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

说下这个片子,《一秒钟》。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1张图片

由放一场电影引发的连锁事件,将一位电影工作者对一个时代的记忆进行了融合:颇具仪式感的“冲洗”胶片,对放映员的“神圣”塑造,观众看电影“过年”一般的欢呼雀跃,“两代人”对电影和胶片的执念。

这是张艺谋新世纪后少见的强叙事电影,三位主角你来我往的“冲突”造就戏剧张力,有当年《有话好好说》时的韵味,故事里暗藏隐忍的情感表达,以及年代的隐喻,可供解读的地方很多。张译、范伟演得真好,刘浩存很灵。一秒片段、一部电影、一夜纷争、一日追随、一段岁月、一生羁绊。

关于这部电影的场外故事,这里就不说了,但需要简单顺一下电影的故事。

就像“结尾”那段被风沙掩埋的胶片一样,这个故事,其实也藏匿了一些线索,不要多想,其实就是隐忍的情感表达,以及所见故事下,角色的动机。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2张图片

主要就是两位主演的动机。(有剧透,文中对一些词汇和语境做了适当隐藏/调整



新闻简报

张译饰演的张九声,是一个劳改农场的逃犯,关于他被抓、出逃、以及“看电影”的动机,电影信息交代很明确:

张九声因为打了霸天虎的头头,才被抓。期间他收到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最起码的信息是,他从中了解到的女儿“上电影”了,就在“《新闻简报》22号”中出场,所以张九声为了看一眼女儿,才选择出逃。

但张九声为什么必须在那天那夜看这场电影呢,因为《新闻简报》的特殊性。

《新闻简报》是播放在故事片开映前十分钟的“加片”,诞生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1949年,是用电影胶片纪录和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那个的年代电视普及率很低,大众了解新闻除了报纸、广播、就是这种形式。所以《新闻简报》是电视机进入中国家庭之前,一个极为广泛而有效的大众传播渠道之一,我们理解为电影版的“新闻联播”即可。那时候的观众,可以在电影院里,或者在露天的广场上、或者在《一秒钟》中礼堂里,依靠这种形式,了解国内外新闻。

这个《新闻简报》是每周一期,每期约十分钟,每周影片通常会以“××××年第××号”进行编号,电影中那期是第22号。而且这种胶片形式的播放,跟电视新闻不一样,不会重播,播完这期就该放下一期了,所以张九声必须追着电影胶片走,因为过了这村就没这个店了。

他先去了一分厂,但错过了,电影已经放完了,他连夜徒步赶往二分厂。到了二分厂发现胶片几乎损坏,但在范伟饰演的范电影的操作下,还能抢救过来。

这是张九声的“只能停在这里看电影”的动机。

他本想低调的看完就走,但在刘闺女“捣乱”和范电影的逼问下,他不得才暴露自己的身份,之前还抢了刘闺女的小刀,才能胁迫对方给自己放电影,否则的话,他在一分厂就可以动手了。

PS,《新闻简报》在1978年后改为《祖国新貌》,直到1993年结束。



胶片灯罩

刘闺女的动机就很好理解了,他抢夺电影胶片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要胶片做灯罩。

“用胶卷改造灯罩”,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我一开始也挺纳闷这是啥。直到在放映室里看到范电影的灯罩,才明白过味儿来,小时候在老家好像见过这种。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3张图片

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节能灯、LED灯这些,无论是台灯还是座灯,基本都是一根杆子上面放一个××瓦的灯泡,由于太亮,必须用罩子罩起来,而胶片是做灯罩的很好材料,因为对光的隔绝性适中(我小时候还拿过胶片看过日全食)。

从刘闺女在卡车上口中的“故事”得知她,他的父亲不要他们了,所以才跟弟弟相依为命。弟弟爱学习,之前有一个借来的胶片灯罩,但不小心被烧了,当张九声去到他们家里,可以明显看到一个光秃秃没有灯罩刺眼的座灯。

因此灯罩的原因,姐弟俩还被村里的年轻人胁迫,为了给弟弟再找一个灯罩,也为了给那帮人“还债”,她只能再用胶片做一个,其他材料都不行。还是那句话,以前条件有限,连胶片都是稀罕物,更别提那个两个月才能看一场电影的二分厂了。所以当姐姐的不惜通过抢夺的方式,一心得到胶片,所以才与张九声发生冲突。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4张图片

但比起张九声,刘闺女对胶片依赖没有唯一性,这次不行还有下次,所以当她知道了张九声的动机,便放弃这次抢夺行动,把电影让给了对方。

但一想到这样一来姐弟俩还要被不讲武德的年轻人欺负两个月,不由得对这对苦命的姐弟愈加同情。所以刘闺女这个角色别看脾气倔,但非常非常“通晓事理”,有着伟大的人格。

好在,最后张九声帮姐弟俩解决了问题。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5张图片



张九声的女儿

关于电影表层的故事细节,已经说清楚了。随后就是更深层一点的故事了。那就是张九声为什么一定要在《新闻简报》里看女儿呢,各位有没有想过这问题,依照这个线索,我们继续挖掘一下。

“一秒钟太短,不够”。

为了这一秒钟,张九声不惜出逃,冒着生命危险,来看女儿的“一秒钟”,依照角色动机,有种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今后可能与女儿再也见不到了。

毕竟他打得是威震天,在霸天虎的时代,也就意味着很可能这辈子出不来了。

有人问了,那么女儿为什么不来看他呢?

