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思维逻辑层次-逻辑思考的分层逻辑工具篇

运用这套思维逻辑学会如何批评

你怎么这么笨,这道题都不会!(能力)

如果你批评孩子时降维这样说:当时是什么导致了你这道题做错?(降维到环境)

运用这套思维逻辑学会赞美他人

赞美时:你这个衣服真好看(环境)。

——对比——你穿衣服真有品味(价值)。

批评用降维,赞美要升维。

一位领导用上堆下切的策略成功挽留了一位想辞职的女员工

她的故事背景是:公司迁址后,一位表现很不错的女员工向她提出辞职的想法。她跟这位员工有这样一段对话。

员工:领导,公司离家实在太远了,我想辞职。(行为)

领导:辞职?你想另谋高就,还是回家休息?(行为)

员工:我想在家修整一段时间,工作的事以后再说。(行为)

领导:你不上班可以吗?家里经济条件好呀?(能力)

员工:我先生是某集团高管,收入不低,我不工作也是完全可以的。(能力)

领导:这么说,你是要做全职太太?(身份)

员工:我没想好,先在家歇着,等以后想工作再说。(行为)

领导:十多年寒窗苦读,难道就为了当家庭主妇?(身份)

员工:我没想那么多,就想休息休息,反正不愁生活,何必上班那么辛苦呢。(行为)

领导:我在想,家庭条件好固然让人羡慕,可是经济不独立,家庭地位就不会高。(价值观)

员工:也不是啦,可能只是暂时的。等过段时间后我再找工作。(行为)

领导:等过段时间,你工作的心气就没了,工作的内容也生疏了。(能力)

员工:看来我把事情想简单了,让我再想想吧。(行为)

领导:人都想安逸,可是人的上进心又在鞭策着我们。关键是你想成为谁。(身份)

员工:您说得对。我不是贪图享受的那种人,我应该有我自己的事业。(身份)

领导:祝贺你,重新找回了自己。环境的改变不应该是放弃梦想的理由。(身份)

员工:我想困难是暂时的,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行为)

领导:我非常欣赏你这股顽强精神。(价值观)


NLP思维逻辑层次-逻辑思考的分层逻辑工具篇_第1张图片

NLP思维逻辑层次是Neuro-Logical Levels的缩写

neuro_百度翻译neuro英[ˌnjʊərəʊ][词典]神经; 身心; 脑神经;

logical_百度翻译logical英[ˈlɒdʒɪkl]adj.必然的; 合乎情理的; 合乎常理的; 符合逻辑的; 按照逻辑的;

levels_百度翻译levels英[ˈlevlz]n.(某时某情况下存在的) 数量,程度,浓度; 标准; 水平; 质量; 品级; 层次; 级别;v.使平坦; 使平整; 摧毁,夷平(建筑物或树林); 使相等; 使平等; 使相似;

最初由格雷戈里·贝特森发展出来,后由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整理,在1991年推出。理解层次(见图6一1)是一套模式(Pattern),因为它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出现的很多事情。理解层次在辅导工作中让我们明白受导者的困扰所在,因而更容易帮助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实用的一套概念。而NLP中也有一套技巧被称为“理解层次贯通法”,帮助用者明白从困惑中突破的关系,并且与自己潜意识的深层力量联系,使得人生策划方面更有效果,所以也是技巧。


理解层次简介

1.精神2.身份3.信念、价值4.能力5.行为6.环境

NLP思维逻辑层次-逻辑思考的分层逻辑工具篇_第2张图片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分为六个层次,它们分别是:

1.精神

我与世界上其他人、事物的关系。当一个人谈及他的人生的意义或者一家公司谈及它对社会的贡献时,便涉及到“精神”的层次了。

2.身份

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怎样看自己(我是谁?)。给自己定位,或者描述出自己的定位,便涉及到身份的意义了。承接上面(精神)的意思,便是“自己准备以怎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3.信念、价值

为了配合上述的身份,我需要有一套怎样的信念和价值?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地已经有了一个不自觉的身份,亦已经有了一套相关的信念与价值。它们决定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态度,但并不常会有意识地涌现。(一般来说只有在反省整个人生或者学习NLP的时候,一个人才会想到身份和信念/价值的问题)在每天的生活里持着一套信念和价值去处理每一件事。多数出现的信念、价值层次问题是:

—为什么做(或不做)

—有些什么(重要)意义?

