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基本人人都喝过茶,但是我们仅仅是喝茶本身吗?知道一些茶历史,更能品出其中的风味。本文需要您10分钟的时间阅读,现在请泡上一杯茶,跟着茶先生一起去茶的历史长河里走一走。
从煮茶到泡茶
大家都知道,茶叶是起源自中国的。但中国古代人类最早是如何发现茶叶的呢?
很多人普遍认为,是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偶遇了茶叶。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当时神农氏误服了 72 种毒草,肠子都变黑了。还好他最后服用了茶叶,才得以解毒。
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罢了。
茶叶虽然有一些保健作用,但让它来「解毒」根本不靠谱。何况还是 72 种毒呢。
但是,茶叶在中国的上古时期,确实是被当做一种「药」而不是一种「饮料」来使用的。
也就是说,最早的人们不是在「喝茶」,而是直接「吃茶」,将茶树的叶子当成药来食用。
关于中国人「喝茶」,最早的实物证据是位于西安的汉景帝陵墓。在那里出土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茶叶。
也就是说,在距今 2200 多年的西汉,人们终于开始有「喝茶」的习惯了。
当时,茶的喝法跟现在很不同,是用鲜茶和米浆做成茶饼,再用茶饼煮出来的。
在煮的时候,还要加上各种调料,比如葱、姜、橘子、枣、茱萸之类,做成茶羹来饮用。
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发现鲜制茶叶难以保存,于是发明了把茶叶晒干的方法。
但是在这个时代,茶的饮用方式还是差不多,也是加一大堆调料之后放火上煮出来的。
但唐代的陆羽就很讨厌这一套「煮茶法」
,他认为这样搞,茶原本的味道就完全被盖住了嘛!
他提倡采用「煎茶法」,不加那些调味料,只用盐来调味。很快,「煎茶法」获得大家的认可,成为了主流的喝茶方法。
时间推后到宋朝。这时又有一种新的喝茶方法被发明出来,迅速取代了「煎茶法」,成为时代新宠。这就是「点茶法」。
点茶法工艺繁琐,与其说是喝茶,不如说是在执行某种礼节。
简单来说是这样:
首先要将茶叶磨成粉末,放到茶碗里,先加少量沸水调成糊状,接着再注入大量沸水,同时用茶筅迅速搅动茶汤,形成粥面。
听着好像不难?其实,这其中每一步,都是有着严格的礼法、动作要求的。
而最后用来评判茶品质高低,也是有一套标准的。比如,茶沫和水纹露出的时间,就能判断点茶技术水平好坏。
为啥要这样搞?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喜欢喝茶啊。
这套东西在当时迅速被发展成了一套礼制。
从皇帝到百姓,全都热衷于研究茶道,向国外使节表示友好,也用茶道伺候。
比较极端的,甚至玩起了拉花——在点茶时,有意让茶汤和泡沫形成某种图案。这可比咖啡拉花早了一千多年。
在唐宋时期,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的宗教交流也是非常频繁的。
这些国家经常派遣使节来中国取经,而他们也把茶文化带到了自己的国家,现代日本、韩国的茶文化,都是在这个阶段从中国传过去的。
直到今天,日本的茶道中还延续着中国宋朝流行的「点茶法」。
但步入明清之后,中国人的主流玩法又变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为减去当时社会上关于茶的「奢靡之风」,下令进行「茶制改革」。之前进贡得用团饼茶,现在直接用干制的散茶就可以;之前饮茶的那些繁琐程序都可以不要,只要茶的「自然本味」就可以。
这样一来,在民间也开始「一切从简」,茶终于变成了如今这样的「冲泡法」,只需要拿热水泡一下就可以直接喝。
比较有趣的是,在明清时期,不仅茶叶饮用方式发生了变化,茶叶的生产工艺也有很大的改进。
首先是干制方法,之前只有「晒干」一种方法,但明清时出现了「炒制」。像西湖龙井、六安瓜片等著名的炒制茶,都是那个时候出现的。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之前介绍的所有制茶、饮茶方法,都是绿茶。绿茶一般会有一道「杀青」工序,这样才能防止褐变发生,保持茶叶的鲜绿。
但明清时期,出现了有意加速酶促反应过程,引起氧化褐变的茶叶种类。这些褐变的茶,按照氧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乌龙茶、红茶、黄茶等。这些新种类茶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口味。
其中,红茶的出现,甚至改变了世界。
茶叶改变世界
茶叶不仅仅只在东亚地区发挥影响。作为世界四大饮料之一,茶叶其实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某些语言中,茶叶的发音是「Tea」,比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而在另一些语言中,茶叶的发音是「Chai」,比如阿拉伯语、葡萄牙语、俄语等。
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现象呢?这就要从茶叶的传播开始说起了。
中国茶一直是分成两路来进行传播的。
早在宋朝,中国的中原地区,特别是晋商,和中亚地区的国家一直有着茶叶贸易往来。
到了 16 世纪,葡萄牙商人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也是与中原和广东一带的商人进行贸易,并把茶叶带回到葡萄牙。因为中原、广东一带都把茶叶称作「Cha」,所以这个读音也就在这些国家流传了下来。
而到了 16 世纪末,荷兰和西班牙的殖民者也到达中国,开始跟中国展开贸易。
那时他们主要是跟福建人进行贸易往来的,而闽南语中「茶」的发音是「Te」。这个发音就被荷兰和西班牙商人流传了下来,并且在跟别的国家的海上贸易往来中,传入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
17 世纪,超级爱喝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饮茶的文化从此传入了英国,从此前的贵族饮料摇身变为社会风尚。
凯瑟琳和查理二世在英国大力推广红茶,英国兴起了用喝茶来代替喝酒的流行文化。从此,英国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暴增。
