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开启高手修炼之路

知行合一,开启高手修炼之路_第1张图片

前几天,跟儿子就他的事业问题进行了一次讨论,引发了我的一次思考,他的观点如下:

1、拍档想法太low,只想着装修工作室,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套路上,根本不去思考新的idea如何落地;

2、想跟大神学学高大上的导演、编剧技术,能力提升了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咋一看上去似乎有道理,但是这背后有潜台词,其一,我心中的诗和远方怎能这么low地开始去做?其二,新的挑战我还没有准备好,需要更多的学习。一个结论涌上了心头:“你做事的姿势错了,相反你拍档的想法并没什么太大问题!”

01 从微信的发展看做事“知行合一”

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打通从现实通向诗和远方的路径真能按照想象那样走通?目光长远、满怀梦想的张小龙在做微信第一个版本的时候是否能规划到这产品还能发红包、写公众号?时代的发展如此之快,如果总是要等到我们花时间准备好,用户需求是否还在那里不变地等着你?

做为平凡人的我们,每次看到大神都非常敬佩,都会梦想有一天能够像大神那样受人膜拜。当然大神毕竟是少数,我们没他们牛也是正常,但当我们发现身边真出现一个个大神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焦虑了,我们已经不再玩游戏、不再无聊刷手机,每天刷的都是知乎、得到、樊登读书会、微课传奇等APP,我们看上去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提升缓慢?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高手修炼叫做刻意练习,是高手成长中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做刻意练习的时候认知就有偏误,也就是说刻意练习的姿势不对,那么后续的刻意练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导致我们做事情事倍功半的关键原因,那么怎样的姿势才对?

微信的涨姿势

刚刚听完张小龙2019的演讲收获颇多,咱就从微信的发展史来谈谈微信产品中的知行合一哲学。

知行合一,开启高手修炼之路_第2张图片

到现在为止,微信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里程碑:

1、熟人关系里程碑:2.0开始支持QQ通讯录导入,获取了相比米聊等的巨大优势。

2、陌生人关系里程碑:3.0的摇一摇,我了解到很多人就是为了去摇到一个陌生异性感到好奇而开始注册微信的。

3、人脉关联里程碑:4.0的“朋友圈”把不常联系的朋友关联起来,我们从此可以在此刷“存在感”,用一个简单的点赞来维持人脉关系

4、移动支付里程碑:5.0的红包,成功在移动支付上逆袭支付宝

5、生态平台里程碑:6.0以后公众号的完善、小程序的推出,让微信成为商业运作的平台,接入更多的商家和企业服务。

从以上可以发现一个非常令人惊叹的事实:下一代里程碑的产品不是对上一代里程碑产品的简单改进,而每次都是实实在在的“蜕变”!为什么他们总是能够在不确定的移动互联网未来中抓住最有效的需求?

刚起步的微信其实也很low

微信在团队人员不足、技术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开始产品的运营,张小龙最初的团队是做电子邮件的,这波人现学并完成IOS版本开发,然后再现学并完成Android版本开发,起步的产品连删除好友的功能都没有,最初功能创意不过是模仿Kik,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新,这是不是跟我们做很多事情开始的状况也非常相似,微信起步的时候是不是也很low?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一开始是模仿,张小龙拿来以后,就远远超越Kik的成就,而其他模仿微信的追赶者,却永远都只能望其项背?当然,造成微信辉煌的原因很多,今天我们从知行合一的这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微信的知行合一哲学

纵观微信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刚开始微信靠导入QQ数据获取了一定额外的优势,属于命好,但是在短短6年间能够反复迭代出超越自己、颠覆自己的产品,我只能用“伟大”来形容。

应该说包括我在内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参透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深层含义,研究《心学》是今年要做的一个小目标,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先把“知行合一”的理念用在日常做事上。

大家都知道知行合一就是要学以致用,知和行要相互结合,不能分割。我认为这当然没错,但是这样的理解还比较浮浅。在知行合一中有两个很关键却又非常容易被忽视的规则,其一是知和行是一件事,而非先知后行;其二是践行中必须要有认知升华。对这两点规则的忽视,才是造成我们做事事倍功半的重要原因。


02 知行合一规则1:知和行是一件事,而非先知后行

知和行没有先后之分

我们总是以为“知”和“行”是做事情的两个阶段,要先知而后行,却很少直接把“知”和“行”当成一件事情来做,从微信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懂社交网络能不能做?不懂移动技术能不能做?如果从要先有“知”而后“行”,答案是“没法做”,但事实是他们先做起来了,只要基本条件具备,比如一个小团队、一个可以模仿的软件,就可以动手去做,并从此有了一个可以不断进化的基础。

不懂就在践行中寻找“知”,同时用新得到的“知”进行践行,“知”和“行”相互纠缠形成螺旋上升的状态。本质上,“知”和“行”就如同盘古开天地前的天和地是“混沌”状态,是一体的,我们说不清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现在我们也可以说:要成功,我们不知道是先有“知”还是先有“行”,它们是“混沌”的,要把事情做好不是等待“知”到位或者“行”到位,而是马上开始去知行合一!

