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我来点猛料

回顾这届奥斯卡,无论是前哨站“政治正确”的热议、流媒体的冲击,还是典礼中无主持人的不适应、漫威零的突破、多种族元素的关注等等,虽然这改变不了身为“小年”的尴尬,却也能从中能觅到整个好莱坞正在悄然改变的蛛丝马迹。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1张图片

《罗马》落败下的时代拐点

只差一步,今年的奥斯卡就能走到时代的拐点。

在线流媒体Netflix出品的《罗马》最终在最佳影片奖项上输给《绿皮书》,没能创造历史。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2张图片

难怪有人说,奥斯卡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但终究还是美国的

奥斯卡奖全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至今整整走过了91个年头,依旧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包揽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罗马》登顶失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电影之外。

作为传统电影人和制片厂的眼中钉,部分评委可能在最佳影片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在影院放映的电影,而不是通过流媒体播放的“网络大电影”。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3张图片

即便《罗马》提前半年就斩获威尼斯金狮奖,为申报奥斯卡租借了部分影院进行公映,但Netflix的大多数原创电影依旧坚持不在影院放映的激进策略。

而奥斯卡奖的评选是主要由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摄影师等组成,奥斯卡奖本质上是电影行业奖,也就是同行之间的评价。所以Netflix的做派使得众多传统电影人和制片厂认为这样做会严重阻碍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不能把最终大奖颁给这样一部不算电影的电影。

虽然《罗马》冲顶失败,但Netflix在奥斯卡已经收获满满。除了《罗马》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3项大奖,其出品的《句尾》还获得了最佳纪录短片奖。

不可否认,流媒体对电影工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随着亚马逊、苹果、迪士尼和华纳在这块业务上的发力,时代的拐点,已经悄然来到。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4张图片

《绿皮书》登顶的美国逻辑

顶替《罗马》登顶的是《绿皮书》,它算是一部符合大众预期的,标准的奥斯卡系最佳影片。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5张图片

从个案来分析,《绿皮书》获奖完美体现了好莱坞传统的一面,一来影片采用传统公路类型和黑白搭配的演员阵容。二来,故事涉及的是美国历史上的种族矛盾,过去很多电影都有涉及,但《绿皮书》进行了不同的演绎。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种族问题”是一把高悬在美国社会上的利剑,从主创的目的来看,《绿皮书》描述了种族隔离带来的种种不堪,试图通过个体之间的友谊来化解黑白之间的对抗。

同为最佳影片候选的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其实也体现了这一点,甚至还和当下社会巧妙嫁接。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6张图片

但无论是其在政治观点的偏激还是刻意揶揄白人的目的,都让它在冲奥路上与学院评委白左的价值观渐行渐远,自然得不到青睐。

再看电影立意的广度,《绿皮书》除了关注肤色问题还探讨了个体面对世界的尴尬。

当钢琴家唐·谢利在雨中发出“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的怒吼时,老司机托尼给出的建议是“孤独的人都害怕踏出第一步。"是的,要改变复杂的世界,除了才华,还需要勇气。

当今世界,族群矛盾造成的撕裂不仅发生在美国。个体如何与群体相处,也是每个人会面对的问题。或许,唐的才华与托尼的勇气,也给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评委们些许触动。

少数派的全球化

本届奥斯卡有个特别值得玩味的细节:所有20个表演奖项提名者中,多达7个角色属于LGBT,当你翻看获奖名单时,你更会发现:

最佳男主角:拉米·马雷克(《波西米亚狂想曲》)——一个演男同性恋摇滚传奇。

最佳女主角:奥莉薇娅·柯尔曼(《宠儿》)——一个演女同性恋历史名人。

最佳男配角:马赫沙拉·阿里(《绿皮书》)——一个演男同性恋钢琴家。

这是奥斯卡史上首次单届有三项表演类奖项由扮演LGBT元素的角色获得。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7张图片

反观演员方面,马赫沙拉·阿里是继丹泽尔·华盛顿之后,第二位获得过两次奥斯卡的非洲裔演员。作为埃及裔的拉米·马雷克同样创造了 “埃及裔演员首次登顶奥斯卡”的历史。

除了少数族裔的演员频频创造历史,非美国本土的电影人同样大放异彩。

独揽最佳导演、最佳摄影两大荣誉,证明了墨西哥人阿方索·卡隆是当今好莱坞最全能、最出色的中生代电影人。

最佳纪录长片《徒手攀岩》是华裔导演金国威的作品;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导演石之予也是华裔;最佳真人短片《肤色》导演Guy Nattiv来自以色列。当然,获得三项大奖的《黑豹》,主创团队也多是由非洲裔组成。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8张图片

当石之予捧起小金人时动情地表示:“我想对那些躲在自己草图本后面的‘nerdy’女孩们说,别害怕对世界讲出你们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获奖名单中还出现了中国电影公司的身影。

大赢家《绿皮书》正是由阿里影业联合出品,有意思的是,此前高晓松在为《绿皮书》摇旗呐喊之时,就曾猜测该片将获得影片、男配、剧本三奖,不得不感叹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确实牛逼。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9张图片

