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诀2.5.13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五:一个教育家的使命

2.5.13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五:一个教育家的使命


八角捋须笑道:“此时蔡元培无法再次躲避,便同陈布雷一起,倾力说服同事、老乡兼挚友竺可桢离开中央研究院,前去浙大收拾残局。这就导致了时年46岁的竺可桢再次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


“毫无疑问,竺可桢一开始也是不愿意。但经不住被二人好说歹说,最终也是无法推却,只好原则上答应去浙大。不过他也向陈布雷提出了三个条件:‘财政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干涉;而时间以半年为限’。”


小武笑道:“这三个条件?陈布雷都代表政府答应了?”


八角点头道:“陈布雷已不可能有更好的选择了,于是说服了蒋凯申勉强答应。如此,竺可桢只得依照承诺离开南京而去杭州上任。但是好在陈布雷怕他打退堂鼓,着实批准了许多经费,于是浙大面貌焕然一新。竺可桢既不差钱,便从海内外聘请了一大批知名教授,光是从东南大学聘来的就有不少,大大增强了浙大的实力。”


“见浙大学潮逐渐平息,没有再生事端,贵民党高层也就不再注意这里的情况,反正跟浙大相关的一切琐事、有竺可桢去找陈布雷料理就行。而陈布雷自然不会让第三个条件成为事实---决不会让竺可桢半年后就跑掉,那样事情就有始无终了。”


小武大笑道:“陈布雷开始时肯定使的是缓兵之计,让竺可桢上船容易下船难。但竺可桢也未始不明白---他提出半年为期,想必既是留了退路,也是为了观察政府和陈布雷支持的力度。如果一切令人满意,那过了半年以后还可以再续下去。”


八角赞许道:“大致如此---除了竺可桢打算在浙大走上正轨后,再回去搞自己的气象所。不过半年之后,各方都对他很满意---于是大家都劝说竺可桢在浙大校长这个位子上长干下去,千万不能走。”


“而事实上,竺可桢也发现自己半年来在浙大铺开的事业摊子非常大,要稍微稳固一下起码也得要几年的时间---于是他只得关闭了南京的天文气象所,带上东大的一批人马全身心扎入浙大,暂时放弃了为中国建立世界顶级气象所的学术理想。”


小武点头叹息,道:“从此,一个技术专家就变成了项目经理!这算是牺牲了自己的学术,而成全了大学的教育吗?”


八角点头道:“算是吧。不过当竺可桢下决心要当好浙大校长以后,他做的是相当不错的。然而仅一年后,全面抗日战争就开始了(1938年),中国多所知名大学都被迫暂停了办学。而浙江大学在竺可桢的领导下开始了有序长征,成为中国少数在抗战中坚持办学的大学之一,并在其后八年中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外,竺可桢临走之时居然还没忘记、把杭州文澜阁里的四库全书一并带到贵州去了。”


小武点头笑道:“在乱世之中,能遇上一个正确有力的领导人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浙大之福啊。”


八角捋须斜睨道:“不过做领导并不容易,竺可桢并不是靠能搞到钱就在浙大立足的。事实上,抗战开始之后由于国家经济恶化,浙大财政并没有如陈布雷先前保证的那样‘源源不绝’。然而此时的竺可桢已不可能退走,只能坚持下去---好在他仍有一个必杀绝技,就是‘笑而不语’。”


“物理系的束星北教授曾冷嘲热讽,当面骂他搞不来钱,竺可桢‘笑而不语’。教务长费巩当众说他是搞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还是‘笑而不语’。事实上,对于这些难以管理的刺儿头,竺可桢不但宽容,而且十分爱护,还挡住了某些人对费巩、束星北等人的明枪暗箭。”


小武皱眉道:“大学里的知识分子,据我所知有臭脾气的人多的是。而很多人对竺可桢的印象都是和蔼可亲---看来必须能够忍耐宽容,才能干好大学校长?”


八角捋须大笑道:“然而竺可桢也会使用‘暴力’---比如他上任不久,就铁腕开除了之前只拿工资却不干事的工学院院长,使得浙大风气为之一振。”


“与此同时,竺氏带来了东南大学一派的帮手、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胡刚复,出任理学院院长;以及在东南大学、哈佛大学都任教过的梅光迪,出任文学院院长。这样才完全摆平了浙大的场子,使几个重要的学院都稳定了下来。”


小武倒吸了一口凉气,道:“竺可桢在第一时间,就将浙大文、理两大学院的一把手都换成了亲信?看来在大学里,奢谈人格感召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搞政治、扳手腕、拼实力,才能摆平各个山头,完全控住各大学院的权力和局面呀!”


