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最近觉得自己的 know-how 不够,想研究一下它的本质,以及个人可以如何提高。这里需要引入知识管理里的概念,「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时候,我们很自然地就知道某事该怎么做,但却很难把这总结为行动方法论教会别人,这背后便是隐性知识。跟显性知识不同,显性知识是能明确记录下来的公式、规范、符号等知识,但隐性知识是我们心里知道但难以表达的知识。

隐性知识的特征

  • 默会性:很难用语言、文字、图表进行表述说明,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 个体性:存在于个人头脑中,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比如教育、媒体等)进行传递。但不是不能传递,例如通过「师传徒授」方式进行。
  • 非理性:通过人们的身体感官、直觉、领悟获得,不经过逻辑推理获得,人们也很难对它进行理性批判。
  • 情境性:往往依托特定情境存在。
  • 文化性:更与文化特征有关。
  • 偶然性与随意性:难以捕捉,获取困难。
  • 相对性: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显性知识。
  • 稳定性:不易受环境、年龄而改变,同时也难以改造。
  • 整体性:虽然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但却是个体内部完整认知的结果,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决定作用。

隐性知识的类型

  1. know-how 层面:来自亲身经历、洞察力、直觉、预感及灵感等,表现为具体的技能、行动论。
  2. 认知层面: 信念、理想、价值观、心智模型等,影响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两种知识的相互转化

to 隐性知识 to 显性知识
from 隐性知识 社会化 / 群化 / 默会和顿悟 外化
from 显性知识 内化 系统化 / 组合 / 融合与解束

隐性知识→隐性知识
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师传徒受是最典型的。由于近年的信息技术发展,不少互联网知识交流平台也能为此创造条件。
执行方式:与优秀的人共事、交流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把隐性知识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常见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
执行方式:写作、向别人教授

显性知识→显性知识
把零碎的显性知识整合起来、系统化、专业化,个人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能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
执行方式:建立群体间的 wiki(知识库)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常见方式有培训、实战、自我学习。


个人感悟

  • 习得隐性知识是重要也是困难的,要为自己创造与优秀的人共事的环境,也要加倍勤奋地内化显性知识(说白了就是多看书、多上课、多练习)。
  • 外化既能验证你的隐性知识,又能方便分享和讨论(所以要多写、多说)。
  • 能把「隐性知识」这个概念变成显性知识的人(Michael Polanyi,哲学家)真是厉害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