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019年第31周.精进2.循环让才能盘旋而上
2019年8月3日 09:30
写在前面:这是个人每周读一章活动的第41次打卡,2019年第31周。我决定每周读一章书,坚持十年以上。
本周学习的书目是《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本章题目为《第7章循环让才能盘旋而上》。
01 桑基鱼塘
在我国的太湖流域和珠江流域,自古就盛行着一种巧妙的农业设施,叫作“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是由桑树合围而成的鱼塘,先用鱼塘塘底的淤泥筑高四周的地基,随之种上桑树,再用桑叶养蚕,蚕作茧出丝,蚕丝便可制成丝绸,蚕沙倒入鱼塘,成为鱼的食料,鱼又让塘泥肥厚,塘泥又滋养桑树……这样的循环,让所有的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具有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功用,是我们先人的一大发明。
据当代地理学者钟功甫估算,一亩桑地理想情况下可年产桑叶4000斤;这些桑叶可养得蚕茧约320斤;以蚕沙喂鱼,可养鱼约300斤,丝和鱼这两样的产出加起来,就是不小的数目。更何况桑基鱼塘通常还能兼有种蔬菜、水果,散养鸡、鸭等其他副业。所以,拥有桑基鱼塘的农民比单纯种水稻或者甘蔗的农民收入多出三倍以上。
02 基于小批量循环的“精益生产”模式
1950年,丰田公司管理层赴美,参观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流水线。在这项为期12周的考察中,他们发现福特公司名声显赫的流水生产线竟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浪费现象严重。在其生产车间里,到处可见堆积的零部件和半成品,库存非常严重。
这种堆积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各环节的不同步。如果前一个环节运作较快,后一个环节运作较慢,那么两个环节之间必定会出现器件的积压。问题就在于,福特公司认为这种积压是正常现象,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丰田英二认为,空间占用、资源闲置就是一种浪费。
丰田的管理者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浪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全流程的梳理,从头到尾梳理所有的生产环节,列举所有可能的浪费,再思考有无解决的良方。
在反复的构思和试验后,基于小批量循环的“精益生产”模式出现了:工人们被分成许多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相对独立,各自负责一辆车从头到尾的所有组装。组内成员有分工有合作,一台车装完了才装下一台。反复打磨的流程使每个小组都能高效持续运转,人手和物资都不会停滞或浪费。新的生产流程让丰田公司后来居上。1955年日本产汽车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1965年这一比值就达到了约10%,1975年达到了约20%,至1985年,已接近30%。
“精益生产”是对传统流水线的再设计。后者是粗放的“大循环”,前者是把大循环拆开,变成精细的“小循环”,减少了浪费,加快了节奏。所以,精益生产模式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快速循环模式。
03 “归一化”知识管理
朋友叶骥,他说:“一件信息,尤其是虚拟的,只使用一种逻辑来分类,只放在一个明确的地方,学久了人自然而然都会这么做。”
什么意思呢?我们需要用一种“归一化”的方法,把信息和知识聚拢在一处。你需要建立一个“总索引”,把你所涉猎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读过的书,沉睡在各个网络平台收藏夹里的文章、音视频、心得笔记、一闪而过的灵感和创意,以及各种事件之后的反思等,都编入同一个索引中。每一项内容都要列出关键词,并且注明:可以在哪里找到它。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大脑的梳理,你能去粗取精,学会分辨信息的价值高低。对那些并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扔掉即可,只留下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这个总索引的具体形式你可以自己选择,可以存放在一个纸质的笔记本里,也可以用Excel表格,或者笔记软件等工具,这取决于你的习惯。
『何远舟的得到』:「在现代科技手段之下,放到印象笔记是比较好的办法吧。」
04 来回翻译学语言
王云五为了提升英语写作水平,设计了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就是先找到一篇英文的范文佳作,翻译成中文后间隔一周时间,再拿出来翻译回英文,然后再把自己的英文跟原文进行对照。这样一对比之后,自己写作中的各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是一种无师自通之术,以书本为镜,以翻译为舟楫,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了一套皇皇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做历史研究,需要阅读海量的史料,史料的语种又各异,因此掌握多门语言是吉本青年时期要攻克的一道难关。