—应该是怎样的?

—对我有什么好处?

4.能力

这个层次涉及到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能有的选择(有没有选择,或者是“我必须这样做?”)。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份能力,故此选择越多,能力越大。我们一般说的能力,表面上指的是技能:懂英文、会用电脑、用某种技巧做某事。但是细心想想,它们其实也都是更多的选择。情绪代表能力,也列入这个层次。

5.行为

这个层次所指的是“做什么?”、“有没有做?”,即能力的挑选和实际发挥,也就是在环境中我的实际运作。

6.环境

“环境”包括了所有身体以外,即外界的条件,世界上的种种人、事、物、时、地、金钱和设备等都属“环境”。

有人用简单的词来解释这6个层次:

精神:Who else? (还有谁?)

身份:Who am I? (我是谁?)

信念、价值:Why? (为什么?)

能力:How? (怎样做?)

行为:What? (做什么)

环境:Where and When?(何时、何地?)

由环境到能力的低三层我们每天都有意识地接触到,所以是由意识所主导的,由信念、价值到精神的高三层,我们日常很少刻意地去思想,所以往往忽略了,其实,我们在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这三层所主宰。它们由潜意识所控制着,往往不容易说得明白,却是人生成败苦乐之决定因素。可以说,环境至能力的低层,只不过是高三层的放映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显示而已。

个人的最高(或者最深的)境界是身份,所以,一般情况下往往只用到理解层次中较低的5层。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多是环境及行为层次的问题,当问题是在信念或身份的层次时,解决便较为困难了。一般来说,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的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说,一个高层次的何题,用一个较低层次的解决方法,难以有效果。

一个人做任何事,如果能将6个层次都一致连贯,他便会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既开心,又有效果。反之,事情不成功,有压力或情绪,定是6层之中有不协调的情况出现。

理解层次让我们简单地认识到问题或困扰背后的原因,因而会更快地以“治本”态度去处理它。研究NLP的人,如果只在行为或能力方面操心费神,成就不会很高。所有NLP大师都必守在信念/价值和身份,甚至精神的层次上,有过人的掌握和心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NLP的真义不在其技巧方面,而在改变人的心态方面。技巧只是改变行为或者增添选择,而心态则是信念、价值或者身份,甚至精神的层次。

“三赢”概念便是精神层次最简单的实现。“我好、你好、世界好”七个字,便肯定了我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这方面的正面效果。

身份和信念、价值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深远,我将在下面两章里与大家作更深入的讨论。在这里,让我们集中于整个“理解层次”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是一连串的例子,旨在帮助你明白这6个层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思。

28年前,迪尔茨的妈妈乳腺癌复发。在此一两年前,她一个乳房被发现有乳腺癌,并在医生建议下将这个乳房切掉了。然而,癌症还是复发了,癌细胞不仅蔓延到另外一个乳房、卵巢和膀胱,还蔓延到了身体所有部位的骨髓,锁骨上的一个瘤子甚至大到将骨头都撑裂了。医生对她说,这已是癌症晚期,你只有几个月可以活了。

但真的一定会如此吗?迪尔茨想,也许NLP的技术可以帮到她,于是他亲自给妈妈做NLP的辅导,用的是迪斯尼的策略。

他问妈妈:“你的梦想是什么?”

她回答说:“我没有梦想了,因为没有未来了。”根据爱因斯坦的策略,假若一个人连梦想都没有了,就只有绝望了,这时任何人都帮不了她。所以,他要先帮妈妈唤醒梦想。于是,他继续问:“如果有,那会是什么?”

