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
上大学期间,我和朋友合办了一些游学项目,欢迎中国的初高中学生来新加坡高校参观,并请来专家、教授讲授一些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我们开设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人制造课程帮助同学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也开设过供应链课程帮助同学们理解生活中每一件商品背后的生产流程,增强大家的国际视野;我们同时设计了情商课程,非常受欢迎,通过游戏互动、临场辩论,情商课帮助同学们增长同理心、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了更强烈的认知。
每次上这些课,我都会先问同学们很多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帮助我了解他们的眼界: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会听到,我的梦想是金融、经济学家、会计、医生、律师、老师、科学家……
“那请你告诉我,什么是金融、经济学家、会计、医生、律师、老师、科学家?”
一些职业,同学们都多多少少能说得挺像回事,比如医生救死扶伤,律师伸张正义,但是如果追问“你想做什么医生呢?临床医学还是理论医学?儿科还是内科还是耳鼻喉科?”,又或者“你想当律师,那你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呢?学习仲裁法,还是民法?今后做公司法人还是大法官?”,绝大部分同学就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了。
当我问到同学们,为什么选择高中生活不会接触的领域,比如经济、金融、会计,对这些行业有什么理解。同学们就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猜,要不就是他们有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的家人、邻居、亲戚在从事这些职业,要不就是电影里的某个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物恰好颜值高、脾气好,让人着迷。
说来可笑,能决定命运的选择做得竟然如此草率,甚至没有可以拿来讨论的依据,可想而知,这些孩子的未来,一定会因为这不够谨慎的选择,吃些苦头、对曾经坚信不疑的人生理想产生些质疑。
2. 个人认知缺失
其实,我也能理解,毕竟我也是从这种教育体质中出来的。在学校的象牙塔里,我基本算是对现实社会一无所知,每天在题海沉浮。出学校后,唯一可借鉴的就是长辈的阅历,而那阅历大多数情况下难以描述真实世界,也无法深度描述每个行业,因为每个长辈最多精专于个人领域。回忆大学生涯,我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因为定位不清、对个人认知不够、对学科认知不够,没能在每个转折点做出最优选择,从而与本可达到的理想高度失之交臂。
其实,对于人生方向的摸索是一辈子的任务。我们在互联网如热中天的年代出生,肯定想不到等我们成家立业,世界也会被人工智能主宰。新技术层出不穷,大量行业消失,新的专业和领域出现--比如电竞成为了大学专业、网络直播的效力超越传统市场营销,大量学科融合创新,比如供应链和金融专业的结合就产生了供应链金融……世界在迭代,人类生存在不确定性中。
那么是不是世界变化那么快,提前计划也没用呢?当然不是。人生就像一百个十字路口,看上去是每个选择决定我们的一声,其实,比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进行选择的依据的参考要素。
怎么讲?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要做创业者,那么以此为前提,就可能会选择商务管理专业,上学期间参与创业比赛,毕业后加入创业团队;如果你决心未来进入大公司,那么大学期间会选择大公司进行实习,毕业后直接进入世界五百强,然后节节攀升,你是绝对不会动心思进入风险高、薪水可能不理想的创业公司;如果你选择文艺地过一生,你可能会选择文学或艺术,毕业后可能为了诗和远方而奋斗……不管世界上有没有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又或者线上课程,IP,直播,不管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为你创造多少选择,只要你有明白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你 就不会太过迷茫。
而现如今,由于对于现实社会接触过少,青少年很难建立正确的判断标准,因此面对十字路口就会有些迷茫。这种迷茫体现在两个层面:方向设定,和道路选择。
