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首先要拍到,其次才说拍好。
而最上手好用的的器材,永远是你用得最多的那一款。
都说摄影是最减法,放下相机,使用手机拍照,本身就是一种减法。
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相机是不现实的,可是如果不随身携带手机,是更不现实的。
手机的便捷性是决定出片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现在的手机厂商越来越爱宣传拍照功能,甚至卖点唯一化——要能拍照,还要拍得专业!
倒推就是广大消费者嗷嗷待哺,进入了图片社交时代,千言不如一图。
手机摄影优点一:随时记录
用手机随时记录影像生活,不仅仅是对摄影技术的锻炼,也是记录生活的最佳方式。
当你为没有带上相机,错过眼前值得“咔嚓”的一幕而懊悔时,为什么不想想手机还揣在兜里?
当你还在思考是大光圈还是快慢门更适合时,我已经掏出手机拍下转瞬即逝的一刻了;
当你走在路上觉得周围的一切都不值得你举起相机时,我已经把他们全都装在手机里了。
胶片时代,由于昂贵的胶卷成本,让大家多想,少拍,慎重拍下每一张照片;可是手机摄影,要多想,多拍,大量地练习拍摄。没有听说大量地拍照对手机磨损很大吧?
一群人吃饭,总不能每次吃饭前都说等等,掏出相机,调好参数找好角度拍完再说。但是掏出手机记录,就显得很轻松自然。
对于广大非专业人士来说,要的是功能,功能,功能。不是摄影器材党高谈阔论的性能,性能,性能。我们只想先抓住眼前够得着的东西。
别排斥手机摄影,排斥手机时,同样也拒绝了摄影。没有相机在身边,手机一样可以记录生活,真正的好片不受器材限制,受你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限制。
想象力和观察力不应该受任何限制,不为照片找太多解释,先拍。
手机拍摄优点二:随时修图和随时分享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是一种美德。
当你还在思考晚上早点回家导出图片,用电脑精修时,我已经用修图app修好并且分享给朋友了。
手机拍照硬件不够,软件来凑。你不会被ps/lr/acr的复杂所困扰的同时,还会拥有另一群神器——各类手机拍照或者后期app。
不用对各大手机修图app抱着鄙视的态度,而把ps高高供奉,事实上可能手机修图不太懂,ps也用得勉勉强强。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欣赏是人的本能,即便是批评指正,也是一种互动,相互学习,才能进步得更快。
相对相机操作的复杂性、社交封闭性,手机摄影的优点就又被放大了,拍完照修完图到发到社交网络上,动作一气呵成,不到三分钟就完成了图片社交。
解决问题才是目的,用什么工具只是达成目的的过程,一直纠结走哪条路才能更快到达目的地,那你就只能一直站在原地。
手机摄影优点三:锻炼审美
没错,审美是需要锻炼的,除非你是天才。
达芬奇画了三年的蛋才小有成就。
你可能了解知道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特别出名,但是你知道他从出生到离开一共37岁的生命时间里中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吗?
审美的锻炼除了需要反复练习技术,更需要时间的沉淀。
但是锻炼审美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的:例如昂贵的摄影器材,例如最开始不便宜的摄影学习成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后期。
而手机摄影,就正好避开了这一点,它把摄影的重心更多的转移到了拍摄画面上。虽然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决定完全控制一张照片的构成因素,但是也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损耗。
这和开手动挡还是自动挡的车是一样的,尽管你学习了如何掌控自动挡的车,但是没必要为了展现技术非要购置一台手动挡的车,时代在进步,要改变的是自己。
想要购进相机而又举棋不定的人,可以试试先用手机拍摄,锻炼基础的摄影技巧、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当你拍了一段时间,厌烦或者要不要坚持摄影这件事,自然就有了定论。
相信我,当你用手机拍出数量足够多的照片、质量足够高的照片,再度举起相机时,会发现:自己拍得更好了
手机摄影优点四:更接近生活的真实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
但是当我举起手机,用镜头捕捉画面时,透过手机页面再去观察生活时,我就清楚了,或者更接近真相了。
手机摄影会让你慢慢学会捕捉生活的细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诗意与远方里,也并不是每一个人时刻都能在路上,步履不停。我们身处大量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很容易被麻木。
而手机的镜头,就是人的第三只眼睛,将普通的细节放大,捕捉平凡生活的动人细节与闪光之处。
做一个普通人,用一款普通设备,认真拍一点普通好看的图片,就够了,这就是手机摄影的初心。
出门的时候不必背单反,不必挎上三脚架,不必带上电脑,不必提心吊胆地保护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被拍摄画面上。
你会明白一个道理:手机摄影和相机摄影都属于摄影的范畴内,想要学习的是摄影,不是手机操作或者相机操作。
同时,接受手机摄影,也要接受它的缺点,扬长避短。
如果要说手机摄影在硬件上超过了相机,目前甚至长远一段时间来说是不可能的,如果把手机拍照的感光器比作一颗乒乓球,那相机的感光器就是一颗篮球了。
要几百台手机拍照的感光元件粘在一起才能抵得上一台相机的感光元件。
但如果你真的想学习摄影,你目前手里拿的是什么器材,反而就没那么重要了。
最后,希望大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同时,用你最舒服最习惯的方式去表达。
翻看前文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