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触底反弹 奶牛养殖企业何以延长景气周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阿茹汗 “奶价已经从2018年的低点触底反弹,呈现出U形变化,2020年11月奶价达到4.15元/公斤,养殖业步入景气周期。”12月17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如是介绍,根据农业农村部对主产省区生鲜奶收购价格的监测数据,2019年生鲜奶平均价格为3.65元/公斤,2020年鲜奶收购价格延续了2019年的上涨态势。

鲜奶收购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作为产业链上游的奶牛养殖行业今年随着鲜奶收购价格的提升,过上了好日子。以国内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现代牧业为例,2019年扭亏为盈后,该公司2020年业绩乐观,上半年总收入达到了28.28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2.21亿元,同比提升了77%。

李胜利进而表示,国内奶价的回升是由全球主要乳制品生产国生产量和价格未冲击国内养殖业、国内乳制品供需不平衡、下游消费力的提升等多个因素共同拉动的。至于未来,中国奶制品,尤其是白奶的消费增长势头能否保持8%以上,从而对原奶供应方有持续的需求、产能的快速扩张是否会带来产能的过剩等问题依然摆在国内奶牛养殖企业面前。

是谁抬高了奶价?

从2018年的行业普遍亏损到2020年的盈利,国内奶牛养殖企业受益于原奶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逐渐走出了寒冬,走进了新一轮的业绩上涨周期。李胜利介绍,要分析此轮景气周期的原因,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环境讲起。

“3%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数字,”李胜利介绍,根据国际奶农联盟近十年的产量数据来看,世界牛奶产量增速超过3%就会引起原奶供应的过剩,从而导致原奶收购价格的下降、全球乳制品拍卖价格的下降。数据进一步显示,2015年以后国际奶农联盟牛奶产量增速均低于3%,2017-2019年分别是2.8%、2.4%和1.3%。“这个数据说明,从全球提供的奶制品的量看,不足以冲击中国的原奶价格。”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国内乳制品消费对于主要贸易国的依赖度依然很高,例如国内80%的大包奶粉(即原奶粉)均来自于新西兰,因此国内养殖业也受到主要贸易国的供应影响,例如2016年新西兰的低价大包粉袭来,国内下游乳制品企业纷纷转向价格更为低廉的大包粉,原奶收购量下降,上游养殖企业的鲜奶便卖不动了。

不过,从今年的情况看,新西兰国内的原奶价格还在上涨。2019年其牛奶产量同比下降0.7%,2020年1-10月牛奶产量1620.2万吨,同比上涨0.9%;今年1-10月,新西兰原奶收购价格折合人民币2.51元/公斤,同比上涨6.6%。

就在12月初,新西兰最大乳企恒天然还宣布将上调原奶收购价格。由于新西兰乳制品的需求强劲,恒天然决定缩小2020/2021年度牧场原奶收购预期价格的范围,将价格从每公斤乳固体6.3-7.3新西兰元上调至6.7-7.3新西兰元。

全球主要生产国没有超产,全球供应未冲击到国内养殖业的同时,国内市场“缺奶”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这也成为此轮景气周期的另一个助推因素。

缺奶的第一个表象就是缺奶牛。我国奶牛养殖业经历了2015-2018年的调整期后,荷斯坦奶牛存栏下降超过40%。根据李胜利的测算,2020年国内商品奶产量为6.8万吨/天,但是下游乳制品企业的需求量为7.4万吨/天,每天还有0.6万吨的缺口。

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引来国内奶源的加快建设。牛场建设和进口奶牛的引进都比往年更快更多。李胜利介绍,2020年中国预计进口活牛25万头以上,2019年的进口量为19.9万头。此外,奶源基地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仅在今年,蒙牛在内蒙古投建10万头规模化养殖牧场、伊利在内蒙古、山东、驻马店等地投建奶牛养殖基地、光明乳业和中卫市共建千亿计奶产业集群等。

在养殖业的此轮景气周期中,新特色逐渐凸显。一是集团化模式更加强化,小型牧场逐渐退出舞台,大型牧业集团不断壮大,数据显示,2017-2019年前40位的养殖集团奶牛存栏增长8.3%,牛奶产量增长27.3%;二是上下游利益联动更加紧密。下游乳企扩大自有、可控奶源基地比例,养殖集团奶源大部分被锁定。例如,今年蒙牛成为中国圣牧的最大股东、伊利入股中地、伊利旗下悠然和三元共同接盘恒天然在华牧场等一系列动作频频上演。

如何延长景气周期?