至于方向,我们谈谈梦想。其实很多青少年现阶段所怀揣的梦想可能是“假”梦想。这么说不是不相信同学们的判断,但是想想看吧,当物理天才生在医生世家,当文学家的父母是数学教授,当体育好手有个做金融做得风生水起的亲戚...这一切都会对一个人对于梦想的设定产生影响。很多年轻人会将那些最受人尊敬、欢迎、有着最高经济回报、最受家人认同的职业和专业作为梦想,却不小心错过自己真正的才华。有些家庭认为手艺最重要,因为对于数理化等理论学科会有偏见;另一些家庭对于科技十分崇拜,因此对于体育、文学、经济十分排斥;一些家庭会认为收入比荣誉重要,一些家庭认为工作稳定比收入重要……这些家庭看法会多多少少对青少年的判断产生影响,为了得到家人或社会的认可,他们会向外界所崇敬的人设靠近,从而忽略自己真正的才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被外界塑造、而忽略内心声音的“假梦想”。
追寻假梦想路上总不会一帆风顺:当你决定成为文学家时,突然听说文学生毕业薪资可能比金融毕业生低很多,便开始动摇。可是当你选择金融后,你又发现,英文不好真的很难出类拔萃,反倒是你还算优秀的数学能力让你能成为厉害的工科生。于是你重新选择学习工程,毕业后顺利成为工程师,然而,你又发现工程师工作内容局限、太够技术、升职涨薪非常依赖经验,而你回想起最初的文学梦,却发现为时已晚...这跌跌撞撞、且很有可能碌碌无为的几年,很可能为你未来的人生持续拖后腿。因此,没有稳定的自我认知,就很难判断利弊,从而朝三暮四,却总也不能满足。
人们总是对自我评判不够客观,会刻意忽视一些缺点,并捏造一些优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活成想要成为的人设。假设一个思维涣散、创造力强的“淘气包”想“洗心革面”、得到老师的认可,那他会尝试成为班干部。为了成为班干部,他研究起班干部当选者的一系列共同点,从而变得严肃起来,并刻意压制自己天真烂漫、好奇淘气的本性。从而, 当你问他,你是个理性的人,还是感性的人?他的天性是感性的,却因为后天训练变得理性,便回答你自己是个理性的人。再加之所处社会并不认同感情用事,他便会刻意压制自己感性的天性。
就这样,人们总假设自己的真实性格和能力就是“人设”的性格和能力,通过外界定义“人设”。然而现实证明,外界定义的“人设”,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更改而改变。很多年轻人雄心壮志,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选择自认为“对”的专业,可是走在半路,骤然发现这个专业并不能给你想要的生活,或者你想要的生活本身就是身边人潜移默化为你设计的,而你真实的才华却被因为各种原因未曾被发掘,又或者已然埋没……这将是痛苦的发现。
3.对现实世界的浅薄认知
如果说个人剖析是漫漫长路,“道路选择”就更令人迷茫。如果我们有个梦想,不管真假,总是想找到实现梦想的方法。然而,现实生活总不像童话故事,王子追求到公主,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一辈子快乐下去。童话故事中,我们对于王子和公主的信息甚少:双方门当户对、颜值颇高,代表正义和善良。可是他们的爱好是什么,他们人生观又怎样,他们性格真的合适吗,他们能够容忍对方的缺点吗,又真的欣赏对方的有点吗?这些事情不亲自打交道真的不得而知。
选择大学专业也是一样的?我们按照自己并非那般客观的人生规划,拼死拼活地考上理想院校的理想专业,并坚信日后人生可以免除纠结、只需埋头奋斗,功成名就不过是时间问题。然而,现实中,大多数的人毕业便和专业“分手”,做起别的行当。有人会所可能“转行”是现实所迫,因为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可是现实证明即便日后这些人有了重新选择行业的资本,大多数也没有重新回归最初的领域。在此,我们暂且称他们为选错专业的人。
我身边有太多哭诉选错专业的人。比如学习工业系统工程的学长,目前在准备考取作曲系博士;然而却有着学习电子工程的同学,却因为对于供应俩的热爱转专业学习工业系统工程;学化工的朋友说如果时间倒流,他一定选择目前最紧俏的计算机,这样他的创业之路会更加顺利;然而学计算机的朋友又说码农这种没日没夜的工作让他与理想的稳定、健康的工作环境失之交臂,他宁可少一些工资,多一些个人时光……换位思考一下,一个人从激情澎湃、无怨无悔地进入一个行业,到避之不及,其中将经历些什么呢?首先,当同学们从家庭脱离,进入大学这个小型社会,从小环绕四周的家人期待消失,年轻人们开始摸索自己在校园社会中的个人定位、他们通过辗转各大社团、单人社团管理的各类只为,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旦同学发现个人爱好后,便会想办法打破固有认知,尝试对各行各业进行深入学习,最后经过几次撞南墙才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不得已承认希望时光倒流、重新争取浪费掉的时间。做错事不可怕,更令人心痛的是白白耽搁的四年可能直接限制了你在理想领域的高度,当别人已经在理想行当里奔向卓越,你还在考虑入行,那之后需要经历更加卓绝的努力才能弥补上。浪费四年多吗?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18岁到22岁的年龄,可谓是一个人最绚烂的年纪,谁不希望无悔地度过呢?
