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冬天
作者:杨凤君
单位:延长县高级中学
走过冬天,会使人成长; 走过冬天,会使人充实; 走过冬天,会使人收获……
----题记
在秋天依依不舍地退出一年四季的舞台之后,冬天就耀武扬威地如约而至。渐渐地,时序又步入24节气的冬至前后的隆冬时间。陕北高原,气温降至零下十八九度乃至零下二十度。此时寒风凛冽,地冻三尺,滴水成冰,呵气成霜。一个接一个的寒流肆虐凶狠,公平光顾,它从不偏爱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村庄,任何一户人家,任何一个人。每到这个时候,在我记忆的网膜上就会情不自禁地闪现出一幕幕儿时冬天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冬天是那样的寒冷。
我的故乡是一个秦岭山脉下的一个小村庄,我们家住在一东西走向的四明头(左右两侧和背后不靠山)房子的,是典型的背地方,尤其是到了冬天,每天阳光照射的时间还不到四个小时。窗子是每年临过年时用麻纸糊的,一年四季再不做更换,只是那个窗格子糊的麻纸被撕破了小洞,就用其他的纸补上而已。经过了一年时间的风吹雨打,几乎每一个窗格子都开了大小不等的窟窿,有的像针眼那么大小,有的像钉子那么大小,有的像核桃那么大小,尽管母亲经常拿纸补窗纸上的窟窿,但那也只能是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小的窟窿根本就无法补。特别是到了晚上,北风呼啸,直往破了窗纸的窟窿里灌,屋子里的气温接近零度。母亲说:“针眼大的窟窿,能吹进三斗三升风。” “我和姐姐是被风吹大的。”那糊在窗格子上的麻纸开着无数的小窟窿,谁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风吹进了屋子。
农村在冬天,是通过烧炕取暖越冬的。到了冬天,农村人都吃两顿饭,白天,靠做早饭时烧的火取暖;晚上,靠做晚饭时烧的火取暖。一年四季,家家户户都烧的是柴禾,那里有钱买煤烧呢?用柴禾烧炕取暖,炕是烧热了,但屋子的上空却是萦绕着冷空气,形成了下热上冷的态势,晚上睡觉时,全家每个人把自己的棉袄和棉裤都盖在被子上御寒,睡到半夜被冷醒的情况时有发生。到了“三九四九冻烂石头”那一年最冷的季节,水缸里都结起了冰渣渣。父母亲早上做饭时,脚被冻的疼痛难忍,在脚地下徘徊蹾足,通过走动和蹾足来增加热量御寒。我们小孩就靠一种“挤暖暖”的游戏来取暖。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贫困落后,农民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冬天,家庭贫穷的人穿着空心的(没有衬衣)、开了花的(破了露出了棉花)的棉袄、棉裤;光景稍好一点的家庭,可以穿上破破烂烂的衬衣。寒风打着呼哨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裤口往里钻,那可不是像炎热的酷暑突然刮来一阵冷风带来一种惬意的凉,而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刺骨的冷。在野外干活,没有棉帽子戴,没有耳套戴,没有手套戴,没有毛袜子穿,没有棉鞋穿,双手皲裂,双脚被冻裂开许多道口子,渗出了一道道血丝,走路一瘸一拐。白天把破棉絮垫在鞋里,一为取暖,二为柔软差疼;晚上把猪蜡油,棒棒油塞在手脚皲裂的缝隙中放在火上烤,哪里能买起护肤膏来涂抹呢?就连最廉价的凡士林都买不起啊!到了冬天,只能这么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熬着,盼望着大地解冻,春暖花开。
我小学在村里上,13岁离开家外出求学,在镇上上了三年初中,在县城上了三年高中,在咸阳上了四年大学。在初中和高中住的宿舍都是大通铺。那个年代,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年四季的作息时间安排两顿饭——早饭和晚饭,早饭前要上两节课,晚上要上两节自习课(小学不安排晚自习)。到了冬天,学生最难熬的就是早饭前的两节课和两节晚自习。教室里没有取暖的火炉子,更不要说有暖气设备了,窗户上没有玻璃,取而代之是厚厚的白塑料布或纸片,还开着许多窟窿,寒风顺着缝隙和窟窿直往教室里钻。学生没有棉帽子戴,没有毛耳套戴,没有棉手套戴,没有棉鞋和毛袜子穿。早上学生忍着零下十七八度的严寒,坐在教室里上课直打寒颤。提前三分钟打了预备铃后,学生不是开始唱歌,而是由班长喊一句“一二”的口号,集体开始蹾脚御寒,打了正式上课铃,老师走上讲台之后,蹾脚声嘎然而止,老师开始上课。手被冻僵了,写得字七扭八歪,有的同学干脆只听讲课不做笔记,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老师就中断上课,让学生搓手、蹾脚两分钟,以便学生能写字,然后老师继续上课。
虽然学校作息时间上没有安排这项活动,但渐渐地形成了惯例。课间十分钟,学生都跑出教室晒太阳,玩挤老干(暖暖)等游戏,同学们各自随意组合,五六个或七八个同学一字排开,背靠有阳光的墙壁,两头的同学往中间挤,使劲地挤,一边挤,一边高喊:“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两头的同学往中间挤,挤着挤着就会把最中间的那个同学挤了出来,被挤出来的那个同学就是跑到两端再使劲往中间挤,循环往复,直到浑身发热,个个身上产生了热量,有的同学头上还冒出了汗,尽管玩“挤老干(暖暖)”这个游戏很累,但大家全然不顾,为的就是以累换热。由于墙壁有限,挤不上老干的同学,有的玩“攻城”游戏,有的玩顶拐拐游戏,虽然玩法不同,但取暖御寒的目的是一致的。晚上的气候虽然没有早上冷,但气温也是零下10度左右,上晚自习时还照样要忍受着冷冻的痛苦。冬天,学生上晚自习,挨冻受呛,与其说是在上晚自习,倒不如说是在活受罪。每人点一盏煤油灯,在昏暗的光线下抱书苦读,在手冻的写不成字时,就双手半握拳,放在灯花周围烤,等把手烤热后再开始写字,为了防止冷风钻进教室,教室的窗子和门紧闭着,50多盏煤油灯就是50多个小烟囱,教室里烟雾缭绕,空气浑浊,咳嗽声和喷嚏声此起彼伏。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没有学生餐厅,更不要说有什么餐桌和餐具了。