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宁作文辑录.桃源何觅

雷宁作文辑录.桃源何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写作的话:

      我一直以为,写作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自己,和别人,也是和世界的交流。这种心灵的交流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古人创造上古诸神时就已认识到,所以在上古的神话时代,智慧的先民不仅创造了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英雄,而且还创造了仓颉造字的神话。藉由文字的表达,人类找到了构建精神家园的一种方式。写作让一颗心贴近自己,两颗心靠近彼此,无数颗心共通天地。让我们喜欢写作吧,用笔直抒胸臆,呈现最深刻,最真诚,最像我的自我。

                                雷宁

                            2014.5

雷宁作文辑录.桃源何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桃源何觅

        武义一中    高二(1) 雷 宁

        窃怪当日仙人,独思渔夫;遍寻此中村落,不见桃花。

——题记

      桃源,即桃花源。这是个什么地方?相信修习过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的各位对此并不陌生。一位渔夫误打误撞闯入一片如梦似幻的桃花林,踏着落英进入隔世已数朝的村落,村中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渔夫便在其中停留了数日。但是渔夫违背了临行时村人告诫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言语,告之于郡守,而再觅桃源,却了无痕迹。于是,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关于人间仙境的传说,这个不知名的古村,已经从桃花深处隐去了。

        说来令人称奇,陶潜老先生魂牵梦萦的“桃花源”,与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笼罩着理想化的光辉,同样的遗失在现实的幻梦中,可见人们的心里总是有那么一小片永远保持纯净的地方。白日阳光普照,云彩轻浮,夜晚夜幕深邃,星月高悬,在那儿人性的丑恶一面仿佛永远不会显露出哪怕一丁点的狰狞面目,在那儿人们保持着本原的样子,在那儿一切都其乐融融,万世不变。在超现实主义影片《楚门的世界》里头,楚门生活的巨大摄影棚就是一个小世界,里头有一个名为“桃源”的小城镇,除了楚门本人,其他所有人们都是演员,楚门本人便是这部长片唯一的主角,并且是接受全球人们“窥视”的巨星,而他浑然不知。他的“演技高明”,就在于没有在表演。得知真相,楚门最终毅然离开了这个真如桃源一般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存在着一种太过完美的假。

雷宁作文辑录.桃源何觅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尽管如此,桃源从来都还是许多人的信仰。正因心里有着这么一个遗世独立的地方,我们才拥有了奋斗的目标与力量,为人的原则与根本亦间接地体现。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一直维持着,人类也一直致力于在现实中建立这么一个接近理想的国度,仿佛天堂降临人间。

      然而,即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桃源还是未曾有出现的迹象,甚至较之千年之前,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竟然有所增加。随着人类一点点地前行,平衡被打破——理想中的净土与现实生活已然脱节——那么,我们的信仰,在哪里?

雷宁作文辑录.桃源何觅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享誉全球的著作《全球通史》中,开篇即论:“在消除了所有可能的对手之后,人类不再面对任何敌人,我们面对的只有自己。”前所未有地,人类的地位被抬高到极高的地步,近似于旧时代的“神”,科技的光辉为人类出去旧衣服,加了新冠冕。以往那个容易满足,男耕女织,或者说,高度理想化、幻梦一般的理想世界已然崩塌幻灭——旧信仰无以领导新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时代,三千繁华的物质时代,所有人都迷惘了。桃源变得更加飘渺无迹,甚至于我们都不能知道我们所希望的“桃源”,在现如今,究竟该是个什么样子。人类的航船驶出最后一个灯塔的照耀范围,我们的面前是一片前途未知,空阔浩淼的大海,而时代的浪潮还在推着我们的船只一刻不停地前行。

雷宁作文辑录.桃源何觅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事实上,信仰的迷失,一定程度上是全球性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这个问题展现的尤为突出。表面上的拜佛求道并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反而为现实盖上更加讽刺的高帽。迷失在丰富的物质和欲望的快感中的人们沉溺在追求钞票和渴求权力的死循环里头,其狂热程度、坚定程度不比狼牙山五壮士弱。信仰的迷失,必然导致道德的沦丧。网络流行语言里“碎三观”,究竟是戏言,还是无奈的自嘲?从古至今,人们常言“钱财乃身外之物”,的确如此。物质再丰富,也抵不过心灵的空虚。为何物质越繁荣,社会却可能越黑暗?人们心里的桃源,已然模糊幻化为什么都看不出的光点,信仰既已不再高尚,便不再为信仰。既已不见桃源,我们必须创造桃源。

      灵感不是匮乏的,我们可以从古至今,从东至西地从古老文化中寻找灵感。古老的儒家文化无疑是现今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最盛的一支,曾经有诺贝尔奖得主宣言“汲取2500年前中国儒家的智慧”,看来,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无论在何时,都是有用武之地的。纵观古今历史的演进,以史为鉴而后有所创新,找出符合现状,符合规律的好办法,我们往往就能走对方向。为此,我们需要观察,需要思考,需要耐心。

        非渔人不能觅得桃源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当然会笼罩在“不见桃源”的怅惘中,但我相信随着一次次的思考与实践,桃源必然会重现于我们的心中,我们必然能在璀璨的人类智慧时间轴线的前沿,绘上最为美丽的桃源。

    愿桃花盛开于我们的心间。

雷宁作文辑录.桃源何觅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雷宁作文辑录.桃源何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