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之路:难,难,难

科技观潮

techsina

与浪同行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1张图片 1月19号首映前,我经历了人生最煎熬的一个月,但没想到那之后是更煎熬的七个月。拍了三十年电影,以前历经的所有酸甜苦辣,都不算什么。

来源 / 娱刺儿(ID:haozhugongshe)

作者 / 沈丹阳

内容经授权发布

“1月19号首映前,我经历了人生最煎熬的一个月,但没想到那之后是更煎熬的七个月。拍了三十年电影,以前历经的所有酸甜苦辣,都不算什么。”


导演陈可辛在《夺冠》定档那天发了一条微博,字里行间有几经波折的苦涩,也有风雨过后的释然。他表示谢谢大家206天的等待,挺过了“作品更名”、“全球疫情爆发”、“电影行业停摆”等劫难后,中国女排的故事终于要登场了。


9月25日《夺冠》全国公映。据猫眼数据统计,影片上线不到24小时便突破了一亿票房,观影人次高达218万。


如此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长达三年的筹备和拍摄。


陈可辛对此的总结是:难,难,难。


01

选角,难

早在开拍一年前,剧组就开始在全国寻找演员。


起初,选角团队找来1米8以上的女演员,先教会她们打排球然后再试拍,但感觉始终不对。既然教演员打排球的路走不通,剧组换了个思维,打算培养排球运动员演戏。说干就干,剧组走遍了全国大中型排球省队,从海选到数轮淘汰,再到表演集训,最终选定12名饰演老女排的运动员。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2张图片

饰演老女排的演员们

图源:豆瓣

被定下来的演员们还不能直接进组。她们被要求大量阅读相关的资料,去深刻理解揣摩角色的性格和打球特点。为了贴近80年代女排的形象特征,女演员们统一剪了利落的短发。


煞费苦心至此,终于换来了陈可辛的肯定:“我拍了这么多戏,从来没有演员演得那么真实,运动员的潜力真的很奇妙。”


但这只是第一步,影片还需要敲定主演团队。


“片中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至少拒绝过我三次。” 陈可辛曾公开感叹道。


郎平的女儿白浪在接到剧组邀请时,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工作忙没时间、从未接触过表演,这些都是表层原因。对白浪来说,饰演青年时的郎平、诠释自己的妈妈,心理压力太大了。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3张图片

白浪饰演青年郎平

图源:豆瓣

虽然最终被导演说服进组,白浪在拍摄电影期间仍有很多顾虑。拍摄郎平曾被印在邮票上的经典扣球动作的前一天,白浪忧虑地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那时郎平正在带队征战世界杯,听了女儿的担忧,“铁榔头”坦诚地告诉女儿:“你一辈子都模仿不了我的扣球动作,但我依然为你能演绎我而骄傲。”


对饰演郎平同样有所顾虑的,还有凭借演技称皇的巩俐。她曾对媒体解释说,因为郎平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如果演不好,可能会成为千古罪人。


为此,巩俐跑去女排集训场待了十天,每天观察郎平在场内外的所有细节。功夫不负有心人,影片早期的宣传照中,巩俐的背影在网上引起热议,因为实在是太像郎平了。当媒体探究背后的故事时发现,之所以“像”是因为巩俐摸索到了郎平走姿特殊的原因,她的腿曾因运动受伤,所以走路很慢,胳膊又动过手术,所以不自觉地会端着。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4张图片

巩俐饰演的郎平

图源:豆瓣

而在拍摄里约奥运会片段时,剧组更是请来了惠若琪、朱婷、张常宁、丁霞等国家队明星球员本色出演。她们进组的前一天刚打完世界杯,每个人入戏极快,仅用了八天便完成了全部拍摄任务。


陈可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拍《夺冠》这部电影的真实感非常强烈,尤其是拍国家队时。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5张图片