也很好解释,参考《归来》中的张慧雯,后者一直认为自己和母亲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父亲造成的,巴不得与父亲划清界限。而且《一秒钟》里范电影也说了:“只有争着干活,才能消除你对她的影响啊”。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6张图片

可见,无论各自内心如何,两代人在表现上必须划清界限

但是,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他为了这一秒钟如此搏命,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女儿.....已经......没了。

这一次就要从剧作的逻辑性,和人物动机的合理性方面找“故事”了。

编剧在编排剧本的时候,每个角色、每个情节、每句台词都是为了逻辑服务,而且通常会预埋一些梗,可能是台词,可能是情节,说白了就是呼应点,让角色动机更加合理。

★首先就是刘闺女

为什么在张九声追电影中途,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呢?为的是让二者形象互补。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7张图片

张九声和刘闺女第一次公开示人,是作为“父女”出现的,张九声谎称对方是自己女儿,刘闺女为了diss对方,把自己的真实故事安插在了对方身上。这是对二人关系的第一个“呼应点”。

随后不打不相识的他们,关系有所缓和,同样也是以类似关系出现,无依无靠的刘闺女让张九声保护自己,带着对方指认小混混的时候像极了我们的“告家长”,而张九声为了给姐弟俩出头,也表现出一个长辈的“风范”,结果被不讲武德的年轻人群殴。

可见,双方都在这起事件中临时扮演了对方的“家人”,这就是为什么剧本会设置一个与张译女儿年龄相仿的刘闺女出场的原因。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8张图片

说白了就是替代品、备胎,而刘闺女在失去父爱的情况下,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依靠,同样,张九声也只有在失去女儿的情况下,二者的关系才能成立!这叫对等情感,是任何一个电影编剧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还有后面刘闺女那句“面袋子怎么没把她压死”,这是气话,但编剧不会平白无故安排这样一段话,或许也是一个“一语成谶”的呼应点。

★然后,就是范电影的动机与张九声的情绪表现。

范电影把那一秒钟的胶片剪了下来,给了对方,说留个纪念。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9张图片

这位口口声声说着“才一秒钟啊”的范电影,一旦出了问题马上就找机会推脱“责任不在我们!”的放映员,最后也冒着危险剪了一段片子。

PS,咨询过放映员,剪如图两格胶片,播放时不仔细看不会察觉,但胶片结合部分有胶水痕迹,一摸就能摸出来,尤其是那个环境这种片子,放映员有时候会检查胶片完整性,所以老范此举是有风险的。

因为范电影也看了那封信,信中很可能已经交代了张九声女儿的“事实”,身为一个父亲,自己的儿子变成了那个样子,他此时也明白张九声的用心良苦,才这样做。

还记得张九声看到女儿一秒钟影像时哭成那个样子的形象吗?这里面有着对亲人思念的情绪,也有着看着14岁的女儿费力扛着面时的心疼,或许,也暗含了看到亲人生前影像时的悲伤。

而那段胶片被丢在风沙中后,张九声的反应如此强烈和抗拒,因为那“一秒钟”的胶片,很可能是女儿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张“照片”。

★最后,就是“结尾”,新时代来临,张九声重获新生。

但他并没有回家,而是再度来到他曾经看电影的地方,口头上说着“先留两天”,但一个能为了女儿“一秒钟”片段而不计后果、冒着生命危险出逃的父亲,此时怎么能不着急回家看望女儿呢?

很大可能性,家里“没人”了,他已经无家可归。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10张图片



(完)

各位不要多想啊,以上都是猜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文章到此结束,我什么都不知道。

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_第11张图片

电影编剧是很讲逻辑性的,尤其是张艺谋电影的电影,《一秒钟》是张艺谋在新世纪叙事性最强的作品之一,每个人物、每个情节、每句台词,都有其功能性。

这是一部写给电影的情诗,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就像张艺谋自己说的那样,“人物是被锁在固定的时代里”,但影像可以记录下一切,如果没有影像,命运就像胶片消失在了风(shi)沙(dai)的洪流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被风沙所掩埋,读懂《一秒钟》的隐藏故事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