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必要发一大堆meta分析或者纯生信数据挖掘SCI吗?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SCI狂人,版权归SCI狂人团队所有,更多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SCI狂人

很多科研人在简历上都会写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多少篇,累计影响因子达到多少,被引用了多少次等内容。记得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有位博士在个人简介写上了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6篇,很多外行人看着46篇SCI这个数字会觉得这个学生很优秀,科研能力特别牛。

但是懂行的人不会只看这个数字,还会看文章里面有多少篇是论著,有多少篇是meta分析、综述、comments、letter等等,期刊影响因子,被引用的次数,通过这些就可以看出真正是否有料

如果在这么多SCI论文中,meta分析、综述这些占大多数,而且期刊影响因子都是2-3分的,那么很容易会被人们认为是“灌水行为”,因此华西这位博士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质疑与争议。有些人掌握了meta分析或者纯生信数据挖掘这些技能后,可以在短时间内搞出很多篇SCI。

我们之前教过的或者认识的研究生,有好几个人都发了十几篇meta分析、生信数据挖掘,有的博士甚至发了30多篇meta分析,有部分都是发在四大神刊上。上面这种情况往往都会被圈内认为是“灌水行为”,没有太大的研究意义。如此庞大的数量,在毕业或者评职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你用来申请基金,可能会有问题,有些专家会介意。

现在很多单位都不承认meta分析,也就是不能用来毕业或者评职称,也不会给予经费支持发表。在种环境下,自然而然就没有什么人愿意写meta分析,但是纯生信数据挖掘的文章非常多人在写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在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有必要发一大堆纯生信数据挖掘的文章吗?这个主要看你的发文目的,如果你是为应付毕业或者评职称,就没有必要浪费这么时间与精力,发两三篇便可以了;如果你是为了赚钱的,发再多也是满足不了自己的。像生信分析加上临床样本、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深度逐步增加的,是可以多发的,不会这么轻易被认为是“灌水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的有必要发一大堆meta分析或者纯生信数据挖掘SCI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