国家队的女排姑娘们本色出演

图源:豆瓣

因为国家队的女排姑娘们都是“自己演自己”,当她们拿到剧组按照资料编写的台词时,第一反应便是“我不会这么说的,我会这么说这么说”。为了还原现场,导演便让女排队员们真实地演自己。


“到实拍的时候,真的感觉好像有点在偷窥她们的生活。”陈可辛说。


02

把故事讲好,也难

比剧组选角和演员诠释角色更难的,是中国女排这个题材的拍摄。


作为一部体育传记电影,拍得又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夺冠》很容易流于类型电影的俗套。但陈可辛找到了一种打破套路的故事模式,他将其总结为“三场比赛、两个人,和一个集体”。


中国女排在几十年的历史中打过无数的比赛,陈可辛选择了具有节点性的三场:1981年女排世界杯的中日大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美大战,以及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巴大战。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6张图片

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巴之战

图源:豆瓣

三场比赛层次分明地呈现了中国女排伴随改革开放崛起、步入五连冠的黄金时代;主场作战失利、传统强项折戟的落寞时期;以及郎平以新式教练理念和科学方法,帮助中国女排重回巅峰的崭新年代。


而郎平和陈忠和之间亦师、亦敌、亦友的故事,也从不同视角和维度来制造戏剧冲突,从而推进情节的发展。这与多数体育传记电影重点记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有所不同,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尾”的套路感。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7张图片

郎平与陈忠和

图源:豆瓣

虽然巩俐饰演的郎平,与黄渤饰演的陈忠和是电影的主角,但陈可辛一直强调故事真正的主体只有一个——中国女排。


在两小时左右的影片里,塑造出有三十多年时间跨度的中国女排绝非易事。从故事的描绘和情绪的渲染上,这部电影既要营造时代感和沉浸感,也要刻画出不同阶段中各有特色的人物情绪。


“营造时代感是非常考验导演功力的。电影中的历史真实分两种:一种是真实的历史,一种是真实的艺术。我理解的真实,更多的是一种现实主义还原:体现时代的气氛和人的精神气质。”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8张图片

1981年世界杯中国女排夺冠照

图源:互联网

《夺冠》的影片监制张一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片中最令他感动的一个片段是:八十年代的女排姑娘们一起逛公园、烫头发;而郎平当教练的时代,她对女排姑娘们说今天放假,大家去谈恋爱吧。


精准地把握不同时代下的人物情绪,也一直是陈可辛作品的特点。从《甜蜜蜜》里的爱情,到《中国合伙人》里的友情,再到《亲爱的》里的亲情,他总是能找到“感情”和“时代”的结合点。作为北上的香港导演,陈可辛不仅没有表现出对内地电影市场的水土不服,还屡屡戳中大众内心的情感痛点。


而《夺冠》中引起观众共鸣的“痛点”,是不同时代的爱国情感。


“上个世纪80年代是积贫积弱下的爱国情绪,08年是大国初期的爱国情绪,而近几年又变成了个人主义的爱情情绪,这在表达上都是不一样的。”影迷半梦浮生认为,这几代人的不同情感在郎平身上都有影子,这点影片中也有充分地体现。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9张图片

青年陈忠和(彭昱畅饰)与女排姑娘们打成一片

图源:豆瓣

在国庆档前期上线,《夺冠》多少也被贴上了献礼片的标签。


值得肯定的是,这部讲述中国女排的电影并没有一味地歌颂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它还有很多对老女排旧体制的反思,包括郎平在接手中国队后,对新女排运动员说:“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还有她在国家队改革会议上掷地有声的那句“排球不是人生的全部”,都强调了个人的意义和价值。


影片的编剧张冀在观影现场告诉娱刺儿, 体育传记类影片的创作不仅聚焦在赛场上,更要关注体育人、去探究他们为什么而战。而人的故事背后,一定也会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历程。


