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

筆法

古人云:用笔乃千古不易也。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张图片

        集王羲之圣教序碑,无疑是学习行书的经典入门碑帖。但是,《圣教序》有几大难点,把很多初学者挡在门外。

        一、圣教序是选王羲之的真迹中的单字,刻在石碑上,刻本不能清晰地看见笔路。

        二、集字不是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没有行气,初学者写好了单字,却不会创作,不能很好地将字与字之间融为一体。

        三、临写碑刻,有一个读帖和用笔翻译的过程,初学者常常不识其妙,照葫芦画瓢,写出来的字是否准确,自己都不敢肯定。

        历代学书者多由此师法,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名家都有《圣教序》临本传世,我们可以多看看不同风格学习学习。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张图片
各大家书写汇集风格对比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张图片
赵孟頫临圣教序

        赵孟頫六十岁时临写的《集王圣教序》,不仅有圣教序的劲势与韵致,也不失本人的圆润遒劲,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临帖参考。

        从整体上看,赵孟頫的字笔法上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极为熟练后的流畅。全篇点画的表达恰到好处,线条准确到位,走的是纯美的路线,直到现在也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风格。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6张图片
董其昌临《集王圣教序》

        董其昌“学书不从临古,必坠恶道。”(董其昌语)董其昌一生临帖不辍,直至晚年还有临帖精品产生,向名家学临书不仅只学技巧皮毛,而且要学书尚法,集古大成之精神。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7张图片
王铎临《集王圣教序》

          王铎,河南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波及日韩及东南亚,有“后王胜先王”之美誉。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8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9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0张图片

        将这么多规定内容的字收集起来,并要做到风格大致协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怀仁采取了避免连带,字字分开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学此帖,最大的好处是解决字形,而最大的障碍是,字和字之间的连贯和行气的畅达。很适合初学或者加深行书进阶。通篇大、小、收、放,字字变化,无有雷同。

        但是,在临摹碑帖的时候,还需要找个适合自己的范本,可以让临摹学习事半功倍。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的情况:

      1,临摹书法看书每次都从第一页开始以至于从没临完过一本书。

        2,写字时一会抬头看一眼书,再看纸写出来,来来回回很不方便。

        3,离得远,笔画间的细节看不清楚。

        4,没有老师指导,笔画顺序起落不会。

        5,不会选一款适合此帖的顺手的毛笔,导致影响书写耐心。

        当然,不同的文房的选择,如毛笔的选择等,也会影响习字与章法的效果的。

        离得近,临的准。启功先生曾说过:“把字帖尽量放到离下笔处最近的位置,这样才能看清笔画轻重及位置,还便于把临写的字与字帖对照,及时发现问题。”

        传统字帖都是厚大的书籍,在实际临摹书写时,字帖上的字与书写区域距离较远,不容易临摹得很准确。

        古人云:用笔乃千古不易也。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1张图片

  《圣教序》7大特点

        王羲之不但精笔法,且于结字处理也是鲜人能及。后来,也不少有用笔一流的大家,但细品其单字,尤其是在纵横取势、对比变化、奇肆古风等方面比起王羲之来,手段总归有限。

        王羲之写字,遵法守律而合于自然。《圣教序》则完美地收录王羲之行书精华,单字最多,变化最为丰富,历来学者,无不奉为圭皋,可谓高峰。

字法无常,尽得其势。

1、字法无常,尽得其势。

        在《圣教序》中,王羲之结字表现淋漓尽致。该方的方,该圆的也一定圆,长的长,短的短,字形特征被强调,字体动感十分明显,字与字之间,字形区别变化无常,方圆尽得其势。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2张图片
刘建华先生临圣教序


外定内变,大开大合。

2、外定内变,大开大合。

        外形既定,内部的点画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寻求分割变化,以增大同类外形字的细部区别,使通篇变化更加丰富。

如“载”字的几个横画,“来”字的两个横画和两组左右连带点的开合对比;“降”字的右竖斜曲,有意空开中下部等等。

        犹如篆刻的布白,大开大合,各显手段,尽求变化。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3张图片


经心无意,自然意外。

3、经心无意,自然意外。

        三角形的字形不论欹侧,外形特征鲜明,犹如天然几何。此亦非巧合,更不是有心计算,乃长期经心致无意而成。

        不仅整个字的外形如此,就连字内分开的偏旁部首也同样遵守这种外形规律。如“明”“复”等字: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4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5张图片
收放自如,无有雷同。

4、收放自如,无有雷同。

        通篇大、小、收、放,字字变化,无有雷同。正如王澍所论:“魏晋人书,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这便是王羲之的大本事。

        不信可试试,能在书写的片刻之间,在笔下生出如此丰富的变化,并且一气贯注,自然和谐,古今以来,通法之极则,一人而已。我们知道“有”字不好处理,而王羲之《圣教序》最少也给出了6种处理技巧。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6张图片


