现,这座城市并非电视上那样光鲜亮丽。这里不但没有铺满黄金的街道,更无法给他们提供一份工作,一张床。
这些被大都市忽视的无足轻重的外地人,只能露宿街头,无家可归。
丹斯在酒吧,街上遇到他们并带回家,给他们一顿热乎乎的饭菜,或是一个温暖的被窝。因为他深知,饥寒交迫之时,陌生人的一点点善意,足以在短时间内俘获信任。
然后再在他们毫无防备之时,伸去罪恶的双爪...
这些被害者生活在社会边缘,不受关注,直到丹斯被捕,他们有的才被查明了身份,有的到现在依旧没名没姓。
丹斯也直言不讳:伦敦这地方有时候挺孤独的,很难碰到友好的人。这个该死的社会没为他们做任何事...
当时的社会基础设施跟不上来,救助机构形同虚设,即使没了个流浪汉,城市也照常运行...
警长将丹斯抓捕归案后,也不时问自己:为什么在他第一次犯案后没能阻止他?
后来有个从丹斯家里逃脱的男子,来到警察局找警长爆料。
原来几年前他曾报过案,但是接待他的警察却不当一回事,最后不了了之,让丹斯躲过一劫。
如今酿成大祸,伦敦的警厅才开始重视这个案件,但为了维护警察脸面,上头只想赶紧起诉定罪完事,不想再牵涉出更多的受害者,影响警局的公信力...
而这个轰动一时的案件也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早期听闻风声的记者,跑去丹尼斯的公寓,让清洁工站在公寓前摆出吃惊的样子,当成头版来赚钱...
但《丹斯》除了揭露当时腐朽的官僚体制,讽刺吃人血馒头的媒体,控诉社会环境的糜烂,更多是在促进观众反思:社会到底生了怎样什么病症,才会产生这样的“怪物”?
丹斯入狱后,一位作家前去探访,尝试去了解这一重大社会事件背后的原因。
面对作家的来访,丹斯一开始并不信任:你为什么要写我这样的禽兽?难道你也是为了钱而来,想写本恐怖小说好赚个膘肥体壮?
作家坦诚道,自己并不是为了写一本不入流的恐怖小说,而是想了解,在法律之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与正常人背道而驰。
随着交流的深入,作家渐渐发现丹斯不为人知的一面。
丹斯的父亲是个酒鬼,早早和母亲离了婚,他所得到的爱可以说都是外公给的。
6岁那年,外公去世。当时母亲没有告诉他发生了什么,而是直接把他领到了外公的尸体面前,说外公睡着了。从那时起他开始对死亡和尸体有了扭曲的迷恋。
有时他会往自己脸上抹滑石粉,把嘴唇染成蓝色,戳自己的眼睛直到通红,然后再照镜子,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死人。
8岁时,去海边玩耍差点淹死在海里,幸好被一位在附近的大哥哥救起,但这也成为日后不幸的成因,这个男的脱掉了丹斯的衣服,对着昏迷不醒的他进行手淫...
长大后的丹斯情路不顺,常常无法和他人建立正常的情感链接,每当他把人带回家之后,想到天亮自己又剩下一个人,他开始往罪恶的深渊越陷越深...
在剧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丹斯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他会把和自己有关的报道贴在监狱的墙壁上。
面对作家的时候,他仿佛一位针砭时弊的智者。提到那些被杀害的年轻人,他说:这个社会对死者,比对活人更关注...
未上法庭未被定罪之前,他觉得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剥夺他的权利,凭什么把他当成罪犯一样看待...
但同时,他又并非完全冷血,入狱后时刻挂念跟随他多年,现在没人照顾的一条老狗,不知被警局的人如何处置...
因为无法从警长嘴里得到关于这条狗的信息,他一反常态,不再配合调查,甚至叫嚣着:我要是不想的话,你根本抓不到我...
出庭时,因为自己的领带都被当成凶器收走,会特意跟作家借来领带,维持自己最后的体面...
有网友评论:这是一部透析人性和人格的上乘佳作。管中窥豹,折射社会问题、官僚做派,同时也呈现出善与恶的互相博弈和绞杀。
回到这部剧本身,你会发觉有一种让人脊背发凉的惊悚感,叫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句台词,不是丹斯振聋发聩的反讽,不是作家头头是道的质问,而是警长最后陪同作家,来到丹斯杀人藏尸的公寓说出的一句话。
作家一进门立马闻到一股浓浓的尸臭味,就像警长第一次走进这间公寓一样。
然而这一次,回到来过无数次的案发现场,警长却对作家说:最可怕的是,我已经闻不出味道了。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任何时候都别高估人性,因为人心的邪魅,那些深不见底的黑暗,并非肉眼可见。
我们了解罪犯,并不是为了保全他,而是为了保全其他人。
韩国电影《熔炉》的原著作者孔枝泳,曾在书里写道:灾难和犯罪发生并不是我们的责任,但对灾难与犯罪抱以何种态度则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了解罪犯的经历,不是为了帮他洗白或卖惨,而是为了让社会的试错成本从源头降低,避免将来的悲剧重复发生。
因为最恐怖的不是恐怖本身,而是看不见的变异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