她开始有了一个梦想,她说她生命中的一个使命没有完成,她渴望完成。然而,当走到现实主义者的位置时,她说,她没有计划,因为没有先例,以前病到这种地步的人都死了。

他问:一定如此吗?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本来以为只会有一个结果,但最后发现其他结果也可以实现?

她想到了几个例子,一个是迪尔茨的大哥,小时候被诊断为肌肉萎缩,但最后发现这不是真的,另一个例子是迪尔茨的爸爸,他得了绝症,医生说他只能活6个月,但他改变了生活习惯,最终活了16年!还有迪尔茨的外婆,外婆怀着迪尔茨的妈妈时,医生说,你的生殖系统有问题,不要勉强自己生孩子,否则你们母子都会死掉。然而,外婆深入到自己灵魂深处后,决定还是试一试,最终顺利地生下了迪尔茨的妈妈,后来她又生了三个孩子,医生没法解释这种事,但它就是发生了。

通过这些回忆,她想象力的疆域打开了,她不再认为,等死是唯一的可能性,她相信她继续活下去以完成她的一些使命的梦想可以成真,她也围绕着自己的梦想制定了一个可行的计划……

最后,她痊愈了,又活了18年,直到10年前才去世。这是一个医生无法解释的奇迹,但它的确发生了。

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谈到爱因斯坦的策略时,他几次说,你的想象创造了你的现实。那么,他的妈妈若只是想,一定要活下去,这就会实现吗?对此,迪尔茨回答说,如果这是自我的需要,是自我从恐惧而发的需要,那么这一奇迹不会发生。同样,假若他给妈妈做NLP辅导时,是从自我层面上说,我害怕妈妈死,我一定要妈妈活下来,那么,这一奇迹也不会发生。要想有这样一个奇迹,关键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卡住了,结果令癌症这种最糟糕的状态发生。

罗伯特·迪尔茨在贝特森的基础上发展出今天的逻辑层次模型。逻辑层次是指人类所体验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等级层次关系。无论是实物还是概念,大脑都用自己的等级层次进行分层和分类,高层次的功能都是综合、组织和指导其下面层次的各种相互关系。在高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将必然向下“辐射”,从而在低层次上产生相应的改变。在低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却不一定能够影响到高层次。

应用逻辑层次的第一步是通过对方(可以是学员、受众等)的表现判断其问题所处的层次。比如,有人说:“我很不喜欢啰里啰唆的表达。”这是一个价值观层次的反应。有人说:“我这人总是丢三落四的。”这是一个身份或者自我形象层次的表达。第二步,当了解对方所处的层次之后,我们可以运用“上堆下切”的策略帮助对方从不同层次思考和觉察自己的问题。

“上堆”是一个归纳总结的收敛过程。

比如,有人说:“我很愤怒,恨不得砸了那家商场。”“要砸商场”是一个行为层次的表达,那么我们就可以上堆,问一个能力层次的问题:“你一个人能砸得了吗?”如果对方觉得能力不够,也许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如果对方说:“我一个人不行,但我可以叫上我那些好哥们儿一起去砸。”这时,可以再问他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你这么做是想要得到什么更重要的东西呢?”这是一个价值观层次的问题。如果对方意识到泄愤并不能解决问题,也许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假如对方说:“我就是要出口恶气,争个面子。”还可以从身份层次继续追问:“假如成功砸了这家商场,出了这口恶气,你还是现在的你吗?”引导对方思考泄愤之后的自我形象。如果对方一贯的自我形象是正派善良的,他可能就意识到砸商场的想法太冲动,不应该去干这种事,就此打住。这就是一个不断上堆的过程。