楷正之法,端庄古雅。

5、楷正之法,端庄古雅。

          “寺”、“神”、“东”、“白”、“皇”、“部”等字,方正剀切,如垒墙之砖,使结字有着端正结实的内质,细节的变化,使之熠熠生势。这些楷法功夫在圣教序得到了精湛体现。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7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8张图片
形质高古,意趣难求。

6、形质高古,意趣难求。

        我们看看今人笔下的字形,同样以此方式来检验,则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形容差距极大,相差甚远之意)。笔下无形,纵称笔法如何了得,也是枉然。所以今人之字,给人总感觉入古不深,少一种古人笔下的骨鲠之气,今天的研究者多将原因归结于用笔,其实,字形讲究也非常关键。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19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0张图片
集字高峰,后世典范。

7、集字高峰,后世典范。

        怀仁集《圣教序》之高明在于,是他理解到圣教序笔法规律后,依此规律来安排与。收集每一个字。从后来的《大观帖》中所保留下来的王羲之《追寻伤悼帖》和《建安灵柩帖》中,能窥见怀仁心目中集字《圣教序》的理想。

      比起同时人所集的《金刚经》来看,《圣教序》的确要高明不少。

        《圣教序》中的字,来自于王羲之不同的帖中,我们通过现存的王羲之帖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一帖一面目,将这么多规定内容的字收集起来,并要做到风格大致协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怀仁采取了避免连带,字字分开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此,学此帖,最大的好处是解决字形,而最大的障碍在于字和字之间的连贯和行气的畅达。后来凡是打通此障碍者,易成大气候。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1张图片
字和字之间的连贯和行气的畅达(即章法)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2张图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结字规律分析

        都在说“晋人”书法。“晋人尚韵”也好,“晋人格”也好,都把晋人的书法作为高标。但不知是否有人思考过,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好在哪里?不然的话,学书圣王羲之书法,能学到些什么呢?

        有人认为,王羲之沾了李世民的光。即便到了宋代,狂人米芾也是很在意晋人的,不仅斋号是“宝晋斋”,论草书时强调要入“晋人格”。这又是晋人是高标的一个佐证。

        谈到晋人,谈到王羲之,必需要提《集王圣教序》。这里要拿出著《书谱》的孙过庭大师的二十四个大字:“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是就字的结构形式而言,在“平正”与“险绝”中协调的书写意义精髓。

        《集王圣教序》的价值,首先是能启发后学,你能学到很多很多的险绝手法,结构的变化,薛夫彬先生说,后人以至于今人,未有能在变化上超出王羲之的。你只要扎进《集王圣教序》研究,你会学到很多技术环节的内容。这是第一个价值。

        变化的火候如何掌握?又如何再“复归平正”?

        懂得变化,或者研究过变化的人,在《集王圣教序》中会发现处处有变化。不去接触书法的人,或没研究过变化的人,乍看《集王圣教序》是平和的,甚至会当作楷书去认知。

        但圣教序的确不是一般的平和之作,这是高手的境界。高手不乐于剑拔弩张,豹头环眼,就像内家拳,不要搞得架子很吓人,很张扬。还用孙大师的一句话:“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就是为什么最终还要复归平正的妙理所在,但绝非易事,因为是境界与格调积累到一定时候才有可能。

      继王義之之后,在“不激不厉”上做的最好的,唐代虞世南可算之。八大山人形成个人面貌后的一段时间,是很在意变化的,直到晚年,才形成了趋于平和,达到了富于变化而平和的境界。

[疏密]

        谈到结构变化,现代人大都从形式上进行解读,这是可以抓到的,可以分析的。但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清代伊秉绶的隶书,比如弘一法师的字,并不在变化上用很多心,但仍然神采奕奕,令人费解。

        谈到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像王羲之,的的确确在形式上,做了很多功课。同时代的魏碑、墓志,以及较前的东汉隶书,在形式的变化上都很用心。

      《圣教序》这样的经典作品,在这方面也极为重视,归纳总结,旨在“抛砖引玉”。

        首先是疏密,这是很多精彩作品都使用的技巧。

        所谓行书之疏密,无非是对汉字的笔画进行构架,对汉字的空间个性进行处理,使结构变得灵动流便,活泼有趣,而不滞于死板。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3张图片

        这几个字,是强调上部空间的。“明”,有意把笔画集中在下面,使上面的空间空阔,“空”、“无”处理方法是一样的。“相”左竖向上伸展,相对下面空间紧凑,上面宽绰。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4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5张图片

        “其”,极明显中间两个小横更接近,这样的处理在《兰亭序》中的“陰”、“禊”也有同样的处理,可知不是偶尔为之,造成一种疏密的变化。“無 ”,明显地造成上下空间的夸大。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6张图片

