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到一个话题:你是否接受自己成为全职妈妈?
在近日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家庭孕育方式白皮书》里显示:中国年轻父母全职在家的比例逐渐上升,占比58.6%,其中95后全职妈妈占比已达到82%,她们更多集中在低线城市。全职妈妈们中60%拥有“副业梦“,希望能够兼顾事业和家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话语权,但由于环境、精力等种种限制,大多还在构思阶段,只有35%付诸了行动。
显然这个调查数据已经把中年妈妈排除在外,但是同一身份使然让我还是忍不住关注了话题之后网友的讨论。
网友的态度大概就是这两类:
第一、除非家里有矿,全职是万万不能的,“无偿劳动没有保障当个P全职妈妈“;
第二、如果价值被认可,为什么不选择当全职妈妈,毕竟“钱可以再挣,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我是全职妈妈,听过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一句话:那你们家肯定不差钱。原来,孩子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一笑而过。
现实的情况是,全职并不是我的选择,而是实际情况下唯一可行的育儿方式。并不是因为有钱才全职,恰恰是因为没有钱才会精打细算每一笔生活开支。
不全职,孩子三岁前谁来照顾?请老人?请保姆?现在请一个保姆要多少钱呢?
我特地在某同城上查看了一下。
但其实,这比我在身边了解的情况要偏低一些。认识一位妈妈,因为带孩子被家里人各种嫌弃就通过熟人找了份保姆工作,住家,只带孩子,每月收入五千六。
如果以已婚已育的身份去就业市场应聘,绝大部分收入要支付保姆费用,甚至更扎心的问题是,你根本请不起保姆。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保姆能信任到可以完全托付?
就像网友说的:实际生活中很多女性是不得不选择全职带娃。譬如没有老人帮忙照顾,家庭收入不足以负担育儿嫂的工资,也没有社会力量援助,职场对女性或明或暗的不友好……是种种链接把女性困在了家里。
历来在关于全职妈妈的讨论里,总有一个词被提及,那就是“价值“。到底什么才是全职妈妈的价值?
以前学习时,我们都背过一个概念,“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商品价值。”价值,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
那么全职妈妈的价值是什么呢?
记得我在网上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全职妈妈的价值从母乳喂养和耐心育儿时就开始了。只是,在现实生活里,谁能接受谁会认可?在大众的眼里,母乳喂养、耐心育儿该是生而为母的责任和义务。
界定全职妈妈的价值往往是没有办法清晰的,因为“妈妈”这个词原本就饱含深情。时代更迭、社会变迁,但是妈妈的形象构成始终倾向于家庭。家务、育儿也历来是妈妈一马当先。很多时候不要说旁人,就是我们自己,也不会把家务育儿这些生活事务当做是“工作”,而会把“没有工作”等同于“我没有用”。
很多全职妈妈,在生活里除了疲累,也常常会受无用感的侵袭。
从月初熬到月末,没有半分钱币是自己靠双手挣回来的;环顾家里的一切,没有一件物品是自己工作所得买回来的。我们到底有什么用?
的确,朝夕相处细心育儿并不比任何一份工作容易,但是现实的真相是,全年无休的陪伴成长顶不过几个钱儿响叮当。不是只有工作才有价值,但当我们手心向上时这种价值信念又荡然无存。
这就像是一个情绪的死结。
只是在我看来,全职妈妈的价值并不由当下体现,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在回望里自己去看见。
就像在白皮书里描述的那样,很多全职妈妈都有副业梦。我的手机里有很多微商妈妈,水果咸蛋口红包包,无一不卖。有人说,微商之所以多全都因为全职妈妈队伍的逐年增长。
可是,钱没有那么好挣。
这几年,身边的励志妈妈越来越多,我敬佩她们、羡慕他们、追赶她们,实话说,我真的觉得好吃力。
育儿根本就是一件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的事情,属于我个人的时间就变得少得可怜;加之长年累月在育儿琐碎中消耗精力体力,自我放弃变得容易、自律却变得难以执行。家庭和工作之间的那个平衡点,谁都拿捏不好。往往是钱没挣到,孩子也疏于照料。
全职这条路真的不好走,不论是自愿接受还是身不由已。
因为育儿,从来不易。
不提怀胎十月的小心谨慎,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的身体指标、心理特点、行为问题都是花样百出,不是越成长越进步,偶尔也会有退步,更多的是育儿考验从来都不会停止。
承担绝大部分养育琐事的妈妈也承受着绝大多数的质疑。
孩子感冒了是妈妈照顾不周;
孩子的衣服有旧渍是妈妈没洗干净;
孩子爱发脾气是妈妈没有做好榜样;
孩子在外不爱说话是妈妈不懂得引导;
……
在育儿路上,妈妈或如履薄冰、或患得患失,但有几个妈妈会底气十足地认为养大了孩子我就是牛掰格拉斯?!
全职是体力上的无上限支出,更是精力上的无底限投入。
我接受自己成为全职妈妈,但是我也特别害怕,有一天看着孩子背影渐行渐远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必追,转头想想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无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