“下切”是一个相反的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按照理查德·班德勒的说法,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常常采用了扭曲、删减、概括的方式而形成限制性的信念。比如,“我真笨”是一个身份层次的表达,当然也是一个高度概括,甚至扭曲的结论。可以下切到能力层次去问:“你觉得你的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方可能回答:“我老是算不清账。”算不清账显然只是智力的一个方面,完全用不着给自己扣一个“笨”的大帽子。等对方觉察到其结论含有扭曲、删减、概括的成分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其发现其被扭曲或删减掉的亮点。比如,也许你在算账方面不太擅长,但善解人意是你的强项。

就这样,把逻辑层次当成一个提问框架,需要对方思维收敛的时候上堆,需要对方思维发散的时候下切。用上堆下切的策略,可以让人从更多层次、更全面地审视自己的问题,从而激活更多脑区工作。我之所以推崇逻辑层次,是因为我感觉逻辑层次更像把大脑虚拟成同心圆,驱使人们用地毯式搜索一样的思考。

如今,逻辑层次已经是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框架和工具。我常常回想没有逻辑层次的那些年是怎么过的,就像现代人很困惑没有互联网的那些年代是怎么过的一样。

下面列举数个现实案例,以解释理解层次的意义及运用。首先,让我们重申个层次的意思:

精神:我与世界上各种人和事物的关系。

身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信念、价值:事情应该怎样?什么是重要、有意义的?可以得到或失去一些什么?

能力:有什么其他可能?可以怎样做?有什么特别的能力?

行为:过程是怎样的?事情内容?每天、上次的做法?

环境:其他人,什么事、物、时、地?

以下几个例子,都是抽出当事人的话来分析属于哪个层次。请由环境层次看起,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往往从这一层次开始。每一个高层次的话出现,都盖过了低一层的意思。你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试试只解决低一层的问题,然后看看是否高一层的话顿然使低一层的解决变得没有意义。

例(1)夫妇两在讨论孩子默书不及格的事

精神

孩子的一生(怎么在这个世界生活)

身份

1. 他就是蠢!

2. 他天生没用!

3. 他这个人不争气!

信念,价值

1. 他肯天天上学便算了!

2. 我的钱他花一世,他能否毕业并不重要。

能力

1. 孩子从未学过英文拼音法!

2. 孩子上学不开心!

行为

1. 那所学校本来就不够好。

2. 他没有温习课本。

环境

1. 那所学校本来就不够好。

2. 我早就说那些老师差劲啦!

例(2) 两个公司高层人员在批评一个下属的报告

精神

他对公司的奉献

身份

1. 我看他不是做总经理的料!

2. 他不是个积极的人。

信念,价值

1. 他已尽了力。

2. 他服务多年,是一个诚实可靠的职员。

3. 他已经到了极限!

能力

1. 他可以先来问问我嘛!

2. 他只做了一半的“存货流动率”分析。

行为

1. 他的报告里没有做“存货流动率”分析。

2. 他只做了一半的“存货流动率”分析。

环境

1. 没给他足够的时间。

2. 货仓那边的资料不全。

例(3)一个自卑感重的人自诉

精神

这是一个危险,无助的世界。

身份

1. 我处处不如人!

2. 从小我便知道自己很弱。

3. 我比别人差!

信念,价值

1. 输给他们是正常的!

2. 再去学习也没有用。

能力

1. 我想不出别的办法。

2. 我什么都不懂!

行为

1. 我天天都在公司里躲避。

2. 开会时我没有发言。

环境

1. 没有一个同事关心我。

2. 香港不适合我生活。

例(3)一个主妇对婚姻辅导员的话

精神

我渴望有和睦的家庭、快乐的人生。

身份

1. 我们天生一对。

2. 我是一个很坚持原则的人,而他刚好相反。

3. 他很自私!

信念,价值

1.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继续下去。

2. 这段婚姻再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能力

1. 我可以离家出来,也考虑过找个男朋友。

2. 我无法和他沟通。

行为

1. 我们一天也说不上三句话。

2. 每天下班这么晚,回到家中已经筋疲力尽。

环境

1. 这份工作增加了我俩之间的问题。

2. 他在外面有个女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NLP思维逻辑层次-逻辑思考的分层逻辑工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