这是《夺冠》的野心,也是陈可辛的野心。


03

上映之路,更难

历经三年时间《夺冠》终于成片,但就在上映之前,一些始料未及的变数还是来了。


电影预告片中有涉及陈忠和抢鸡腿、被砸晕,以及被队员训斥没有雄心大志等情节,其搞笑的画风和夸张的演绎激怒了陈忠和本人,他致信有关部门要求电影删除所有与自己有关的镜头,并斥责这部作品把他塑造成了“丑角”。


为了顺利上映,片方将影片由《中国女排》更名为《夺冠》,并一定程度上对影片内容做了删改。


在短时间内做出如此大的调整,势必要牺牲作品的流畅度和完整性。


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表示质疑,不理解为什么片子从头到尾,每个人都称呼陈忠和为“陪打教练”,他的名字一次都没有出现过,就连郎平对他的称呼也是代词“你”。不仅是陈忠和如此,片中对吴刚饰演的袁伟民和80年代女排队员的名字,也做了部分隐去和删减。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10张图片

吴刚饰演袁伟民教练

图源:豆瓣

“确实有一些修改的痕迹,不知道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流畅度。从整体看,三大部分之间的衔接还是略有割裂感,情绪共鸣点有些分散,没有层层递进的感觉。”影迷艾庆告诉刺猬公社,像充满温情的年夜饭、朱婷的内心挣扎,以及每一次比赛的胜利,都是很强的催泪点,但情绪的完整性有所欠缺。


“还有些故事没讲到位。比如郎平带领美国队战胜了中国那场比赛,我们只能看到观众的嘴形在骂她,但这背后的原因完全没有提及,比如郎平当初为什么选择美国队、又为什么辞职,她对排球的理念是如何发生转变的。”


即便有所遗憾,《夺冠》仍是一部非常优质的体育传记电影。陈可辛导演的另一部体育类型片《李娜》,也预计将于明年上映。这两部作品讲述的故事差异极大,《夺冠》在描绘群像,《李娜》却在塑造个体。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11张图片

图源:豆瓣

“不是刻意的。我一开始觉得这两个天才,一个是个人主义,一个是集体主义,挺极端的,也挺有趣的。”陈可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在做的过程里面,我发觉两个是有点殊途同归的,个人主义的并没有那么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也并不代表里面没有个人主义。”


为了筹备拍摄《夺冠》,陈可辛特意去回顾了《沙鸥》这部同样讲述中国女排的电影,他本想从中看到80年代的真实状态,却也看到了中国体育电影的匮乏。


“体育电影在全世界来讲,一向都是很好拍的东西。”陈可辛表示,他不太理解中国体育电影如此少的原因。

《夺冠》之路:难,难,难_第12张图片

图源:豆瓣

近几年来,以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和俄罗斯电影《决战慕尼黑》为代表的体育传记类型片,在全球电影市场都备受瞩目,这些影片不仅题材和立意十分新颖,还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绩。相比之下,国内体育电影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创作选材、叙事和表达都较为单一。大众对中国体育电影的印象也大多停留在《女篮五号》《沙鸥》《攀登者》等作品中。


在一个月前落下帷幕的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中,评委师旭平表示活动征集到的影片数量与往年持平,质量也未见显著提高。158部作品中,以马拉松和冰雪项目为主题的电影较多,“拍摄手法大部分很雷同,不免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继《夺冠》和《李娜》之后,中国体育电影能否异军突起还有待观察,导演陈可辛则表示创作者不会局限于题材和类型,所有的选择都是为了把一个故事讲好。


“我一辈子拍了很多不同的电影,题材也好,类型也好,只是一个载体或一个形式,最后还是要表现人物、表现故事。近年我拍了很多写实题材,希望找一些和国人更有关联的东西,这才是我创作的初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科技立场)

END


科技观潮,与浪前行

微信号 : techsina

微博:@新浪科技

百家号:新浪科技

你可能感兴趣的:(《夺冠》之路:难,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