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判断一下,乾隆老师徐用锡到底是啥样人?——闲读《随园诗话》(217)

【原书补遗卷二·三】

丙辰入都,胡稚威引见徐坛长先生,己丑翰林,年登大耋,少游安溪李文贞公之门,所学一以安溪为归。诗不求工,而间有性灵流露处。《赠何义门》云:“通籍不求仕,作文能满家。坐环耽酒客,门拥卖书车。”真义门实录也。《幽情》云:“酒伴强人先自醉,棋兵舍己只贪赢。”《安居》云:“入坐半为求字客,敲门都是送花人。”亦《圭美集》中出色之句。

丙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

胡天游,(1696年—1758年),清代骈文家、诗人。名骙,榜名方天游,字稚威,号云持。山阴(今浙江绍兴)张溇人。善作骈体文。诗学韩愈、孟郊,奇情逸藻,才学相济。有名篇五古《烈女李三行》。

徐用锡,(1657年—1736年以后),字坛长,号昼堂,江苏宿迁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分校会试,严绝请讬,衔之者反嗾言官劾其把持闱事。圣祖原之,终以浮议罢归。乾隆初年,授翰林院侍读,以80岁高龄参与纂修《三札》,后以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还乡,卒于家。工书法,治学以李光地为宗。著有《圭美堂集》二十六卷,《四库总目》传世。

大耋,音dà dié,释义:古八十岁曰耋。一说指七十岁。故以“大耋”指老年人,或指高龄。唐·孟郊《晚雪吟》:“小儿击玉指,大耋歌圣朝。” 清·姚鼐《汇香七叔父八十寿序》:“大耋之年,於里中时会亲族;康强娱乐,不知世有缺陷之事。”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病逝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何焯,(1661年—1722年),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号义门、无勇、茶仙,晚年多用茶仙,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寄籍崇明,为官后迁回长洲(今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康熙四十二(1703)年癸未科第二甲第三名进士。工书,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

通籍,音tōng jí,释义:1、汉制。将记有姓名、年龄、身分的竹片挂在宫门外,经核对相合者,得出入宫门。夏仁虎《旧京琐记·宫闱》:“孝钦晚年有二女友,一为枢臣荣禄之妻,一为礼尚怀塔布之母,得通籍入禁中,侍谈宴,宫中呼之为福禄寿三星。”2、进士初及第。《明史·袁洪愈传》:“洪愈通籍四十馀年,所居不增一椽,出入徒步。”3、新官通报名籍于朝廷。朝廷中已有他的名籍。

满家,穰穰满家(ráng ráng mǎn jiā)的省略语,意思是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出自《史记·滑稽列传》:“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中记载的徐用锡,比袁枚大好几十岁,在袁枚刚到京师还不算有名的时候,他已经在经史、理学方面多有建树,尤其在书法方面,在当时的书坛上声誉颇高,因此,他才会有“入坐半为求字客,敲门都是送花人”的诗句可以自矜。

徐用锡是清江南宿迁人,自幼即以好学知名,后游学京师,遂入大兴县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聘请他到府邸坐馆,教自己几个孙子,并时常同他一起讨论治学的道理和方法。徐用锡亦拜李光地为师,学问大进,于经、史、性、理,旁及乐律、音韵、历数、书法,都有精深造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侍读学士。曾经给乾隆当过启蒙老师。不过,虽然给乾隆当过老师,在官场上未曾有大的发展。一辈子主要是在修订整理古籍。曾经有过一次担任会试同考官的机会,竟依仗自己是李光地门生,不把主考官放在眼里,专横跋扈,自作主张,虽然没有查实有受贿行为,但取士不公,被参劾罢官。当然,这一节被后人粉饰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分校会试,严绝请讬,衔之者反嗾言官劾其把持闱事。圣祖原之,终以浮议罢归。”俨然是一个正人君子被冤枉了。有段子说:“某日报,分开看,都是好新闻。但一看合订本,则都是假新闻。”其实,看历史书,看古代人物传记,也要尽量看合订本。只有多看到不同的记载,并参照其他的资料,才能够从中分析出一个比较真实的事实。

从徐用锡的例子推开去,我们还会发现,讲理学头头是道的封建官员,有的时候真不能够给他们权力。一旦有了捞取真金白银的机会,他们的贪婪程度比常年在实权单位工作经常沾点小便宜的官员要厉害的多。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常年研究理学,早看透了这是骗人的东西,比不得真金白银好使。还有一点,讲理学的有了风流的机会,也是绝对不放过的。徐用锡自己有诗“看舞倚翻青玉案,寻芳赏遍白蘋洲”,确实记述生动细致。