转念一想,小武又奇怪道:“我怎么感觉到,竺可桢所招来的、东大一派的人个个都是强手?---虽说这些都是竺氏可靠的‘娘家人’,但如此一来东南大学不就元气大伤了么?”


八角微笑捋须道:“你有所不知,此前罗家伦已经将东南大学给‘整合’进了中央大学,此时南京已经没有了东南大学!而在中央大学这个巨无霸中是山头林立,各路被并入的人马、水土不服的大有人在。”


“故此,前东大的一些人也在盘算找寻合适时机离开中央大学。此时恰好竺可桢招兵买马---他人缘不错,又求贤若渴,手中还有支票,于是肯投奔他、一起去杭州干一番事业的英才自然不少。”


小武恍然大悟,连连摇头道:“原来大学里面的人事如此复杂,各种山头主义!大学的教育真不是我等普通人想当然能搞得定的。这也说明,陈布雷能找到竺可桢这样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是多么的难得!”


八角笑道:“竺可桢是个相当有政治经验的人。而他的品格又往往能感化别人,化各种风险于无形,同时也能促使所有人一心向学。在浙大西迁路上,化学系有个器材保管员,竟然自行读懂了外国文献上的实验,并依照合成了磺胺药。”


“这是一个专治痢疾、只能依赖进口、在抗战时十分紧俏的药物。药品配好后无法马上验证疗效,但该保管员的小儿子得痢疾时服下便迅速好转。竺可桢闻讯后,马上动员他去为学生们讲课,之后便有博士生迅速跟进、研究磺胺衍化物。”


小武点头道:“能把一个教工当教授来用,也算用人不拘一格了。”


八角点头笑道:“竺可桢爱护师生有如保姆。比如说数学系教授苏步青,一路西迁困难重重---原因在于他夫人松本米子是日本人,两人还育有8个孩子。在抗战时期,他家无论想去中国哪里,都需要特批的通行证。”


“而浙大的西行之路相当坎坷,大致上一共搬过9次家---光是不断地为苏步青的爱人申请各地的通行证,竺可桢就跑破了好几双鞋子。”


浣洋诀2.5.13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五:一个教育家的使命_第1张图片
图表 34浙大西迁线图路

图表 34浙大西迁线图路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赞道:“这样以德服人,教授们自然会感念的。”


八角笑道:“同时,竺可桢也是个非常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抗战后期,1944年,李约瑟在同事的建议下来贵州遵义参观浙大,一路上泥泞崎岖颠沛流离,不免兴致不高。不过到了地头之后,竺可桢率领众位院长、教授、博士盛情接待,一连十几场充实的学术报告、使得李约瑟乐而忘返,将原定4天的行程扩充为8天。”


“期间,除了化学、生物、物理、数学各系的报告之外,竺可桢甚至亲自操刀、给李约瑟做了《二十八宿之起源》的学术报告,详实地论证了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全面驳斥了西方学者认为其源自于印度、巴比伦、伊朗、埃及或阿拉伯的各种说法。此外,竺可桢还在史地系向李约瑟详细讲述了徐霞客的旅游经历(适逢徐霞客300周年纪念日),让李约瑟惊叹不已。”


小武赞道:“校长亲自做学术报告,绝对给李约瑟面子呀!”


八角捻须道:“李约瑟就此成为了浙大之友。因为贵州偏僻,浙大师生写出的论文也无处发表,李约瑟当即伸出援手、带走了5篇论文回英国。其中就有王淦昌的一篇《中子的放射性》,以及他指导程开甲所做的一篇《关于β变中级弱作用》。李约瑟甚至亲自提笔、修改了程开甲论文上的英文语法错误。”


“此后,李约瑟不断帮忙,最终在英国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来自浙大的论文共计23篇---从而令世人得知,日本侵华也不能阻止中国的大学在贵州深山里产出丰硕的科研成果。另外由于贵州缺少日晒,很多浙大师生都缺乏维生素D,李约瑟也想法给搞了一些过来。”


