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启动敏捷实施的5项准备”讲座的一些收获

昨天晚上参加了SCRUM中文网举办的“启动敏捷实施的5项准备”讲座,演讲人是国际知名敏捷顾问、Scrum导入专家Arne Ahlander。他的演讲时间不长,PPT只有10页左右,因为我对导入SCRUM多少也有所了解,所以倒没觉得演讲有什么新东西,但是演讲后的Q/A环节,从他的一些观点中我还是有所收获的。

 

1.       伤不起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

 

演讲后的Q/A环节,有位与会者问Arne有没有什么“最佳实践”可以帮助企业顺利导入敏捷或SCRUMArne马上澄清一点:“我不会使用Best Practice一词,而是使用Good Practice,因为Good Practice意味着可以变得更好。”

 

确实,时下“最佳实践”一词炙手可热,但是很多企业使用了所谓的“最佳实践”并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功,原因可能就是受了“最佳”一词的误导。对于他最佳,不一定对你最佳。就好像找对象,最完美的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所以导入别人最佳实践的时候,首先应该辨别,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不适合的不能采纳。

 

InfoQ上有篇文章《Better Best Practices》,从名字上看好像就是个悖论,已经Best了,怎么还能Better,其实文章要说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导入“最佳实践”时,根据实践者的“上下文”,列出“利弊之处”,在权衡和妥协之中获得更适宜的实践。

 

前些日子看《黑客与画家》一书,作者Paul Graham说的更极端:“所谓‘业界最佳实践’,实际上不会让你变成最佳,只会让你变得很平常。”虽然他说的是编程语言,但在敏捷上道理一样。所以,别动不动就“最佳实践”,伤不起呀!

 

2.       SCRUM中的构架

 

有位与会者问到在SCRUM中做构架的问题:在开发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时,是不是需要几个Sprint来做构架?做多大规模的构架合适?以及如何在Sprint Review时演示构架?Arne先回答了最后一个问题。他建议,不要单纯地进行构架,在每个Sprint中要增加一些业务功能(Business Functionalities),这些功能是建立在所做构架基础之上的。这样,在Review的时候,演示这些业务功能,而不是演示构架,构架不太好演示,况且产品负责人、用户、Stackholders可能也不懂构架。

 

这实际上已经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可以在开始的几个Sprint中做构架,但不要单纯做构架,要加入业务功能。这样可以尽早得到反馈,并且持续地利用重构改进构架。那么做多大规模构架?Arne说,这需要对业务领域有所了解,由于他肯定不如提问者更了解他们的领域,所以这个问题应该由提问者自己找到答案。但是他又说:他的建议是要对反悔的风险进行评估。也就是说,如果由于你的构架规模大,时间长,反馈不及时,造成设计反悔的风险过大,就需要缩减构架的规模。因为SCRUM本质上,主张小步前进,持续重构地进行构架。之后,SCRUM中文网的Louis补充到,对于像电信系统的构架,可能需要一个前期的大规模的构架阶段,但是一般的企业应用系统,用SCRUM的构架方法应该可行。

 

现在业界存在的对SCRUM的争论之一,就是对于需要复杂构架的项目或产品,没有大规模前期设计阶段的SCRUM到底适用不适用。Arne的阐述,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解决之路。

 

3.       SCRUM适合初级水平的团队成员么?

 

这是与会者的一个问题,恐怕这也是很多人的问题。很对人抱怨团队成员的素质低、水平差、没有主动性,没法实施SCRUM。我也曾经怀疑,SCRUM适不适合具有这样成员的团队。Arne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他提到刚刚登顶欧冠的巴萨:如果巴塞罗那队跟他儿子所在的校足球队比赛,他儿子的球队没有获胜的可能,但是他们跟实力相当的队伍比赛,就可能获胜。我想,Arne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我们:不要抱怨团队成员的水平差,他们仍然能够获得胜利,只要目标在他们经过努力后能达到的范围内,之所以我们不相信SCRUM能适合水平相对较差的团队,是因为我们把目标定得过高。我觉得这很有道理,不要因为我们的成员还不会TDD,就觉得我们无法实施SCRUM,我们可以从写Unit Test开始;虽然我们还做不到主动的、充分的交流,但至少我们可以从摘掉耳机,参加每日站会开始。不寄希望于SCRUM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只需要一个能让我们持续改进的平台和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