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正解

“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正解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曾有一位美国免疫学家的著作《Why dirt is good》,解读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说法。英国《每日邮报》也曾提出一种“卫生假设”,指出人如果过于追求干净,反而可能对健康不利。 从卫生科学角度审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一定意义上有些道理,关键是把握“度”的问题。

众所周知,人们时刻都处在一个充满病原微生物的世界。我们生活的一般居室每立方米空气中平均漂浮着4000个细菌,其中也混杂着一些致病菌,时刻都在威胁着人体健康。但人体有层层的防护屏障,完整的皮肤黏膜,便是能将绝大多数病原体“拒之于门外”的第一道屏障。即使有少数漏网之鱼侵入人体,也会被血流中的各种免疫细胞及时消灭掉。另外,人体内还有一个更强大的、能针对不同细菌和病毒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即平时常说的“产生抗体”---对某种细菌或病毒有了抵抗力。但是,抗体需要事先收到特定的细菌和病毒刺激以后才会产生,如果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病菌,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抵抗力。因此有儿科专家指出,适当接触微生物和细菌,能够很好地刺激儿童体内免疫系统应对“外来入侵者”的能力,提高免疫力。现在患过敏病症的孩子越来越多,除了大气环境、饮食等原因外,父母为孩子营造的过于洁净的生活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孩子今后的身体健康,适度“脏”一点并不是件坏事儿。

但须注意的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说的是过度清洁引起的免疫力降低,而基本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给宝宝的奶瓶奶嘴和玩具消毒,瓜果蔬菜进行清洗则是不容置疑的,是最基本的清洁方式,也是医学界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力提倡的基本保健方式。

    有人会质疑:我们的祖先没这么讲卫生,也活得很好啊?一是那时的环境比现在的环境要环保得多,食物中的激素、农药也用的少得多,特别是可以生食的瓜果蔬菜比现在安全。二是那时的家庭很少养宠物,即使有的家庭养了猫和狗,也不完全是当宠物养,而是让他们看家护院、捕捉老鼠,现代人把小动物当宝贝养,宠爱有加,而小动物身上往往携带很多病菌,这些病菌到了人体中就会对健康有损害,所以,摸过动物以后一定要洗手。三是那时的检测手段、信息传递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很多疾病并不能及时发现、得知。

“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正解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研究表明,不干不净的食物中潜伏着许多致病因子。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水果上面常存有寄生虫的虫卵,常见的有蛔虫,它寄居在孩子的肠胃中,会影响孩子营养的吸收。此外蛲虫、钩虫、弓形体等寄生虫,会经未洗干净的双手,进入人体而寄生,不仅抢夺孩子的营养,造成孩子生长落后、营养不良、贫血等,还会影响孩子的智能发育;有些寄生虫有打结、钻孔的习性,会造成肠道梗阻、肠穿孔;更有甚者,寄生虫幼虫会随血液移动到肺、脑、眼睛,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人体出现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甚至会引起胃癌及胃淋巴瘤,常见的传播方式是从口腔进入,而儿童是细菌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高感人群。

凡事都要有“度”,不讲卫生不好,过度卫生也不好。防止“病从口入”,培养卫生习惯,呵护宝宝健康,是每个家庭和家长的义务和责任。要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未经清洗的蔬菜水果,不喝生水。也不要草木皆兵,带着强迫的心理,人为制造紧张空气,制造过分清洁的生活环境。

“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正解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基本的做法:

1. 认真洗手。0-3岁的宝宝好奇心强,经常摸摸这里,碰碰那里,到处接触和散播细菌,因此,除了让宝宝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外,从公共场所回到家或触摸了沙土、宠物后,一定要让宝宝认真洗手。

2. 洗手的正确方式:用流动的水和婴儿皂或是洗手液,反复搓洗双手,至少持续15秒。

3. 掉在地上的食物不能再捡起来吃,避免最易导致腹泻的细菌沙门氏菌进入宝宝口中。

4. 厨房里最容易滋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黄色葡萄糖链菌等有害宝宝健康的细菌。这些有害细菌常隐藏在切菜板上、餐台上,甚至门把手上,因此,做完饭后要及时清洁厨房,最好每周用消毒剂对厨房做一次消毒。

5. 带宝宝外出备湿纸巾或是免洗洗手液。公共场所细菌数量和种类要比家中多很多,而且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外出就餐前,如果无法认真洗手,先用湿纸巾将宝宝手上的脏东西擦掉,再用免洗洗手液帮宝宝消毒。

5、给宝宝准备专属餐具、杯子、毛巾等用品,尽量避免与宝宝共享用品,特别是在宝宝生病时,更不能跟其他小朋友共用餐具,以防出现交叉感染。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