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1
b = 2
c = 3
if b > a:
print(b)
elif c > b:
print(c)
else:
print(a)
如果b大于a,就打印b的值;如果c大于b,就打印c的值;否则打印a的值
这块代码中总共含有三个条件,分别是if对应的,elif对应的,以及else对应的;执行顺序是从if开始,如果if的条件不满足,则执行elif的,如果elif的也不满足,才执行else的。
注意事项:1、每一个条件写完时,需要冒号结尾,表示我想表达的还没有完成,冒号则是告诉系统这一点
2、elif是else if的简写
a =4
print(True if a > 5 else False)
True是当条件为真时返回的值,中间的if a > 5为判断式,最后的else False是当条件判断为假时返回的值
记住!!!三目运算仅适用于单个条件判断,多个条件判断还是要用if…elif…else语句!!!
a = 1
b = 2
if a > 0 and b < 0:
print('成立!')
else:
print('不成立')
返回结果为不成立,and必须满足所有才成立,也就是说必须a>0且b<0都为真,整条条件才成立
a = 1
b = 2
if a > 0 or b < 0:
print('成立!')
else:
print('不成立')
返回结果为成立,or只需要满足其中一条,整条条件就可以成立
a = 1
b = 2
if not b < 0:
print('成立!')
else:
print('不成立')
本来b是大于0的,返回结果应该是不成立,但not会将假的变为真的,相当于判断b是否大于0,所以结果返回的是成立
口诀:and条件需全真,一假则为假;or不需全为真,一真便为真,全假才为假;not却有点特殊,能将真的变为假,假的变为真
逻辑短路只会存在于and和or之间,对于not没有影响
a = 1
b = 5
if a > 2 and b > 10:
print(False)
返回的结果是False没有错,但是在Python底层中,系统会先判断第一个条件,因为第一个a>2已经是为假了,对于整个条件已经可以做出判断时,系统就不会再去判断下一个条件了
a = 1
b = 5
if a > 0 or b > 1:
print(True)
or跟上面的and同理,因为第一个条件a>0为真,而且已经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了,系统就不会再去判断后面的条件了;这就是所谓的逻辑短路
循环在Python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当Python需要重复做某一件事情时,变需要循环,Python中有两种循环,第一个是while循环,第二个是for循环,相对而言,for循环我们用的会比较多一点。
a = 1 # 循环初始值
while a < 5: # 循环结束条件
print(a) # 需要执行的代码块
a += 1 # 相当于a=a+1,一般简写为a+=1
代码解析:当a小于5时,打印a的值,并且对a进行加1的操作;此时a的值就变为2,继续判断,a的值还是小于5,继续打印a的值…
当a的值变为5时,a的值等于5,不再是小于5了,所以不会再打印a的值
# 第一题 我这里用的是其他数字,原理都一样
year = 20201116 // 10000
print(year)
month = (20201116 // 100) % 100
print(month)
day = 20201116 % 100
print(day)
# 第二题 这里分别用了三种字符串格式化的方法
name = '拾柒'
hight = '180'
age = '18'
print('我叫%s,我的身高为%s,我今年%s岁'%(name,hight,age))
print('我叫' + name + ',我的身高为' + hight + ',我今年' + age + '岁')
print(f"我叫{name},我的身高为{hight},我今年{age}岁")
# 第三题
#提醒用户输入半径
r = input("圆的半径为: ")
#导入数学模块
import math
#计算圆的周长
C = 2*float('%.2f'%math.pi)*float(r) # 记得要用小数类型,因为用户传入的数不只是整数
print(f"圆的周长为{'%.2f'%C}")
#计算圆的面积
S = float('%.2f'%math.pi)*float(r)**2
print(f"圆的面积为{'%.2f'%S}")
感谢大家的阅读,谢谢!!关注我会有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