凯瑟琳的画像
到了 18 世纪的时候,中国的茶叶成了全球贸易网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此时,英国对于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非常大了。
那时,美洲殖民地是英国银子的最大来源,从殖民地采来的银子,有一半都入了中国人的腰包。
但中国人对英国的货物似乎并无所求——中国人习惯自给自足嘛——所以,整个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都是白银。
问题是,英国人民对于茶叶需求量还越来越大。
到了 18 世纪 70 年代左右,英国已经面临非常大的财政负担了。当然,这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英法七年战争的巨额军费支出。
这时,恰逢美洲的白银出现大规模减产,英国的银子终于不够用了。
这下怎么办呢?英国人首先动的是殖民地的心思。
当时,英国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征税法案去给北美殖民地课重税,同时又让东印度公司去垄断北美茶叶贸易。
北美人民当然要奋起反抗。为了表明态度,1773 年,波士顿茶党成员秘密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货船,将从中国运来的成箱茶叶,直接倒入海中。
以这件事为导火索,两年以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 年,美国宣布独立。
英国从此失去了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权,白银的来源彻底中断了。
可是,英国人还是要喝茶啊。
既然英国对中国贸易逆差那么大,那么,是不是可以扭转这个逆差呢?是不是也可以有一样中国人迫切需要的东西,就像英国人对于茶叶的需求一样,可以让中国人乖乖送上银子呢?
没有?没有需求,可以创造需求啊。
英国人想到了鸦片。随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到 19 世纪初,中国每年需要的鸦片量已经接近千吨。
与此同时,英国人还在进行另外一项计划,这项计划能够永久消除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依赖。那就是——将中国茶叶的种植、加工技术偷学到手。
1842 年,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从当时被英国控制的印度来到中国,对中国的各种茶叶的品种、加工工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带走了最高端的茶叶种子,到印度大吉岭地区引种成功。这就是现在印度大吉岭红茶的最早来历。
从此,英国不需要再从中国进口茶叶,也可以满足自己需求了。而中国,则彻底沦为了列强们的殖民地。
直到今天,印度还是世界产茶大国,目前年产量仅次于中国,位居第二位。
现代茶的发展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围绕茶发生的这些国际纷争,都已变成了往事,封存在了我们的历史课本中。
但是,人类文明对于茶的喜爱,一点都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深了。
现在,最爱喝茶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大家可能猜不到,是土耳其。
土耳其人均茶叶消费量达到了每年 3.16 千克,每人年均喝茶差不多有 1250 杯,远远把其他国家甩在了后面。
可是,「嗜茶如命」的土耳其人似乎不是特别注重品茶——他们国家最常喝的茶,甚至只有一个品种!他们只是习惯把茶叶当水喝而已。
人均茶消费量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爱尔兰和英国。这个一点都不意外。从历史上看,人家为了茶叶可是拼尽了全力呢。
而中国目前的人均茶消费量,只能排在第十几位,甚至比德国,阿拉伯,澳大利亚还要稍微少一些。
这也说明,中国人对于茶的消费,其实还是有挺大提升空间的。
说起现代茶叶,不能不提的就是工业化。
在 19 世纪末,英国以立顿和川宁为代表的茶业巨头已经开始了工业化制茶之路。
20 世纪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茶产业基本实现工业化了。
目前,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茶园从手工业走向机械化大生产。而机械化生产,使得茶叶品质更加均一,食品安全也更有保证。
除此之外,茶叶的冲泡方法也在不断进化。
20世纪初在德国出现了袋泡茶。
20世纪40年代,速溶茶也出现在了市场里。
到了80年代,日本出现了茶饮料,并迅速挤占了很大一部分饮料市场。
茶饮料直到今天,依然非常流行。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发酵茶饮料(康普茶)也开始流行起来,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袋泡茶
现在,在街头的饮品店里,从珍珠奶茶到奶盖茶,再到冷萃茶和果茶。各种各样的茶类型繁多,而且各有各的花样,各有各的风味。
有人觉得喝这样的茶,已经和传统茗茶之道彻底分道扬镳了。甚至还生出了关于喝茶的鄙视链。
但我始终觉得,时代在发展,「传统」也一直在变化。从远古时期的「煮茶」,到开水泡茶,再到工业化生产的茶饮料,再到这些新型茶饮,其实,这都是茶文化一路延伸过来的自然产物。而新式茶饮的繁荣,又何尝不是对于传统茶文化的另一种延伸呢?
而原叶袋泡茶作为“便捷加倍,不改风味”的新式饮茶法,必将在这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毕竟,中国茶道精神讲究「怡、清、和、真」。以开放、包容和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看待茶叶本身的发展,其实,也是蛮符合中国传统茶道精神的嘛。
好东西,要一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