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配?我配

很多父母曾经过苦日子,柴米油盐皆是从牙缝挤出来的那种苦。这种苦,像个枷锁一般,枷住一代人。

电影《芳华》里刘峰是个处处有啥坏事都自己扛起,有啥好事都是别人的,连上大学的仅有的一个名额也是拱手让人。最后结婚又离婚,开着小贩的车满大街出售二手书。这种拱手让人的方式也从内心让人觉得,不配拥有。

这种不配是潜藏在心底深处的自卑感。家里有了好吃的,好的家居用品等,需要等客人来了才能吃,才能用。连自己孩子想伸出小手摸一摸,也被大人强烈呵斥了,孩子在呵斥中把手缩回了,但这种处事方式会永远记得:我不配吃好的,用好的,好的东西只能属于别人。

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就被告知,你考第一我给你买你最喜欢的布娃娃/变形金刚。孩子使出洪荒之力考第一,一直奋斗到大学。被父母一句“你知道买个这么不玩几天的小东西,要老子花多少钱?一周的工资!”这样的内在的声音,被孩子接纳、内化了。孩子长大后,啥好东西都不敢用,赚钱却不敢花。

这种被不配观念根植在生活中的人,生活中处处节衣缩食,天天使用旧物,以忠实于父母灌输自己的不配观。不配者内在的小孩往往是用的都是最好的,不配者竭尽所能来满足内在的自己和现实中家庭的小孩。因为不配者的那种渴望实在是太强了。

要是你也是个被父母观念给枷锁住了自己。单位啥累活都干的不少,却觉得自己不应该开这个数目的工资,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观念了。我配吗?你的确配。

上一代的父母经历的苦难非常多,我们跟他们走的完全是两条路。物质匮乏的年代肯定会想着法子去学着基本的生存,而现代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想怎么过的更好。

有个化妆品广告语是,你值得拥有。这种拥有感是我配的上ta。这个ta也许是一份工作,一份工资,你的另一半,你拥有的某件物品等等。在这份匹配之下,我舍得为我自己花钱,也是爱自己的行为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配?我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