        以上四字,是下面空间的扩大,无需再作赘述。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7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8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29张图片

        “城”、“论”是强调右下部分空间的扩大。

        对中部空间,常常做有意的夸大,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这方面比较用心,在碑文中也较常见。

    下图中的  “月”是把笔画贴近右竖,左面空间空出来。“而”、“道”是强调左下部分的空间。

        空间的处理,是因字、因时而作处理的,在这方面,《圣教序》给了我们极多的启示。: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0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1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2张图片

[横的角度变化]

        目前谈写字,大多进行技术分析。原因是容易操作,容易说清楚,也就是有“操作性”,有人抱怨古人书论没有“操作性”。

        古人论书,是不屑于将具体技术分析的,点到为止,如孙过庭讲“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章务检而便,草贵流而畅”,刘熙载讲草书结构,“庸俗行草结字之体尤易犯者,上与左小而瘦,下与右大而肥。其横竖波磔,用笔之轻重亦然。”算是比较具体了。

        其实古人这样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傅雷对儿子傅聪说“整天搞技术的人是成不了艺术家的”,技术不是不重要,但是低档的,或者说是第二位的,情绪、格调、品味、精神、韵味等,这些更重的东西想都想不到,只能流于“书匠”了。

        由此来,这些技术层面的分析,只是“皮相”。

        横的角度变化,也是古贤常用的方法,《圣教序》中有大量的例子。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3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4张图片

      “桂”左面第一横上扬,右面第一横下斜,右面四个横,二三四横与第一横形成明显的对照;“者”末横明显与上面的横形成对照;“昨”右面三个横各成自己的角度;“潜”,日的三个横与上面的横形成明显的对照;“難”右面后三个横与第一横明显对照;“生”第一横与末横明显形成对照。欧阳先生曾分析过《九成宫醴泉铭》的“活脱”,横的角度、疏密变化手段,无疑会大大增强“活脱”效果。之所以从这么经典的作品中找出例字来,强调一下这样的做法确实应该重视学习和研究,很多人是接受不了变化手法的,他们认为四平八稳,横平竖直的字才是好字。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5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6张图片

[上下位置错位]

        《集王圣教序》的结构处理用的招数很多,我们只能够一招一招地琢磨,今天我们重点看上下搭配的字,错位是招数之一。这一招有两大类,一是位置的错位,即上下两部分中心不在一条线上而是故意错开,造成活泼的姿态,这一招会让我们想起八大山人,经常用。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7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8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39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0张图片

    《集王圣教序》 用的比较活泼丰富:比如“盖”,下面的“皿”要向右错动,“愚”下面的“心”向左错动,“莫”中间的“日”向左冒出来。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1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2张图片

        另一招是角度的错位,就是上下两部分重心的角度明显变化,角度的不一致,是的姿态更加丰富,较之第一招更加艺术化,也更需要人的书法智慧,比如“潜”,下面的“日”造成向右倾斜的姿态;而“聖”,上面的“耳”向右倾斜,下面的“王”向左倾斜。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3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4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5张图片

[顺势]

      《圣教序》的招数很多,让我们受用无穷,我们每每感觉到一种“招数”,就增加一份对大师的敬意。

        所谓“顺势”,指的是书写者有意识地让笔画在相同的方向、或大致相同方向上重复运行,造成一种书写气势上的连贯。好像文章里面的排比的方法,气势如虹,很有艺术效果。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6张图片

        图中“物 "字右边的 “勿”字,除了横以外,都是从右上向左下重复运行,这还要真的认真写一写,在笔下好好玩味一番,才会真切感受到它的好处。

        下面,从 《圣教序》中选取了一些例子,抛砖引玉,你可以在这一点上,从帖中找到很多精彩字例。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7张图片

        书法之功能,除了修身与文化品味之外,一切品赏与练习之目的,以及书法成功与否的专业意义所在,皆为章法之构建。

        作书前,即应考虑通篇的章法。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作书前先考虑章法。

        唐代书法家徐王寿说:“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然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

        一般初学书着,不懂得去讲究章法。任笔纵横,心中无数,结果写成的字幅,不是前松后紧,就是前紧后松。只有通过先写小样数次,不断琢磨与思考字的大小、笔画粗细、全篇分几行、每行大体上写多少字、天地如何留白、落款和印章如何安排等,然后,才在作品大幅宣纸上书写,这样在章法上就可以避免出大的毛病,有时这样的文房消耗(别说成浪费)亦是难免的。

        集字练习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8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49张图片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0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1张图片

    《秋夜寄邱员外》

                唐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2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3张图片

        《失题一首》

                唐 唐备

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

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4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5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6张图片

      《杂曲歌辞》

              唐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7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8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59张图片

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_第60张图片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集晋右将军王義之圣教序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