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结

明天要给孩子们上《长方体的认识》,这是我第三轮第五遍上这节课。对于这节课,我有着特殊的情结……

这节课是我人生第一次给学生上的课,2000年的2月,记得当时也是春寒料峭,我在咸阳铁小实习,带我的老师是一位25、6岁的小伙子,白净、斯文、幽默,有点像《大明宫词》的赵文煊。我跟着他听了一个礼拜的课。周五他教我简单的电脑操作,然后告诉我周一用电脑给两个班的孩子上《长方体的认识》。整个周末我都在煎熬中度过,课反反复复的备,,但由于不能在电脑上实际操作,心里特别没底。周日下午,我早早的去了学校,联系张老师进行电脑操作,但管电教的老师在宝鸡,火车晚点没跟上。我们在等了2、3个小时后悻悻回家。第二天早上,我特别紧张,因为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数学组长和张老师要听我的课。我连电脑基本操作都没有过一遍,教案只是死记硬背了下来。至今难以忘怀,在一个操作环节出错以后,我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忘了。自己在说什么都不知道。张老师见状上来当了我助手,他演示,我负责讲。一节课就在我的浑浑噩噩中结束了。领导们先走了,张老师给我倒了一杯水,微笑地说:“不错,整个环节非常完整,没有知识性错误,比我第一次课讲的好,歇歇,咱们准备第二节!”有了张老师的鼓励,第二节课我从容自信了很多。下午自习课,张老师没有让我跟,也没有帮他改作业。让我给他写一份随笔,随心所欲,不限篇幅,总结优点,查找遗憾!后来我通过学生了解到,张老师去给我收拾烂摊子去了,因为我做了两顿“夹生饭”好几个知识点没有讲透!这节课成了我的梦魇!

上班后的几年,我一直带中低年级的数学,带了2年的英语,一直没有机会上这节课。2013年开学初,学校组织市区级教学能手进行展示汇报课确定上课内容时,发现了这节课,挥之不去梦魇!我总要去面对它,我希望自己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得到成长!一个礼拜的准备时间,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它—《长方体的认识》。

重新学习教材,它跟以前人教版有什么相通之处,不同在哪?我开始了不断在网上搜集优秀教案,观看优秀教学视频。从那年的二月份,因缘际会,我认识了我人生中的恩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山路小学数学教师,王开杰。我们从没有过任何交流,实际我非常希望能有他的微信,在现场能听他的课。

《长方体的认识》中版本的教材都有这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通过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很多教案和视频都非常书面,草草而过,在看到王老师的教学视频时,眼前突然一亮: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好精巧的复习导入,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又帮助学生将知识编成网络体系。再往后看,更不得了,每个知识点,环环相扣,不仅仅教给了孩子书上的知识,更加拓展了孩子的思路!王老师的视频,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下来又查了他这节课的备课经历,更让我佩服不已,一个只比我大3、4岁的男老师。对工作的执着,对细节的完美追求让我汗颜不已!他在网上广发英雄贴,备一次课,晒在网上,让网友们提意见和建议,自己再修正,反反复复3、4遍。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精细研究,千锤百炼磨出来的。万幸,我通过反复研读王老师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照猫画虎式的完成了任务。

随后的这几年,我网上学习了王老师的不少课,《中位数》、《字母表示数》、《数字编码》《圆的认识》,……”每节课都精彩纷呈,但永远都能彰显他的个人特色:注重生成,联系生活,形成网络,拓展思维!也经常到他的博客里去转转。学学新的思维方式!

周末,为下个礼拜的课做准备,《长方体的认识》跃然眼中。找到当年自己做的课件,再次观看王老师的教学视频,感慨万千,从懵懵懂懂的初为人师,到照猫画虎的模仿,今天,我将成为哪种老师?继续照猫画虎吗?我要给孩子渗透哪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在我第四轮上这节课的时候,思想又会发生哪些改变呢?

感谢我人生中的两位老师:张老师、王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