学生买饭时,都要带着碗筷在灶房门前或窗口前排成几路纵队,买到饭后,就圪蹴在灶房前的校园里开吃,吃完饭之后,再把碗筷送到教室或宿舍。在露天排队买饭,在校园里蹲下吃饭,在春天、夏天和秋天到没有什么,可最难熬的是冬天。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学生排着长长的队伍买饭,冻得直打哆嗦,无奈之下,有的蹲着脚,有的敲着碗,手舞足蹈,“音乐”声此起彼伏。排队排到后边的同学(女同学居多),买到的饭菜已经冰凉。天有不测风云,有时下着鹅毛大雪,学生也得披着雪花去排队买饭,由于天气寒冷,无法在灶房门前的校园里圪蹴下吃饭,学生只好把饭端到教室和宿舍,由于没有重新热饭的条件,只好冷吃,饭是冷的,吃到胃里也是感觉冷的,喝上一碗开水,胃里才觉得热乎乎的,久而久之,吃冷饭就习惯了,胃也就随之而习惯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儿时的冬天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了,在党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政策的春风吹拂下,春风化雨绿满枝,秋来枝头果飘香。祖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率领14亿人民攻艰克难,脱贫致富,实现了惊天动地、亘古未有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丰富了,扬眉吐气了,幸福指数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我现在往着单元楼房,安装有暖气设备,既保暖,又美观,到了冬季,一年供暖5个月时间,一天24小时供暖,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6度左右,在家穿上线衣即可,有时甚至可以穿背心,冬行夏令,真可谓奇异“怪事”,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一点都不觉得冷,好像不是生活在冬天。房内装有空调、夏天可纳凉,冬天可供热。越冬的衣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大多是牌子货。有衬衣、保暖内衣各有三四套,有呢子短大衣、羽绒服长大袄各有两件,有毛耳套、毛手套各三副,有皮毛暖鞋,棉暖鞋四五双,有的衣服穿旧了就送给农村的兄弟或亲戚穿,如果缝了补丁再穿,那就会成了天大的笑话。再说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焕然一新,教学楼、宿舍楼、餐饮楼等都安装暖着气设备,到了冬天,学生坐在温馨的教室里学习,睡在宿舍里可进入甜蜜的梦乡,坐在餐厅里的餐桌旁吃着可口的饭菜,再也不要遭受寒冬的皮肉苦了。
列宁说:“一个人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出生在上个世纪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冬天所经历过的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但这一辈人现在都渐渐地老了。人老了,新的记不下,旧的忘不了,往往爱怀旧,爱纵比,今昔对比,天壤之别,现在我们过着天堂般的生活。闲暇时,我把自己儿时冬天所遭遇的艰苦往事给我的女儿讲述,他们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傻,没有越冬的棉衣服穿,为什么不到超市里或网上购买?宿舍里有暖气,为什么要上山砍柴烧炕?学生为什么不坐在餐厅里吃饭而偏要圪蹴在校园里吃饭呢?针对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我能给他们解释清楚,可他们就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我的冬天的记忆的艰苦往事,对他们来说成了天方夜谭。儿女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过着小康的日子,是在蜜罐里泡大的,没有经历过象我辈那样的严冬寒冷的日子,没有尝过痛苦的生活滋味,不懂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让儿孙们去理解我们这一代人儿时冬天所遭受寒冷痛苦,的确愚顽可笑。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是从磨难中走过来的,怎么能够忘记昔日苦难的生活呢?追昔抚今,我们要倍加珍惜,更要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施之以忆苦思甜之教,晓之以知恩感恩之理,增强后辈们的幸福感珍惜感,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使幸福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作者简介:杨凤君,延长县高级中学教师,校语文教师兼国学、阅读社团指导教师,延长县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教育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笔名雨辩,喜欢文学,国学,唱歌和广场舞。曾在《中小学教育》《大众科学》《延安作家》《延安学子》《延长文联---延河水》和校刊上发表文章并多次获奖。出版个人散文集《阳光下的幸福》、编写师生作品合集《春蕾绽放》和写作指导教材《国学》、《阅读,让世界更精彩》等书籍并且出版。曾与中国文化出版社、南方出版社、陕西时代出版社合作出书并发表多篇散文。生于乡村,长于阡陌,学于古都,归于高塬,常写小文以自酌。
代表作:《祖父》《油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