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思心舞 原文首发链接
丹思心舞今日更文:《实习公司不符合理想,要不要转正签约?》
早上看到十多年前在研究院的同事Q转了一篇IT公众号“飞总聊IT”的文章《早点懂这几个道理,就不害怕被裁员了》。文章以年初IT行业大裁员为话题背景,讲了职场人士辞职难、害怕裁员的四个方面的原因和误区,最后根据“博弈论”提出了策略建议。作为曾经的ICT从业人员,有些感触,于是我在朋友圈加上评论转发后,跟Q有了简短互动,再沉淀、思考一番,形成今天的简文。
【原文观点】辞职难的原因、误区和解决之道
原文指出很多人怕裁员、怕辞职或不能成功辞职,有四点原因和误区:
一是因为感情上放不下,但身不由己、无法自主
“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总是会倾注很多感情的”。“既然是自己的娃,总是舍不得把东西交出去,总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总觉得自己走了以后这个娃会被嫌弃,不会被好好对待”。
但是,“你写的代码和项目是属于公司的。”调整业务、安排人事的控制权都在组织,“在商言商,做人要符合身份,大体上也是同理”。
二是因为对职业生涯的周期特点缺乏认识和准备
不同行业的职业生命周期呈现不同特点,有的吃“青春饭”,有的“老来香”,如果不能正视现实、早做规划,很难顺应变化。
三是因为对自我与环境的认知偏差陷入巨大落差
某些行业的高薪和风口飞起的“猪运”让人产生错觉,对自我的能力、特别是赚钱的能力判断错误,导致当行业走下坡路时,个人很难应对裁员风波。
四是因为职业行为上的偏差影响工作表现和成就
飞总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有专业不对口但受高薪诱惑选择职业导致失败、跳槽处理不当搞坏了自己的行业口碑、对在组织内的受压抑状态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而陷入恶性循环,等等。
以上总结的问题的确很普遍、很现实,特别是对于IT行业的人来说。不过对于解决之道,飞总的建议很简单,不知大家读了觉得是不是因此获得了足够应对日益恶劣的“职场生存”环境的秘籍,能不能解决面对裁员的“害怕”:
“博弈论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连续博弈实验。实验证明有一种策略是几乎没办法战胜的。这个策略概括起来有三条:(1)做个好人(2)如果别人对你坏了,立刻反击(3)如果别人做回好人,自己继续做个好人。这也是我想说的,无论是离职,还是辞职,做个好人。如果对方开始作坏人了,也不要怂。然后继续做个好人。”
【友圈互动】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早上粗读一遍,我和Q都被第一点提及的“你写的代码和项目是属于公司的”这句话有触动,我在朋友圈转发原文,加了评论,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我:的确应该分清楚什么是公司的,什么是自己的,之间的利益纽带和感情纽带,这样就知道什么是可以放下的,什么是值得珍惜的,什么又是属于自己丢失了、被磨灭了要重拾、重建的。
Q: 属于公司的话,尤其是国企的话,基本知识产权就处于失控,经常出现领导用来送人情。创新得不到激励,也就没人创新了。
我:公司要考虑用好而不是限制个人价值,个人要利用平台真正获得内化的成长。(第一感觉是她还是寄托于组织环境的改变啊,于是有这个委婉地回应)
Q:哈哈,美好的愿望啊。
我:当然,“美好愿望”达不成时,就要主动思变。
Q:外面更糟
我:“外面更糟”——那是不是还是个人缺乏真正的自主动力,对组织还有依赖呢?
Q:是自觉不具备可以脱离组织成长的能力啊。
从以上对话,不难看出,原文提及的一些现实和“道理”,我们往往不是“不懂”(后面的三点也是一样),甚至“懂得”还很“充分”以致于深陷焦虑当中。但在“认识”之后,我们普遍带有“外求”的惯性,而难以要求自己真正带着内在破局的力量去面对。所以原文的标题其实是个悖论 。
这里我并非针对Q的发表做评判,相反,我能理解她的反应——我自己身处焦虑时也是一样一样的会带出类似“批判性”的 “理性观点”去掩盖、去顾左右而言他,而不是去看向自己的内心、生长内在的力量、驱动有力的行动,去应对可能的风险。从已懂得原文的道理而难以行动的角度来看,似乎是“知易行难”。
“懂得”原文中的“几个道理”是不是就真的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本质,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思考和讨论。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是“知难行易”。
【延伸观点】如何获得成长?内在成长力量从哪里来?