矮大紧作为阿里大使也出席了此次颁奖礼。

没错,最终夺得最佳影片的是美国人的美国电影,但从宽泛意义上来讲,奥斯卡肩负着向全世界呈现好莱坞电影文化的使命,近些年来,好莱坞不仅在征服全球,同时也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们的进驻并通过这个舞台证明自己。

所以,奥斯卡是美国的,确实也是世界的。

让“政治正确”成为流行词

早在去年8月,奥斯卡宣布要增设一个“最佳流行电影奖”,并且从第91届(即本届)就开始。这个决定遭到从北美业界乃至所有影迷的轩然大波,很多人指责说这个奖就是为了给《黑豹》定制的。架不住群情激奋,学院在不到一个月之后就宣布取消这一奖项。

然后在1月22日,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最佳影片里“如期”出现了《黑豹》的魅影。可能全世界影迷多多少少都有点预感,可依然免不了一声“卧槽”。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10张图片

作为漫威影业的第18部电影,《黑豹》成为了史上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超级英雄电影,并最终斩获了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3项大奖,漫威也凭此首次一亲小金人的芳泽。

按理说,如日中天的漫威电影终于被学院认可,本该是件值得庆祝的事,然而面对这一“壮举”,国内外的影迷反应空前一致:“什么鬼?!”。

毕竟就电影层面而论,《黑豹》固然不是烂片,固然有亮点,但如果这个水准的超英片都能提名最佳影片,那《黑暗骑士》《金刚狼3》找谁哭去?

相比普通影迷对《黑豹》入围最佳影片的无法接受,在北美,不少影评人、新闻工作者却是另一番论调。

影评人肯尼斯·图兰就直言:“《黑豹》不仅丰富了美国的电影文化,也让世界大开眼界。它在艺术和票房上的都获得了成功,让观众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场景和故事。如果所有这些,再加上高强度的娱乐性质都配不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我不知道什么才是。”

根据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规则,必须要在提名阶段获得5%以上的学院成员的投票才可以进入最终名单。这就表明在学院评委会成员中,对《黑豹》青睐的绝不占少数。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11张图片

在谜底揭晓的那一刻,所有对奖项的质疑已经失去了意义。

唯一留下的,就是《黑豹》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烂番茄网站时尚评价最高的超级英雄电影、白左眼里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商业片…

其成功的背后也都是充满了电影之外的其他维度的加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嗤之以鼻的“政治正确”等隐性因素

我不敢说背后这些维度不好,只是如果你觉得你还是一个影迷,就应该在吐槽之余尽量保持理智,辩证的去看待这些东西。

其实任何一个艺术类奖项实则都是充当了一个表达某种政治立场、价值观的窗口。

无非,奥斯卡背靠着世界文化中心的美国,树大招风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罢了。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12张图片

要想入围奥斯卡的电影(演员)不仅仅需要精良的制作,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后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和政治因素影响的意图,电影作为大众艺术,这让奥斯卡注定与政治不可分离。

因此大家会发现一个常态,卡司阵容豪华的流行电影,从来不是奥斯卡的宠儿。但这一次《黑豹》却杀出重围,成了大家意料之中的“意外”。

《黑豹》的意图很明显,强调了黑人以及女性的地位,拓宽了类型片在社会文化维度上的影响力。也确实没有过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像它一样,激起了整个西方世界那么高规格的讨论度。

美国最大的政治正确就是“反种族歧视”。在这一点上,他们也毫不避讳。

譬如最佳影片,不就颁发给了一部更加赤裸裸“反种族歧视”电影嘛。

《绿皮书》不仅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就连片名“green book”都是真实存在的手册。

这种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荒谬的东西,但曾经在美国社会中真真实实的出现过。

除了黑人,近年来关于对LGBT群体的支持声同样越来越大,支持者也越来越多。

结合本届表演奖的归属,看起来,“挺LGBT”变成了新晋的“政治正确”。

我认为表达“政治正确”这件事,本身绝不是一个错误。既然它能够被全世界推上风口浪尖,它就一定有着相应的意义。

这个世界一直都是缺少什么才极力宣扬什么,可不管主体换成什么,最终的内核一定还是:尊重

种族歧视的产生,仅仅是因为在历史的进程中,白人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所以他们看不起其他肤色的人种。

lgbt的歧视也仅仅是因为在历史的发展里,异性恋占领了主流,所以他们厌恶甚至反感除开异性恋之外的所有性取向。

不同,从来都不该是你滋生恶意的理由。

多少人在评论区里高举“求同存异”大旗,在生活中却连开地图炮?

缺乏尊重不同的能力,这就是现实。

所以奥斯卡虽然有着这么多槽点满满的“政治正确”,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层面上,我们真的很需要这些东西。

奥斯卡,我来点猛料_第13张图片

----

内容原创首发微信平台:慢慢游(mmyfilm)

转载需注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奥斯卡,我来点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