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你学不会


源 |远川商业评论(ID:ycsypl)

作者|陈畅

支持|远川研究所宏观组


合肥产业版图的中心,是合肥市政府,这不光是文字意义上的,也是地理意义上的。


以合肥市蜀山区东流路100号的市府大院为圆心,在方圆不到十公里的区域内相继分布着格力、美的、海尔、美菱四大家电工业园;向北驱车半小时,是2007年合肥顶着压力拿下的京东方,距离稍远的是存储芯片领域杀出的黑马合肥长鑫;而向南驱车半小时,则是今年刚用70亿引进的蔚来。


这些政府拿着真金白银砸出来的企业与产业园,当之无愧是支撑合肥近二十年发展的“核心资产”。它们一度让合肥在今年夏天超越北上深房价,成为社交媒体上最热议的话题,甚至为合肥收获了“最牛风投城市”的称号。


在家电领域,从仅仅依靠本土品牌荣事达和美菱,到吸引美的、格力、长虹等巨头入驻,合肥在2011年家电产值超越青岛和顺德成为全国“白电之都”。到2016年,合肥67家产值超过25亿的工业企业中,有23家是家电企业,以它们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游,为合肥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2007年,合肥政府许诺用80%的财政收入引入京东方,让连续亏损多年的京东方凭借在合肥落地的第六代LCD液晶面板线一战成名。而合肥也依靠京东方的成功,在面板产业链上形成了如今的千亿产值,甚至在2017年吸引全球玻璃基板龙头美国康宁将最新代的产线布局合肥。


2016年,在“大炼芯片”的热潮尚未席卷全国的时候,合肥政府就联合兆易创新,投资数百亿成立了专攻高难度DRAM存储芯片的合肥长鑫。去年9月,长鑫宣布率先量产国产DDR4内存芯片,在反击海外技术“卡脖子”上意义重大。而使用长鑫颗粒的内存条,在京东上早已火爆开售。


到了2020年,合肥政府也没放过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大潮,通过投资蔚来分了一杯羹。尽管蔚来之前遭遇资金短缺、合作碰壁、股价大跌的困境,但合肥政府却能坚定下注,斥资70亿把蔚来总部从上海拉到了合肥。而随着蔚来走出低谷,合肥极有可能收获了下一个千亿级的产业。


在这一笔笔大额产业投资上,合肥“赌”一个中一个。在其它城市眼中,合肥就好像一名开了挂的中等生,接连交上了四份高分答卷,这让其它城市压力倍增。


可也就在二十年前,堂堂省会合肥还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2000年合肥GDP在全国仅仅位列82名,排名远不及江门、邯郸这些三四线城市。合肥是如何逆袭的?


合肥凭什么成功


合肥的成功,既靠自身修炼,又靠外部借力,总结来看有三点:


1)“产业配套”的专业打法;

2)长三角的“优质朋友圈”;

3)以中科大为核心的稀缺研发资源。


下面展开来讲一讲。


1. “产业配套”的专业打法。


这种打法是指“配套式升级”,沿着产业链拾级而上,从低端做到高端。借助这一策略,合肥政府看似不计后果的大手笔投入,其实早已把风险进行了计算和消化,而非只靠一腔热血寻找明星企业。


比如在投资京东方上,当时合肥在面板产业毫无投资经验,甚至为了引入京东方都不惜暂缓地铁项目,此举稍有不慎就会引致一片谩骂。但在这种高风险背后,合肥政府其实早已有所考量。


2007年,合肥电视产量尚不足500万,虽然不算高,但当时长虹项目在建,海尔、荣事达也在增加产线,合肥彩电产量还在迅速增长,但30%的本地配套率又在众多家电分类中处于垫底,这给足了引进京东方的理由。


京东方第6代面板线上的产品应用于彩电,产出即有需求,彩电产业消化了部分引入京东方的高风险。同时,京东方也打开了合肥产业链更上游的环节,一旦成功便会形成持续的集聚效应(例如吸引美国康宁玻璃布局合肥)。