徐用锡,是个翰林,还是帝师,自然是家乡的骄傲。故在其家乡江苏宿迁有着不少他的民间传说。最出名的就是乾隆皇帝宿迁拜望老师的故事。相传,乾隆下江南途径宿迁,驻跸宿迁皂河行宫,忽然想到自己的老师徐用锡就是宿迁人,便派御使传报要去登门拜望。徐用锡闻之,想起当初在任侍读学士期间,由于教学严格,对乾隆皇帝因年幼贪玩曾予以严厉的体罚,不由地吓出一身冷汗。于是,他与家人商议,令全家人披麻戴孝,高搭灵棚,谎称自己暴病身亡。乾隆皇帝驾临徐府,听说老师突然过世,心里非常悲痛,便决意前往祭拜。徐用锡于灵榻上听家人禀报此事,吓得魂飞魄散。心想,若是乾隆真得祭拜了他,岂不是欺君大罪,不可收场。便急忙起身爬出去,扑跪到乾隆皇帝面前请罪,说明了自己装死的原委,请求乾隆皇帝治罪。没想到乾隆皇帝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大赞其他当年治学有方,若非先生昔日谆谆教导,岂有今日明君文韬武略?言罢,君臣重新施礼共叙旧情。从此,乾隆皇帝尊师重教的故事,在宿迁城乡广为流传,以致成为马陵山旅游景点导游必讲之故事。顺带说一句,徐用锡去世后,葬于宿迁马陵山西麓,当地人称“翰林墓”,墓葬保存基本完好。马陵山,就是著名的孙膑战庞涓的马陵之战发生地。只不过,此地现在划给江苏省新沂市了,想寻古探幽的一定不要去宿迁市了。

中国的有关皇帝的民间传说,其主题与内容,最后绝大多数都落实到歌颂皇帝圣明之上。像《皇帝的新衣》这样的童话,既不易产生,也很难生存。作者安徒生若在华夏大地,一定被早早举报给了朝廷,说不定有“灭三族”的刑罚在等着他。还有一点,民间传说都是以平民的思维去设想皇帝的事情。虽然与实际状况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老百姓还是津津乐道,传说不已。比如,徐用锡装死骗皇上,即便是借给他一万个胆子,他也做不出这样的事情。乾隆若是真遇到这样的事情,也绝不可能哈哈一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凡帝王之事,均不可以平民尺度去衡量思考。明朝初年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为拍朱元璋马屁,出资修了半个南京城,但最后还是被扣上刁买人心图谋不轨的帽子,灭了族。这让一般老百姓想不通啊。俗话说“当官不打送礼的”,这皇上怎么专杀给你献大礼的人呢?其实,这里面是有其内在逻辑的。普通官员不能够随意剥夺他人的财产归自己所有,所以,有人送礼自然要客气一点,以确保以后还有人继续送礼。而皇上就不一样了,天下所有人的财产都可以随意剥夺而归他,因此,他不存在对送礼之人客气一点的问题,只有一个他开心不开心的问题。

最后附上清代汪景祺所撰《西征随笔》中“宿迁徐用锡”条,看看其同时代人对其是如何评价的。

      徐用锡,字坛长,己丑成进士。其人妄而险,自谓通人,不可一世,常为人言,吾乡自项羽后至我一人而已。选馆后,扫安溪相国之门,社鼠城狐无所不至。

  乙未,分校礼闱,恃安溪之势,一手握定,四总裁咸怡声屏息听其所为。榜发,士论大哗,安溪亦不能安其位。台臣董之燧劾其苞苴关节,安溪力救之,董之白简,虽非至公,然所言不可以人废也,先帝以台臣徇私,发还原疏。继而徐用锡、储在文等败缺大露,先帝面诘安溪,安溪引咎,徐储诸人皆削职去。安溪因以不振。李少司马奉粤西巡抚之命,李遂登徐用锡于荐剡,且云:“向者台臣董之燧听门生之言,妄行参奏,先帝以原疏发还,后徐用锡罢归,雅非先帝意,臣请带至广西,令其于书院教授生徒,遇要紧府道缺题补。”其言颇失体。五月十六日至藩署,胡方伯出示邸抄,见上谕,谓李绂荐徐用锡,朕不知其为何人,遂令调来引见,近者访闻,徐用锡外直内诈,奸险小人,李光地亦为所愚,圣祖诘责李光地,具疏认过。徐用锡革职出京,都中士夫皆仰颂圣祖之神明。此人为官尚不可,况作师长耶,勒令回籍,并令有司严加看管,不许其出门生事,与胡方伯抵掌称快,且皇上知人则哲,近古所未有也。李以徐荐引得入安溪之幕,今徐失意潦倒,李尚以旧日因缘为之援手,虽朝廷名器,非报德之物,然尚有古人风。以此责李,则交道几于息矣。五月十六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析判断一下,乾隆老师徐用锡到底是啥样人?——闲读《随园诗话》(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