快速迭代

以前,我对“迭代”这个词理解不透,仅知道是不断升级改造版本,现在我们的理解可以更透彻了:一个迭代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知”和“行”,如果缺一,这个迭代的价值是打折扣的,就不能称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开启高手修炼之路_第3张图片

用户需求本质是动态的,在满足一个需求后就会不断延伸,产生新的需求。在践行的过程中动态地捕捉、归纳出新的需求,就是知行合一,当然这也需要快速迭代。当年微信做了个摇一摇功能非常好玩吸引了很多用户注册,而现在这个功能早就没多少人在使用了。如果当时有人以为摇一摇好玩也跟进去做,即使做得再好,一旦完成,用户已经不在那里了,不是这世界变化快,而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延伸的快,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可以延伸出几个新的欲望。所以,只要你一直处于知行合一的状态,世界总会给你机会。

相反在这个时代,要等到悟出真理才去行动,将会永远处于out的状态。


03 知行合一规则2:践行中必须要有认知升华

进化

我们会感叹微信到目前为止,为什么每个重要里程碑恰好都是如此正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每一代产品都实现了对上一代产品理念的突破,实现了产品的进化,不要小看“进化”两个字,它与“改进”是本质的不同,改进是将原来缺陷的问题完善修改的一个过程,而进化是在一系列新的尝试(生物中叫做基因变异)中,不断淘汰有缺陷的尝试,留下正确尝试的过程。

包括微信在内的几乎所有优秀互联网APP都是采用这样的“进化”来探索创新,这些产品从来都不是哪个产品大神一开始就能规划出来的,他们的每一个正确选择,都是在践行中升华认知,突破原有框架并经过残酷的适者生存环境检验存活下来的,微信就是通过这样的进化一次次找到突破现有需求框架的模式,从开始的模仿直到现在走出了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

突破舒适区

癌症是大家心理难以接受的负面状态,但是用癌症来比喻成功进化反而是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们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基因突变,癌症不过是在众多的各种基因突变中,突然变异出适应能力强,特别能繁殖的细胞而已。

在践行过程中的突破,就如基因变异,因为突破过程就如基因变异的细胞一样大部分会被杀死,所以,在践行中突破原有认知,形成新知识的过程是痛苦的,那么这个不断强迫自己变异的过程就叫做“突破舒适区”。可以这么理解,超级成功的突破就如变异最终形成了癌症。

当你还在不断地反复做同一类事情,就要开始注意了,注意是否能够从做的这件事情中获取新的认知并实现突破,如果没有突破,那就是待在“舒适区”做事,那就不是“知行合一”的状态,因为没有在践行中获取“新知”,没有在践行中“变异”。

我的职业生涯曾经在这样的状态下过了10年,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怕,我们不能埋怨老板的安排,能否从现有的框架中突破,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平台上做出超出预期的效果,不要以为换个工作就是突破舒适区,只要没形成在践行中“变异”的习惯,不论换多少个工作也都不算做到“知行合一”。

当然,探索需要代价、创新需要浪费,这是突破舒适区的坎,也是“知行合一”之路的坎。


04 重新检查你做事的姿势

我近期看到过一篇文章,讲述马路监控记录下的几个感人故事:

1、小姑娘晕倒在地铁站,被救醒后第一时间爬起来赶往公司打卡,为的是200元的全勤奖…

2、凌晨街道,绿灯亮了外卖小哥也不走,原来是累得坐在电单车上睡着了…

3、铁铮铮的货车司机汉子一看到交警来截车,哭了…

4、外卖小哥排队1小时订单被取消,当场落泪…

我们有一个误区,只要我们没偷懒,就不算活在“舒适区”,但是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或许他们已经习惯了疲劳驾驶、高强度送快递这样的“舒适区”,相信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真的没有多少进化,那篇文章宣扬这样的场景,我不知道能给读者带来什么能量。

一个没有走在“知行合一”路子上的奋斗者是悲哀的,这世界有很多人同样是早起贪黑,但是背后不同的是一部分人是为了眼前的苟且,另一部分人是为了诗和远方!希望这些勤劳辛苦的人能够早日醒悟,因为这世界对他们真的不公平。


知行合一,开启高手修炼之路_第4张图片

现在已经进入创新的时代,客户只能提出基本需求而提不出多少创新需求,要做到创新我们必须做到比客户更清楚需求,那么如何做到比客户更清楚需求?世界上从来没有简简单单的开挂人生,但我坚信,那些知行合一即勇于践行并不断在践行中升华自己认知的践行者,就是走在开挂的人生路上。

“知”和“行”不是两件事,它们本来就是一件事,只要拨开眼前的这层迷雾,马上行动,你的大神之路就在眼前!

——The  End——

注:

1、本文成文于1月14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2、本文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行合一,开启高手修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