2020年7月,合肥政府引入蔚来同样如此,本地企业江淮汽车托底合肥汽车制造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而早在2016年,蔚来就与江淮展开了合作,江淮蔚来汽车厂就在合肥蔚来总部向南十公里的地方。


复盘过去一系列行为,合肥每一次出击其实早有准备,它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产业配套”基础上,选择合适企业引入既是完善现有产业链,又是向更高端、或者更新的领域进行突破,京东方、蔚来皆是如此。


“产业配套”并不是独门秘籍,合肥能用,其他城市也能用。合肥另有的两大武器,就不是谁都可以获取的。


2. 长三角的“优质朋友圈”。


在高铁时代尚未开启之前,合肥由于交通不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孤军奋战,包邮区像一个抽水机,尤其是处在合肥隔壁的“徽京”(南京),虹吸着大量皖籍人士。痛定思痛下,2005年合肥提出“实施向东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的目标。


除了合肥自身在产业环节发愤图强,2007年开启的高铁建设,将合肥发展为现在中部核心交通枢纽之一,从合肥到上海最快仅需2小时。在做大省会的诉求下,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拆巢湖并合肥,使得合肥面积扩大近40%,省会影响力再次提高。


合肥到长三角都市圈主要城市所需时间(来源/中金研究)
终于在2016年,合肥在各种努力之下正式跻身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此时,合肥不仅可以获得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地产业的加速转移,还有在这个圈子里形成的产业协同,放之全国都让其它城市羡慕。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在动力电池生产环节,有浙江临安的南都电源、江苏南通的国轩高科;电动机生产环节,有浙江杭州的万向钱潮、浙江宁波的双林股份;零部件生产环节,有浙江金华的万里扬、江苏无锡的亚太科技;汽车装配有安徽芜湖的产业基地。
身处高水平的朋友圈,合肥形成了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成本洼地”,有利于持续导入优质产业。这种条件,中西部只有寥寥几个城市具备。
3. 以中科大为核心的稀缺研发资源。
上世纪70年代中科大南迁,原本想要前往河南南阳,但因为粮食问题被河南主政者拒之门外,在江西、湖北相继碰壁后,最后被安徽力争接收,先是在安庆暂居,后来又落地合肥。
中科大旧照
如今合肥依靠中科大,拿下了国家科学中心,与其比肩的是上海张江、北京怀柔还有深圳。在合肥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已经诞生了“墨子号”“京沪干线”等重大科技成果;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正向能源领域做进一步攻坚探索。
更重要的是,中科大给合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供给,并孵化出像科大讯飞这种700亿市值的高科技上市公司,让全国二三线省会城市羡慕不已。加上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的毕业生供给,合肥产业升级有了不错的人才基础。
反观当年没能引进中科大的南阳,去年被水氢汽车的“永动机”梦想骗得团团转,这只能怪前人没有眼光了。

