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文学第四》32、遂用支理

《庄子·逍遥游》一篇,历来是个难点,众多知名贤士一直钻研玩味,可是对它的义理的阐述却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支道林在白马寺里,和冯太常一起谈论,便谈到《逍遥游》。支道林在郭、向两家的见解之外,卓越地揭示出新的义理,在众贤士之外提出了特异的见解,都是众多知名贤士探索时没能得到的。后来解释《逍遥游》便采用支道林阐明的义理。

【原文】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典故】

庄子《逍遥篇》:《庄子》第一篇,主旨谓人应当看破功名利禄权势等的束缚,使精神达到逍遏自得、无挂无碍的境地。

【人物】

郭:郭象(?—312),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任职专权,为时论所轻。在向秀所注《庄子》的基础上作《庄子注》,述而广之,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

向: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雅好读书,隐居不仕,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为“竹林七贤”之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未毕而卒,郭象承其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对魏晋玄学有深刻的影响。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等。景元四年(263)嵇康、吕安遇害后,举郡计入洛,受到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去世。

支道林: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家世事佛,二十五岁出家,精《般若道行品经》,曾著《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遁是一位典型的清谈家杂揉老、释的僧人,以好谈玄理闻名于世,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所注《庄子·逍遥游》为群贤叹服。

冯太常:冯怀,字祖思,晋长乐(今陕西石泉)人,历官黄门侍郎、侍中、太常、护军将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说新语•文学第四》32、遂用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