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湛甘泉 一生如鱼得水 三立游刃有余

明代广州增城大儒湛若水

大儒湛甘泉 一生如鱼得水 三立游刃有余_第1张图片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一、求学江门钓台,承继白沙衣钵

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明史·湛若水传》

湛若水自幼聪敏,14岁上学,16岁到广州府庠就读,27岁(弘治五年)中举人,湛若水本来应该从此踏入仕途,但他却刻意远离时流,一心向学。

他的“不乐仕进”显然是受了老师陈献章(号白沙)的影响。陈白沙是明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湛若水29岁前往江门,拜陈献章为师。这时的陈白沙已经是“我始惭名羁,长揖归故里”的心态,曾经为科举所苦的他,早就厌倦功名,他56岁时,推拒不过,曾经被荐于朝,“仰思君命,俯念亲情,展转郁结,终夜不寐”,上《乞终养疏》,返回广东任教。

而一心跟着老师读书的湛若水,也颇得老师所提倡的“自得”的神韵,厌恶科第之学,他烧掉自己的“路引”,所谓路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证件,他以此表示从师学习的决心。数年间学业精进,颇有所成。

1499年,陈白沙在《赠江门钓台诗》跋中写道“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与民泽收管,将有无穷之祝。”古人师生之间,有传衣钵之说,而陈白沙将自己在江门河边钓鱼的石台作为衣钵传给湛若水,不拘一格,也相当风雅。

第二年,陈白沙去世,湛若水执师礼甚恭,为老师服丧3年,湛若水的一生中,无论是做官还是做学问,对老师从不敢忘,曾经在自己的老家新塘江畔建钩台,纪念陈白沙,并作讲学、憩息之所。晚间开办书院,每座书院中都供奉老师的画像,据说当年湛若水在白云山上,也有一所书院,书院内还有陈白沙的塑像,可惜今已不存。

二、仕途平步青云,学术声誉日盛

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明史·湛若水传》

湛若水自幼丧父,由母亲陈氏抚养成人,他本来无心仕途,但母亲认为“壮年居家,非事君之道”,他终于奉母命北上考试,受国子监祭酒章懋赏识,留读于南京国子监。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北京会考,主考张元桢、杨廷和看到他的文章说,“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这次考试,湛若水被封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离开广东,来到都城北京。

湛若水为官生涯无惊无险,官至三部尚书,虽然是虚职,但他也有很高声望。明史记载,1512年,他奉使往安南国册封安南王。次年正月十七日到达安南国,归国时婉谢安南王厚馈,深得远人之心,可见湛若水也是内政与外交的全才。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与王阳明的交往。当时已经声誉日隆的理学家王阳明在吏部讲学,两个人在京城一见如故,王阳明对别人说,我到北京二三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物。而湛若水也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两人惺惺相惜。

无论是王阳明还是湛若水的大事年表,都把这次相遇作为一件影响他们各自学术发展的大事,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二十几年的友谊。

湛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产也”。时称“王湛之学”,两个人经常在书信中辩论,又同时开办书院讲学,传授各自的哲学思想,双方切磋学术,互有攻守,但感情却日益浓厚。

中国人说“道不同不相与谋”,王阳明与陈献章就并无交情,但却与湛若水彼此欣赏,这在中国的学术史上并不多见。

三、晚年醉心教育,弟子学徒四千

甘泉翁官至上卿,服食约素,推所有余以给家人弟子,相从士三千九百有余。——《广东新语》

湛若水官至南京兵、吏、礼三部尚书,75岁结束宦途生活、沿东南山水,游览讲学回到广州。回广州后,在他府第附近建“天关书院”讲学,天关原名铜关,因若水曾任吏部尚书,俗称“大官”,故人称天关为“天官里”。

从此,湛若水专心于教育,到90岁的时候,他每次讲学之前,都让人抬着自己的棺材。

在广州天关书院讲学时已经70岁,而他的学生中还有不少比他年老得多的人,有一个叫吴藤川的老人,以77岁高龄好学不倦,因敬仰湛若水的道德文章而拜湛若水为师,湛若水深为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尊称他为藤川丈人,并赠送一根用南岳四方竹制作的拐杖给他。

三年后,湛若水的弟子中又多了两个八旬老翁,一个是82岁的黎养真,一个是81岁的黄慎斋,他们俩和吴黎川都是年逾古稀的学生,一时被称为“天关三皓”。(师弟六皓·广东新语)

湛若水一生,创办书院40多所,有学生近4000人,俸余之资,皆以置馆田瞻养四方学子。南京、江苏、安徽、湖南、福建等地多所书院受其捐助。讲学之迹,亦遍于江南各地,曾7次登南岳衡山设白沙书院会讲。在广州的白云、天关、小禺、上塘等,增城的甘泉、独岗、莲洞、明诚等,龙门的龙潭,西樵的大科、云谷、天阶,罗浮的朱明、青霞、天华,曲江的帽峰,英德的清溪、灵泉都有书院。

四、一生如鱼得水,三立游刃有余

湛若水波澜不惊的一生,似乎实践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有理想,事母至孝,事君至忠,在思想上远离时流,保持着自己的立场,但却同样能够官历两京,位至上卿,在学术传承中,更是严守师道尊严,著书、讲学不息,所建书院遍布南中国,弟子四千。热爱山林,游历中国,最后叶落归根,高寿无疾而终。

  在今天看来,他的生活一切都合情合理,是那种可以预料的平淡的成功。而对于他来说,人生却是一个充满意趣的过程,湛若水讲究“自得”,他的一生也似乎实现了摆脱生死、贫富、功利得失束缚的那种自得自足的精神境界,成功都是相似的,而追求自得的人生才是他与别人的不同。居官30多年,历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深得世宗倚重与信任。主张“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反对宦官专权。历任政绩卓著,晚年致仕时,皇帝曾3次留任。

  功:在教育学上有突出贡献。亲自修订《大科训规》,对教育管理的体制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一生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得其“馆谷”的书院竟达28所,从他的家乡到广州、南海、扬州、池州、徽州、武夷,遍布半个中国。

  言:对“白沙学说”进行扬弃,成为与王阳明分庭抗礼的理学大宗,天下士子争入其门,门徒达4000多人。其学说在当时与王阳明并称为“王湛之学”。

  德:以孝道事母,以忠恕之道事君。无阿谀奉承之言,无取巧钻营之私。师道尊严,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儒湛甘泉 一生如鱼得水 三立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