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专家们提到画画敏感期、写字敏感期,甚至还有婚姻敏感期。敏感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来听陈忻老师细细聊。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敏感期吗?
有一次,一位妈妈在微博上问我:我家宝宝2岁了,最近吃饭的习惯非常不好,经常乱丢食物,不好好吃饭,以前1岁多的时候还挺好的,能自己学着用勺子自己吃。是不是我错过了孩子的吃饭敏感期,应该怎么弥补?
要评选被滥用的心理学名词,敏感期能排前三名。尽管蒙台梭利提出的敏感期理论对于家庭教育意义非凡,但是我国对于敏感期的解读已经偏离了最初的定义,并且引起了很多父母毫无必要的焦虑。
敏感期在家中引起的最大的误解就是,“要么发展”或者“要么不发展,无法弥补”,这种认知是完全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承认,当孩子处于某一方面的敏感期时,如果外界给孩子提供了合适的发展环境和刺激,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是家长们担心错过了孩子发展敏感期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科学解读敏感期的概念。
第一,敏感期不像关键期这么极端,虽然错过了可能不能达到最佳,但并不意味着要么发展,要么无法弥补。
第二,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敏感期的窗口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有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孩子的发展没有那么容易就错过了,更不是稍纵即逝。
我们以宝宝学说话为例。
研究表明,母语的习得是有敏感期。要想学会语言,孩子必须生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因为他们在人生最早的几年对语言的输入很敏感。但这并不表明错过了人生的头三年,孩子就永远无法学会说话。
即使孩子在婴儿时被剥夺了语言环境,到六七岁时才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依然能够学会语言。只是7岁之后,不能习得语言的概率才会逐渐增加。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母语习得的敏感期非常长。
试想,一个生活在正常环境里的宝宝,只要获得足够的语言刺激,错过语言敏感期的可能性是相当微小的。只有像狼孩那样,完全与人类社会隔绝才会有可能无法弥补。这和上面讲到的药物作用一样,是非常极端的情况。
第三,发展心理学中的敏感期,并不是像字面理解的那样,“宝宝喜欢什么,就是对什么敏感,就是xx敏感期”。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每一阶段都可以笼统称为“xx 敏感期”。
孩子的学习窗口
关于孩子学习窗口究竟有多宽,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可能会有更好的认识。
大脑不同区域的髓鞘化速度不一样,所以学习窗是指特定类型的学习最佳的发展时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窗从来不会完全关闭,或者在早期会丢失任何认知能力。成人可以参与任何类型的学习。
敏感期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
爱画画≠进入画画敏感期
有妈妈问,我家宝宝现在3岁2个月了,她真的对画画特别感兴趣,没事就拿笔到处涂涂画画,这应该就是到了画画敏感期吧?我是不是该有意识地引导呢?
父母能够观察到孩子在某一时期的兴趣并加以引导,这是一件好事,不过宝宝是不是进入了某个敏感期,我们就要仔细分析了。
首先,儿童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为人父母,了解和尊重这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但是,无需套用敏感期去解释这些表现,因为孩子的发展特点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
如果只关心表现出来的行为,并冠以“xx敏感期”,可能会让我们忽视背后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让我们焦虑。我们用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为例来解释。
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表:
4~5 个月,孩子能够抓握物体,把这个物体在两个手中倒来倒去来研究。他们依靠手指的触觉来学习物体的特性。
6~12 个月,婴儿的手指动作更加灵活,在第一年结束之前,孩子能够用拇指和食指拿起一个物体。
1~2岁,可以用三个大积木搭一个“高塔”;可以拿住蜡笔乱涂;画油彩画的时候用整个手臂移动,会互换两个手。
2 岁左右,可以画横线和竖线。
2~3岁,会穿起来4个大珠子;握蜡笔的时候用拇指和其他手指(不是食指);画油画的时候会有一些手腕的动作,会滚动,挤压,拉扯以及捶打橡皮泥;会转动门把手。
3~4岁,可以用9个小积木搭“高塔”;可以画圈和十字架;玩橡皮泥会搓一条蛇,一个球,做个饼干等;会用剪刀剪纸。
4~5岁,按要求画很粗糙的形状;用积木摆放横的或者竖的结构;会自己穿脱衣服;会模仿写一些字母;会用剪刀沿着线剪。
5~6岁,会写字母表,会写一些数字,会使用一些工具,用绳子穿住细小的珠子,会使用3个手指的握笔姿势;开始会画一些不同的物品。
这是大致的发展时间表,大部分婴幼儿都是这么发展的,这就是共性。
(以上时间表参考了Infants and Children, by Laura Berk以及babycenter.com。详细的儿童发展表请参看这些资源。)
不过,孩子的发展既有共同性,也有个体差异性。在发展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兴趣却不一样。有的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对画画开始感兴趣,喜欢涂鸦;有些孩子对画画不感兴趣,不过他们喜欢玩汽车,搭积木等等。
所以如果妈妈观察到孩子在某段时间对画画感兴趣,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进入了画画敏感期,而是这些孩子在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人兴趣。
而那些在 3~4 岁对画画不感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就错过画画敏感期了呢?当然不是,因为根本没有画画敏感期,也没有证据说3~4岁是学画画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就永远不能发展。相反,有很多画家都是很晚才开始学绘画。
对画画不感兴趣的孩子,他们的精细动作也一样发展,他们也许通过其他方式和其他兴趣,比如喜欢玩汽车,搭积木,玩橡皮泥,做手工,这同样是基于精细动作的发展基础上,来运用和锻炼手的能力。
所以说,他们的发展规律是有共性的,但是个人兴趣却是千差万别。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对某些所谓的敏感期的一味地焦虑,越焦虑越强迫孩子去做,反而让孩子产生反感。
打破敏感期的枷锁
人类的发展没有那么脆弱,以至于错过几个月或者一年的训练就会难以弥补,影响终身。事实上,人类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而且学习窗口的关闭也不像很多父母想象的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刷地关闭了。
所以说,只要孩子生活在正常的环境里面,就不存在学习能力被剥夺的危险。
父母能够观察孩子的兴趣并提供条件,顺着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可以:
打破敏感期的枷锁,既不被敏感期束缚,消极等待孩子发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赶,逼迫孩子学这学那。
无论何时,都记住,给予孩子适当的刺激和帮助。多给孩子关爱和拥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有顺其自然的多样化体验,而不是把孩子的发展割裂成一个一个小的“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