奶业是周期性特点明显的行业,业内有个说法:“三年一个周期”。李胜利也介绍,国内养殖行业已经回暖,但是挑战依然存在。首先,国内养殖行业成本高企还未得到根本改变,饲料成本上涨压力比较大。例如,玉米期货2020年以来上涨了40%以上,约2600元/吨,达到10年来价格的新高点。2019年-2020年豆粕期货价格维持在3000元/吨以下,但是随着近期玉米价格的上涨,豆粕价格上涨到3300元,有上涨的潜力。苜蓿草、燕麦草进口价格也维持在高位。今年1-10月我国进口苜蓿草111.99万吨,同比增长6.73%,1-10月进口燕麦草26.62万吨,同比增长31.41%。“饲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每公斤原奶的成本上涨了2-3毛钱,”李胜利介绍道。

除了成本压力之外,产能快速扩张下过剩隐忧显现。正如上文所说,近两年奶牛进口量每年递增,再加上自群繁殖,国内原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5%。按照李胜利的测算,到2022年商品奶的产量能够基本保证加工企业的需求。而到了2023年乳企业的需求量为9.3万吨/天,而商品奶的产量为9.4万吨,会出现每天0.1万吨的剩余,“2-3年后可能会出现供过于求,”李胜利预测。

如何应对奶业的周期性规律、尽量把景气周期延长?这也是摆在国内养殖企业面前的课题。对此,现代牧业副总裁孙玉刚在12月17日举行的该公司15周年庆典上提到,在接下来的5年,现代牧业将实现牛和奶的双翻番。即5年后该公司存栏数将翻番至50万头以上,年产鲜奶将增长至360万吨。持续扩张的同时,现代牧业还将打造绿色牧场、智慧牧场和品牌牧场,另外还将打造综合牧场作为新目标之一。其中有一项计划就是进军肉牛产业。

“目前我国牛肉消费稳步增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牛肉进口国,市场处于长期供不应求状态。基于目前肉牛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以及现代牧业自身优势,我们计划在未来5年进军并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探索奶公犊养殖、育肥模式,建立标准化流程,构建可追溯体系,生产优质放心牛肉,助力肉牛产业发展,”孙玉刚称。

在李胜利看来,奶牛养殖企业的另一个行业机遇在于下游端低温奶的崛起,这也将提高国内鲜奶奶源的利用率。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9年低温奶市场规模达到了833亿元,同比增长14.7%。“未来低温液态奶按照10%-15%的年增长率计算,2025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翻一倍。需要生鲜乳为原料进行加工,每天需要生鲜乳增量1.4万吨,”李胜利认为,低温奶和消费升级将提升本土奶源增速。

对于本土奶源需求度更高的低温奶产品也成为今年行业新分口。多位乳制品企业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企业内部都有低温奶发展计划,例如,光明乳业就在不久前从宁夏中卫市空运鲜奶至上海工厂,并在市场上推出高品质的低温鲜奶产品,尝试这种模式的可行性,这也间接说明,低温风口之下原奶的出路越来越多。

此外,国内消费者对于乳制品的需求依然强劲。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前三季度乳制品进口量分别增长2.09%、7.63%、14.08%,预计2020年进口增速将在10%以上,2019年乳制品自给率为65.9%,比2008年下降27.2%个百分点。进口量提升是乳制品需求量的体现,而自给率的提升更为国内原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奶价触底反弹 奶牛养殖企业何以延长景气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