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集随笔(1)

        我的经验是,今天我们绝大部分声明要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人,都是在潜意识里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考虑。

        说来阴谋论,无态度的人也许占一部分;而有态度的人——我指的是因为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因而产生喜爱的一部分人,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一知识领域中有所投入,即便传统文化不能成为自己的谋生手段,至少也能成为自己在旁人面前侃侃而谈的一大话题。

        所以投入越多者,感情越深厚,至少不能任它消逝,任自己的投入付之东流。至于一部分无态度的人云亦云者,或者觉得这是舆论的倾向,或者因为自己亲近的某个人的倾向——总之在“支持”与“反对”两个选项上,支持是比反对更有利于自己的。

        这也无可厚非。当然更重要的,传统文化确有它的价值,至少在作为很多人的立身之本上。

        而让我觉得费解的是,一部分“卫道者”对于不支持他们的人的敌对情绪。

        固然有些朋友是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的,不知怎么,因为这一点点的功底,却非要生出几分“倚老卖老”或者“仗势欺人”的劲头来。他们惯常的语言是:“你知道个屁啊!”又或者更激烈的:“你这样的水平,还好意思谈传统文化?你的言论简直是对传统文化的羞辱。”

        我不知道传统文化有没有被羞辱,我只可悲于,他们真把自己当成传统文化的代言者。谁能做这个代言者?我的观点是世上绝无。

        水平再高的人也难免有局限,这样的道理,千百年来说得够透彻了。当然,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有所坚持,这是每个人为人的根本。但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一口否决不同的声音,而关闭对于一个话题的讨论。

        我所以不喜欢“辩论”,因为我更倾向于彼此商讨。尤其对于认知错误的人,我们更应该娓娓而谈,而不要义正言辞,以为他不接受也得接受。我们既知真相,那么高明的手段,本该“有恃无恐”,引经据典,使无知者折服——而你只有不耐烦,只有恶语相向,是不是因为你的认知还不够支撑你的表达,你的理论还怕别人的挑战?

        恕我这样聒噪,因为从情感上,我倾向于传播才是正确的保护方式。但我们实在太难遇到传播者。我们早发现网络是最好的传播途径;可是近来,一股戾气正悄无声息地浸润于斯,一部分人正在“霸占”我们的网络。当发现错误观点的时候,他们只会以嘲笑、讥讽,以“劝退”式的语言,将无知者拒绝于外。诚然我要承认,我个人也有类似的毛病。

        过去为什么要革传统文化的命呢?其实因为固化,因为它被牢牢把握于一小撮人的手上。可是它本身,未必是需要被全盘否定的(一如胡适之等“斗士”语)。

        我对此的判断相对肤浅,但未始不可与诸君共享:一种文化如果可以平等到所有人的身上,那么它是值得被维护的;如果只能保障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阶级斗争的矛头始终会对它发起冲击。封建主义是腐朽的;但“老吾老”、“幼吾幼”,应当被认为是开明的。

        换言之,这一宝库是大家的,我们在为自身利益挖掘它时,不必小家子气,妨碍其它共同挖掘的人。当然如果每个人能更大度些,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可促进自己。我想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离不开对“社会”这一团体结构的坚持,离不开对合作共赢这样恒久的主题的贯彻。

你可能感兴趣的:(跬步集随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