于是他采取了一种跟王云五类似的方法,在两种语言之间来回翻译。他会把古罗马学者西塞罗的一封信从拉丁文翻译成法文,翻译后放到一旁,等到原文的词句完全忘记后再翻译成拉丁文,再把自己的译文跟西塞罗的原文逐字逐句地对照,以找出自己在拉丁文上的问题。反过来,他会把一本法文的历史著作摘选几页出来,翻译成拉丁文,隔了一段时间后再翻译回法文。
要知道,吉本的母语是英文,法文和拉丁文是他的“一外”和“二外”,他把两门外语来回翻译比较,起到了同时提升两门外语的效果,真是一石二鸟。用这种方法苦练了八个月以后,他基本上精通了这两门语言。
05 范例循环模型
学习这件事,通常涉及三方要素:学习者、老师以及学习材料。没有良师,那么学习者就要思考,怎样自己来设计学习活动,怎样弥补缺少良师的遗憾。简单来讲,就是思考如何让“我”和学习材料更好地互动。
理想情况下,“我”和学习材料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就像前面所举的王云五和吉本的例子那样。
这个方法称为“范例循环模型”。学习的第一步是挑选最好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去找这个领域里的大师级人物,把他们的作品作为首选的学习材料。大师之作就是你学习和模仿的范例。
然后你要做两件事,一是“吸收”,二是“构造”。“吸收”意味着你要真正地理解范例,体会出它的妙处,如果能看到深层的结构或规律是最好不过的。“构造”意味着你要输出,在理解范例的基础上创造出仿作。仿作有了以后,你就可以把仿作和范例相对比,这种对比能让你很直观地看到自己和大师之间的差距。对比之后,你对范例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也就是说,你能更好地“吸收”了,相应地,你的“构造”能力也会增强。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这个模型应该对大多数领域的学习都是适用的。
06 学书法四步
学书法最常见的方法是下面四种:
读帖。读帖就是对书法字帖多加揣摩,仔细观察、分析,但是自己并不动笔。
影摹。影摹是把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映出字影,习字者照着影子一五一十地摹写。这样一边写的时候,一边能揣摩字的笔法、结构,比单纯地看字印象更为深刻,所洞见的细节也更多。
对临。对临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同时另拿纸出来,边看边写,这种临写跟影摹相比,自由度更大一些,但也是一边观察一边书写的方式。
背临。背临指的是观察一遍字帖后,把字帖合上,以“默写”的方式把原字写出。观察和书写分隔开来,“背靠背”,对学习者来说就有更大的挑战。
这四种方法,难度依次递增,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应该逐次使用。先学会读帖,掌握欣赏书法的要领,能体会到妙处;然后影摹,亦步亦趋地练习书写。影摹到一定程度后再尝试对临,然后才是背临。但是很多书法初学者不知道这一道理,一开始就对临,以为只有对临这一种方法,可是临来临去,跟范本相距甚远,便没有了信心,放弃了书法学习。
在这四种方法中,单用读帖法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是光看不写,肯定写不好,不存在这样的天才。而背临法,需要一定的基础,应该是“吸收”得已经差不多了,范帖的妙处都已经领会在心了,胸有成竹了才去写,效果才会好,这是“更上一层楼”的训练方法。
处于中间的,也是最常用的是影摹和对临两种方法。影摹强在吸收范帖的精华,对临旨在帮助写字者逐渐摆脱拐杖,培养构造能力。两种方法其实是有互补性的,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建议把这两种方法交替练习:选定一个范字,第一回对临,第二回影摹,影摹的作用是做一次调查研究,把范字的每一笔画以及笔画间的关系给看清楚、看准确,第三回再对临。第三回的对临写出的字应该能比第一回的字有明显进步,因为插入了影摹的环节。
『何远舟的得到』:「学到这里,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自己小时候练书法总是没有长进了。以后要学点类似的技能,是不是可以更好一点呢?」
07 乔丹讲解如何练习罚球
我(采铜)曾看过一段乔丹亲自讲解的篮球教学视频。乔丹说:“练习罚球的最好方法就是闭上眼睛。”乔丹的这种训练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就是按照通常的方式,在罚球线上站好,调整姿势,然后睁着眼睛把球投出;第二步,同样地调整好姿势,然后把眼睛闭上,再把球投出。
为什么在闭眼投之前需要先睁眼投一次呢?下面是我的分析:第一步睁眼投的作用是再一次强化眼前的视觉信息,到第二步闭眼投时,投篮者能尽力让脑中的心理表征模仿之前的视觉印象。这跟之前的“范例循环模型”很相似,第一步起到的作用是吸收“视觉场景信息”,第二步的作用是构造“场景心理表征”。交替采用两种投篮方式让“吸收”和“构造”形成了互相加强的循环。
