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某院长认为孩子不适合看“四大名著”,理由很明确,“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深谙世故的老年人读了之后愈加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
本以为《西游记》应该很适合孩子阅读了,不料院长认为“佛法”和“人生”过于高深,“远非孩子所能理解”。这样一想,《红楼梦》肯定不行,宝玉和袭人啪啪啪的情节实在太有违孩子的心性,果然院长指出,《红楼梦》太悲情,“不一定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何况“脱胎于《金瓶梅》的《石头记》在最初传抄之际的确是列为‘淫书’而遭禁的。”既然身为“淫书”,别说孩子了,就是大人都不能染指,自然不能看。
在院长一番高论下,许多书目都遭到扬名,上至《诗经》、《楚辞》,下到《说岳全传》、《聊斋志异》都不适合孩子阅读。不仅如此,一些国外名著也难逃此列;《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都被点名批评,不消说都不适合孩子阅读。原因是“很难让孩子从中体会汉语文学作品的魅力,更不用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了。”
一会说孩子理解不了“人生”,一会又要孩子“体会汉语文学的魅力”,孩子的理解、体会的能力时高时低不说,我们姑且一问:什么书适合孩子阅读?院长提出应该“让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可惜,院长没有明确规定书目,我等无法效从。只能继续揣测院长的好意,难以感谢院长的好心。
好在文末,院长高呼“大学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要积极行动起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学者”要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联合起来,“出版界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文化使命”,这样,才“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使我们明白,读书应该“承担起自己的文化使命”。到底是什么“使命”?院长没说。
其实,个人认为院长是多虑了,毕竟在学生时期孩子们要应付各类考试,各种补习班,在智能设备的普及之下,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之下,课外书籍对孩子们来说,简直是过分奢望,哪里还有时间挑剔书目,按照“心理研究”、“当代文学”、“承担使命”、“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的路子来阅读。
时至今日,我以为社会有些进步,不料连堂堂北大的院长都如此未开化?认为读《聊斋志异》都是鬼故事,可能要做噩梦,看《三国演义》可能就会“阴谋诡计”?读书都要有所目的,阅读就要承担使命,难道读书、阅读不是应该去感受别样的生活,去体会生活的美好吗?如果所有的阅读都规定好,所有路子都已经铺设开,那活着还有什么趣味?
我并不反对院长的好心好意,苦口婆心,只是若处处要规避,处处讲目的,言要求,谈意义,上至“形而上”,大论“承担使命”、“中华文明”,是不是有点“唯目的论”,甚至连做“噩梦”都规划掉。孩子的成长真的需要这样吗?我想只要给孩子们一个健康、真实、自由、平等的环境,让他自己去理解、去接受、去体会、去规划人生即可,而不是生活在一个没有噩梦的美好世界。
更何况,“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读《三国演义》就一定是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吗?他们可能会读到关羽的忠诚、诸葛亮的智慧,了解到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开启自身的想象力、好奇心,去追寻、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或许,孩子年纪小,不成熟,无法理解,容易走歪路,走邪路。但是,人生并非处处是正路,犯错误也是一种成长啊!
贾平凹小时候念王维的《山居秋暝》,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他只知道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是他背熟之后,还是不懂。直到人生经历非富起来,才明白诗中美感。是的,很多书籍我们小时候不解,但是,长大后我们会从内心深处萌发出感谢,感谢经典在儿时就扎根在心底。
过美好的生活,走阳光的道路,是每个家长都希望看到的;孩子健健康康成长,开开心心的长大是每个家庭朴实的愿望,不过,在人生的道路上,孩子更多的应该是自己的选择,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就应该让孩子来决定,假如一切都按照家长的剧本,院长的书目来阅读,来塑造孩子的品格,那么,这只是一部电视剧,而并非孩子的人生。
参阅篇目:
《“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9月26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