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csdn.net/qq_30478885/article/details/78828734
1.背景
(1)为什么残差学习的效果会如此的好?与其他论文相比,深度残差学习具有更深的网络结构,此外,残差学习也是网络变深的原因?为什么网络深度如此的重要?
解:一般认为神经网络的每一层分别对应于提取不同层次的特征信息,有低层,中层和高层,而网络越深的时候,提取到的不同层次的信息会越多,而不同层次间的层次信息的组合也会越多。
(2)为什么在残差之前网络的深度最深的也只是GoogleNet的22层,而残差却可以达到152层,甚至1000层?
解:深度学习对于网络深度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传统对应的解决方案则是数据的初始化(normlized initializatiton)和(batch normlization)正则化,但是这样虽然解决了梯度的问题,深度加深了,却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就是网络性能的退化问题,深度加深了,错误率却上升了,而残差用来设计解决退化问题,其同时也解决了梯度问题,更使得网络的性能也提升了。
传统的对应网络层数增加的解决方案如下所示:
2.深度残差学习
深度残差学习,其中又分为了三个小部分包括残差元,为什么是恒等映射?如果快捷映射不是恒等的情况?
H(x) is any desired mapping, instead hope the 2 weight layer fit H(x). where hope the 2 weight layer fitF(x),let H(x)=F(x)+x;
对于普通网络,任意堆叠的两层网络,我们希望找到的是一个映射H(x)对应的残差元,我们添加一个快捷连接,从输入到输出,这里的快捷连接默认为恒等映射,此时的问题就从寻找映射H(x)到F(x);这里类似于在数学上,你直接去解一个方程较为复杂,你就把它分解成两个简单问题和的形式,分别去解决。
因此,对应于残差的初始定义,在统计学中,为实际观测值与估计值(拟合值)的差值,这里则是直接的映射H(x)与快捷连接x的差值。
2.1 残差网络
对于残差元的主要设计有两个,快捷连接和恒等映射,快捷连接使得残差变得可能,而恒等映射使得网络变深,而恒等映射主要有两个:快捷连接为恒等映射和相加后的激活函数
图 5 残差网络的设计构思
这样设计的主要思想:去构造映射H(x),与构造残差映射F(x)是等价的,此外残差映射也更容易优化。
这里考虑若这个激活函数也为恒等映射时,则变为下式:
若after-add后的激励函数也为恒等映射时,灰化的线,表示恒等映射了;
前向过程,最后的结果表示直接的前向过程,连加的运算(考虑的残差元为一个单元,残差元的内部还是两层的连乘),即从第l层可以直接到第L层,而传统的网络则是连乘运算,计算量明显不同。(从连乘到连加)
之前的正向和反向可以保证计算相对简单,主要是存在两个恒等映射。其中激活函数不为恒等映射就为普通的网络结构。快捷连接部位为恒等映射时,ReLu的使用,使得学习周期大大缩短。综合速率和效率,DL中大部分激活函数应该选择ReLu。
2.2.2下面考虑如果残差网络的快捷连接不为恒等映射的情况:
如此时英文描述的一样,h(xl)时,只要系数不为1,在对误差求导时总是会出现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的问题;
3.深度残差网络结构
图8 深度残差网络的设计
残差网络的设计规则:
对于普通网络,其实对残差网络也是适用的
(1)具有相同特征图尺度大小,具有相同个数的卷积核。对应于图8右边的网络实线区域
(2)特征图的大小减半时,特征图的数目加倍。对应于图8右边的网络虚线区域
而对于虚线区域内的快捷连接,也有两种方式来解决
(1)在周围填充0来增加维度
(2) 使用投影快捷,
事实上,除了堆叠两层的残差,作者还提出了堆叠三层的网络结构,当然不是单纯的3层的3*3,这里采用的1×1, 3×3, and 1×1 的卷积层,1×1的卷积主要是用来调节唯独的,这这种设计,进一步的简化了网络的设计,计算量变低,从而使得网络更深。
几种常见的残差单元
图 9 几种常见的残差单元
图 10 batch Normalizationd的原理
BN的主要思路是对每次前向传播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的归一化调整;
快捷连接的多种形式:
其中,B 为标量函数;C,D为门设计E,F为快捷连接为卷积和dropout
对于不同快捷连接的比较
残差网络的优点:
很容易训练,值得是前向和反向都可以保证,线性使得网络加深,可以达到1000层精度提升可以被移植到其他问题。
残差网络的应用:
图像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应用、视觉识别、图像生成、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广告,用户预测。
附加资源代码
ImageNet models in Caffe:https://github.com/KaimingHe/deep-residual-networks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方便顶一下,谢谢!!!
参考文献
[1] He K, Zhang X, Ren S, et al. 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6: 770-778.
[2] He K, Zhang X, Ren S, et al. Identity mappings in deep residual networks[J]. arXiv preprint arXiv:1603.05027, 2016.
[3]重庆大学软件学院的深度学习讨论会(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