为什么合肥你学不会


产业配套和向上突破的双重打法+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高校实力带来的研发优势,甚至还有些许成功的偶然因素,种种原因表明,合肥让其它城市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但并不是谁都可以效仿成功。
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不论如何包装与修饰,政府此时的行为本质上就是风投。
什么叫“风险投资”?先有风险,再有投资。在这条风投道路上,少有的高收益背后是暗潮汹涌的高风险,能冲出重围者只是少数,尤其还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参与到这场博弈之中
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只是看到了合肥长鑫和武汉长江存储的成功,而武汉弘芯、成都格芯、淮安德科码,这些昔日在政府名单上红极一时的明星项目,皆是百亿起步,可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相继沦为“大炼芯片”的反面教材。
武汉弘芯成立于2017年11月,投资总额高达1280亿,公司不仅拉来了昔日台积电二把手蒋尚义担任总经理,还连续三年位列武汉市重大项目计划。即使对于半导体投资经验丰富的武汉政府而言,依然有看错的时候。三年后的今天,武汉弘芯在一颗芯片未产的情况下, 说暴雷就暴雷
同样是在各地半导体快速上马的2017年,仅次于台积电的全球第二大半导体代工企业格罗方德(简称格芯)决定将投资额达到近650亿的12吋晶圆厂项目落地成都。当政府负责的厂房、配套建设已经动工完成,生产线引进却屡次延期,2018年3月恰逢格芯CEO更替,为了节省资本支出,成都项目被叫停, 合作说不干就不干
▲即将封顶的成都格罗方德基地,2018年
2016年1月,淮安引入投资额450亿的德科码,从中芯、华虹挖了不少人,计划生产千元机上的图像传感器芯片产品,颇为讽刺的是,主要产品的购买资金全部来自于政府。如今政府的钱烧完了, 项目说烂尾就烂尾 ,而且一连烂尾了三个,除了淮安,中招的还有南京和宁波。
项目经验丰富的武汉、成都都有踩雷的可能,更遑论其它三四五线小城市。
其实“豪赌”早有前车之鉴。2005年,江西新余还只是传统钢铁工业城市,时任市长为了实现转型,在仅有的18亿财政中拿出2亿补贴引入赛维光伏。为了给当时高耗能的光伏产业供电,新余短短一年时间里为赛维建设了6座变电站,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赣西电网。
2008年,光伏产业确实帮助新余经济增速领跑江西全省,并且财政收入以高达30%的增速增长。然而,随着光伏补贴退去,席卷全国的“光伏热”瞬间降温,赛维兵败如山倒,2012年当年到期的5亿债务还得动用省财政基金用于偿还,危机爆发时直接造成新余市财政收入下降13.5个百分点。
可见,“豪赌”容易,但赌成难。“风投治市”随便说说容易,一旦失败了,损失的就是纳税人的血汗钱。

产业扶持到底该谁出手?


在中美博弈升级的背景下,产业投资不是不需要,而是必须要。问题关键在于,假如要做“风投”,那该由谁来主导?
半导体行业其实有了一个正确答案。那就是“国家出资+专业运作+市场退出”。
不同于部分经验不足却“出手阔绰”的地方政府,国家大基金出手都是慎之又慎。在前文举例的几个半导体企业中,大基金对合肥长鑫、长江存储都做了巨额投资,但至于武汉弘芯、成都格芯以及淮安德科码,半点没有大基金的身影。
这种谨慎背后,是一套财政部主导的出资人机制、来自银行系统的财务团队、大量专家院士组成的评审系统、产业链龙头公司的联合参谋、上下游公司的交叉验证……即使有这种级别资源,还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万一投错了被媒体的唾沫星子淹死。
对于大部分二三四线城市来说,如果没有这个金刚钻,就不要轻易地去揽瓷器活。
那我们又应该怎么看合肥?在当前的环境下,合肥政府在产业投资上的连续成功,绝对是鼓舞人心的好事情,它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崛起的另一种可能性。不过,合肥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也给了同类城市非常大的压力。
就好像班上一个总考第一的同学又考了第一,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但当你总考20名的同桌接连考了三次前三,你就慌了,一面会觉得压力开始变大,一面又会认为,他行我也行。
一顿操作猛如虎后,事实往往会证明,确实是他行,而你不行。 更何况,产业投资不是考试,拿的是纳税人的血汗钱,盲目学合肥,只会造成更大损失。
合肥你学不会。拿纳税人的钱冒险之前,请各路大员务必三思。
实习生于长鑫对本文亦有帮助。
参考资料: [1]《家电“四大件”总产量,合肥排名全国第一》,合肥晚报,2017. [2]《德科码危机续:淮安德淮半导体未形成晶圆产能,员工降薪》,科创板日报,2019. [3]《解析江西“新余模式”:一座城市的“豪赌”》,中国青年报,2008. [4]《康宁全球最大液晶玻璃基板工厂在华投产,合肥新工厂将为京东方供货》,显示之家,2017.




按照下图,添加星标不再错过《财经国家周刊》

觉得内容不错
来个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看完不吐不快,就给我们
留言
留言点赞多有
惊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合肥你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