回到原文的标题上,如果要“不害怕”,就是要建立内在的抗压能力和发展能力,突破逼仄和恶劣的环境,实现本心所欲与现实生存的结合。如果只求现实生存,找到一个临时的“安身之所”,这种来自竞争环境的压力带来的焦虑和害怕还会一直尾随,对于吃“青春饭”行业的人来说更加只会日益加剧。建立成长性的思维,找到合适的方向和领域,通过自律的行为训练,才能获得内在的能力。
结合来自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以及我个人在主动离职近一年的经历,在此分享个人成长的三个关键点——知己、识境与整合。这里想强调的是,这几点的修炼过程,是要建立在注意力聚焦以及与自己内在和周围环境深度联结和感知的基础上,而不是浅浅略过头脑的“知道”。
一是“知己”,认识自己和重新认识自己
不管处于职业生涯初期还是转折、衰退期,认识和重新认识自己对于自我释放都是前提。这意味着要善用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在纯净而独特的“本真”特质与容易被社会利用的“本能”欲望之间做出识别和区分,才能掌握心灵控制权,从社会制约下解放自我。
“要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与沮丧,必须先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念。要具备这样的自制力,个人首先得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必须能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找到快乐和目标”。(《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到“独特化”的自我目标和定位,“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朝独一无二的方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存在价值和在社会立足的可能性。而大部分企业对于员工个人成长是叶公好龙的,因为他们也面临激烈的行业生存竞争,对于大部分岗位需要用同质化、可替代的人力资源来降低成本。所以,个人与组织的“博弈”永远不可能框定在一个场域里、一个层次上,不能简单地用为人处事来应对。
在传统职业价值观中,离开一个大平台、大公司,比较容易让人想到的是怎么利用过去的“经验”或“招牌”搞点什么“业务” 或“创业”,如果不是走这条路,或不能走这条路,被摘掉了过往的“光环”和标签,可能被看做“混得不好”或被亲友担忧你的前程。
我离开公司以后,就能感觉得到身边有一些这样的评判或担忧,会给自己造成一些心灵干扰。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探索,我越来越清晰地认知到自己多年来受一些现实条件限制未被发展的优势和特长,聚焦于新的学习、研究和输出,越来越摒弃杂念,将刚开始有的一些零乱的“业务方向”开始收拢,形成一些将输入进行产品化输出的构想和行动,也预感到未来的潜力,这让我日趋沉静和高效。
二是“识境”,理解社会环境和变化趋势
以上看似过于“个人化”的倾向是不是难以与社会融合呢?当我们真正从方方面面去感知社会的变化,而不是带着头脑中的刻板经验,我们会发现其实社会已经在悄然变化——大的组织、固定的岗位越来越少,未来伴随着AI的发展,人类工作的形式和场所都会发生变化,人类在”整体生存中自由和自主的时间大幅度增加”。
未来的组织形态、工作模式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今天和未来人们的生活目标,不可能是权威或他人指派的,而是自己接触和尝试后的选择”,也就是说未来有掌控力的“权威”会越来越少,力量越来越弱,或者说这种“掌控力”越来越多地“去中心化”到个人,但需要个人有这个能力去把握。所以Freelancer,自由职业已经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职业模式,而是大势所趋。当我看到不久的将来,我儿子大学毕业的时候,可能就有一半甚至大半的人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我感到自己现在的尝试也具有联结未来、传承经验的意义。
三是“整合”,追求内在和谐与顺势而为
自我成长的另一个过程在于“整合”,一方面是“知己”的延展,即自己内在的整合和自控,一方面是“借着超越自我的观念和实体,与他人联结。”(《心流》)。这个过程通过聚焦注意力,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建立内在目标和秩序,在意识与行动中增加 “精神能量 ” ;同时也能够避免只有“独特化”过程可能导致的“自我中心”,更好地感知和接受来自他人和环境的信息,将个人价值与外部需求进行匹配。
有了上面的修炼和调整过程,针对这篇文章提到的职场压力,我们可以找到在三种支持压力适应的来源中最具弹性、最可变可控的一种。这三种支持来源包括:社会支持系统(外来的助力)、个人心理资源(包括智能、教育水准以及其他的人格因素)以及个人对付压力的策略,最具弹性的便是最后一种,它甚至能帮助我们将逆境变成幸运的契机。
最后,我要说,面对职场压力、中年危机等等,“道理”容易懂,谁能真正从灵魂层面联结自我、联结他人,发展出兼具独特与整合的“新我”,谁才能生发出有效的能力和策略,找到新的机会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