在这里我需要稍微解释一点。球员为了在正式比赛中有上好的表现,在训练中必须挑战尽可能高的难度,因此许多训练方法不会在正式比赛中复现。乔丹敢在正式比赛中“任性”地闭眼投篮,绝大多数球员可不会这么做,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在训练中不会使用闭眼投篮的训练技巧。就像在篮球的运球训练中,经常会采用双手同时拍双球的训练方式,比赛中当然不会出现两个篮球,但是双球训练对于训练运球熟悉度确实是非常有效的。这些训练方法都可以用心理学中的“刻意练习”理论来解释。
08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英文是deliberate practice。它的定义是,在明确的目标下,通过重复和专注的精细化活动,不断地突破现有表现的练习。这个概念我们千万不要望文生义,因为“刻意”在现代汉语里面有一定的贬义,有别扭、不自然、故意为之的意思,实际上英文原词并不包含这层意思。更贴切来说,deliberate practice应译为“精深练习”。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刻意练习至少需要包含下面四个特征:
- 具有明确的、具体的目标;
- 专注,全身心的投入;
- 能获得及时的反馈;
- 努力突破练习者的舒适区,寻求有难度的挑战。
埃里克森的理论是令人信服的,但是也存在着操作性不足这样的问题。就拿“反馈”这个点来说,训练需要反馈,这个我们现在知道了,但是怎样能有反馈呢,埃里克森并没有给出特别好的答案。那么在我这一章内容里,算是给出了必要的补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要素组合的方法,构造出某种循环。王云五、吉本的方式,是对范例进行改造后进行再构建,启功、乔丹的方法是交替进行两种不同的训练,形成互补的效果,这些方式都能帮助学习获得更好、更强的反馈。
『何远舟的得到』:「最好的反馈,是优秀教练的反馈。但资源太少,可遇不可求,或者代价太大,怎么办?自己设计循环,寻找范例,交替训练。」
09 左笔书法家费新我谈习字
当代书法家费新我是少见的左笔书法家,用左手写毛笔字,出神入化,独具风韵,享誉海内外。可费老之所以用左笔书写,并非天生,也非自愿,而是不得已为之。早先他都是用右笔创作,不论是书法还是国画,都已经有很高成就,可是没想到56岁那年,右腕结核病发作,让他无法持笔,就此作罢吗?他不情愿,不情愿服输,决定用左手。可是他之前从来没有训练过自己的左手,所以换手之后,可以说几乎是从头练起,一开始连把线条画直都做不到。可经过了十数年艰苦的训练之后,他终于练成了神乎其神的左手书法。可以这么说,别的书法家走过的漫漫长路,他竟然走了两遍。
他在一本自述中写道,前人说治艺要“先作茧自缚(循规蹈矩),次蜕化(酝酿自己面目),然后破茧(突破成法)传代(留给后人看)”,他是同意这个观点的。更具体点说,他归纳了习字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专一、广博和脱化。“专一”指的是先“专临一碑一帖或一家”,把用笔、结构上的规律找出来,深刻领悟;“广博”是说多多观摩各种碑帖,拓展视野,兼收并蓄;第三阶段“脱化”就是把前人的东西消化得差不多了以后,形成自己的东西,“脱化为自己的面貌”。
这三阶段的观点如果当初讲给著名作家汪曾祺听,汪老也应该同意。他曾在《谈风格》一文中写道:“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摹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他一开始跟着沈先生学写作,是刻意模仿,直到30岁以后,才努力去摆脱,形成自己的风格。
10 读书让人膨胀,写作让人谦虚
陈海贤:“内容创造的好处是,我们还能从自己的作品里看到自己的限制。而大部分人呢,其实连自己的限制在哪里也看不到。”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采铜)能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的限制,喟叹自己的无知。而这种感受其实于我是最宝贵的礼物。在多年以前,我还根本没想过要写书的事,我也看书,但是看完以后我不会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反而是越看越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了,很厉害了,会夸夸其谈了。
但是直到我开始写书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有如此多的不足。所以“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理解这句话是在30岁以后了。
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拼命去补上,所以这就刺激着我不断地去看更多的书,开拓自己的认知边界。如果说看书只是单箭头的一往无前的直线,那么看书和写书则构成了一个往复的循环。我深深地受益于这个循环。
『何远舟的得到』:「正因为如此,读书到一定阶段,是必须写作的。否则,恐怕就会膨胀到天上去吧。」
这是尾巴。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精进2.第7章循环让才能盘旋而上
精进2.第6章迁移跃入求知的通途
精进2.第5章进化洞悉变与不变的法则
精进2.第4章限制唤醒沉睡的创造力
精进2.第3章组合理解万物构造之法
精进2.第2章层次潜入知识的深海
精进2.第1章视角观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