小武连连点头,赞道:“直到抗战的晚期,李约瑟才来浙大参观---可见他原本对此没报多大期望。然而,竺可桢硬是把这个契机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八角捋须颔首道:“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浙江大学从贵州遵义搬回了浙江杭州。此时整个教育界才能盘点这所深山中走出的大学在8年中创造的奇迹有多大:出走的时候是3个学院16个系,回来的时候是7个学院27个系,而且教授和学生的数量都增长了3~4倍。这样,浙大成为抗战8年里、中国唯一一个实力不减反增的名校。”


小武翘起了大拇指,连连赞叹道:“作为一个教育家,竺可桢算是真正完成了国家赋予他的使命。”


八角点头笑道:“作为一个教育家,竺可桢外表温和、静默,内在执着、刚毅。更难得的是,他的政治嗅觉也是相当灵敏的,预见性很强。建国前后,适逢竺可桢60大寿,浙大师生本想替他大庆一番,酒席都已经订好了,然而到处都找不着他。其实他是躲起来了,并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浙大---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


小武猜测道:“他是怕一露面,就被强行带到台湾去了吧?”


八角捋须大笑道:“正是。不过他离开杭州躲去上海后,曾经被蒋经国在无意间撞到。不过虽然老蒋下令、必须带去台湾的人物名单中有竺可桢---但是小蒋明白人各有志,故没有难为他,假装没有看见。”


“建国之后,竺可桢马上又遇到了人生下一个契机。就在他离开杭州后不久,新政府已经委任浙大文学院的马寅初教授,顶替他成为新的浙大校长。于是竺可桢借此机会自动去职,重新拾起荒废了十三四年的科学研究。”


小武点了点头,笑道:“咱们就算不谈政治、单说科学研究,台湾那里的气象、地理能有多大研究意义?竺可桢还是留在大陆好---这里的气象、地理等科研范围才够广,成果才能造福更多的人民。”


八角笑道:“不久,竺可桢成为了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负责中科院生物学和地学的研究。于是,在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的角色选择中,竺可桢再次转换到了技术专家的道路上。”


“而他的科研探索也是没有止境的。1963年,竺可桢发表了《物候学》,成为了中国这门学科的奠基人。这是国际前沿性的学问---并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的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


小武赧道:“什么是物候学?我没学过。”


八角捋须道:“物候学(phenology)是对周期性生物现象的科学研究。此研究不依赖于科学仪器,而靠观察生物的‘自然语言’,用来指导农林牧渔业等等。”


“比如说,草长莺飞,春播秋收,候鸟、畜群、鱼群、昆虫的迁徙,等等都是大自然的规律,都具有周期性。不过研究者往往还需要古文学功底比较深,才能同古代文章和诗词中的客观记录相印证,并将观测意见延续下去。”


小武点头道:“有点明白了。”


八角侃侃而道:“竺可桢平时也亲自指导大学生们写论文。但是在那些文章上,他从来不让学生署上自己的名字,即使他的确花费了不少精力相助。”


小武嚷道:“就凭这一点,现在的很多教授就得惭愧死!他们往往都是靠剥削大学生的血汗,从而掩盖自己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不再花精力研究的事实!”


八角笑道:“碰到学生一再请他署名之时,竺可桢总是一笑置之,说自己写的论文就已经很多了,不必再跟学生们凑啥热闹了。”


说罢,八角大袖一挥,袖筒中又飞出一张表格,飘飘摇摇而下,小武连忙上前接过一看,正是竺可桢的主要著作列表。


浣洋诀2.5.13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五:一个教育家的使命_第2张图片
图表 35竺可桢著作选录

图表 35竺可桢著作选录


小武“哗”地嚷道:“竟有这么多?”又看了半晌表格,点头叹道:“竺可桢在骨子里还是一位科学家呀,只是中间暂时离开了科研岗位、充当了十几年的大学校长而已。只不过,他两方面做得都很好,两手抓得都很硬!”


八角笑道:“竺可桢是非常难得的人才。他能够在项目经理与技术专家这两个模式之间多次无缝切换,而且都成果卓著、游刃有余。但这种群鸡一鹤的大教育家非常稀罕,如今的中国虽大,却是基本找不到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浣洋诀2.5.13项目经理Vs.技术专家五:一个教育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