4. 大学专业选择前必做的两件事
当然,要求年轻人十八岁就选择正确道路,确实有些苛刻,毕竟同学们社会阅历不足。然而,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在选择专业前,我们有两件事可以做:明白个人喜好,然后学习真实世界。
其实最初,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热爱,然而只是在日复一日的校园生活中被磨灭了。高考给特定几个科目差不多的权重,对于其他小众科目(我的澳洲同学高中会上考古学、营养学、油画等课程)却不予以考量。因此,同学们会相应调整学习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忽略特长。比如,一个热爱历史的同学,为了班级排名疯狂补习数学,从而取得优秀成绩,进而产生真实特长是“数学”的错觉。我们不排斥同学们因为现实限制把就业放在第一位、把爱好放在第二位,我们只是感到惋惜,如果同学们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人生理想、个人爱好都真正是什么,到头来发现一直以来认知里都是想象中的自己,那该多么可惜。
那么,怎么认知自我呢?这里,我放五个我大学期间反复自问的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回忆起内心真实声音。
(1). 过去的人生中,最让你忘我的事情是什么呢?
答案可以是爱好,比如看电影、骑单车、读书;也可以是解决数学题时的绞尽脑汁、写作的灵光一现、英文沟通时的成就感爆棚……
(2).你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呢?
往往擅长的事,就是最忘我、最有兴趣的事。但也不全然。有时候,我们擅长做数学题,但其实很难享受;我们擅长写议论文,因为家人会有看新闻的习惯,所以脑子里材料足,可是真实兴趣还是读小说;我们擅长踢足球、讲笑话,但是因为会耽误学习,也逐渐放下了……
扪心自问,你擅长的事情,是后天练就的能力,还是生来就做得出色的事情呢?
(3).你的理想是什么?
这个比前两个问题都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有些人幽默感强,表演能力棒,却无意参与娱乐业,更想为国家贡献力量,因此会选择成为一个为民除害的法官、治病救人的医生,尔后将幽默感和表演力通过爱好释放。爱好让人联想到有趣的人生,而理想让人联想到有意义的人生。你是把人生趣味放在人生意义之上吗?怎么能让自己又有意义、又有趣地度过这一生呢?
(4).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理想”呢?
有人会反感,理想不就是让人奋不顾身的事情吗?没有理由、没有借口!
然而,理想的来源很重要。有些理想是为了将世界变得更美好、有些理想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某样生活、有些理想是为了追寻榜样,有些理想只是单纯为了应付别人。
记得大三期间,学校邀请两位讲师为学校社团社长们教授领导力,其中有个环节我记忆犹新:同学们两两配对,“质问”彼此,What do you want in your life? and Why!
一开始同学们只是好玩,可是后来气氛越来越严肃,甚至变得激烈。
我的搭档是个马来西亚男生,他说他的理想是学好金融。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为什么?找到好工作就可以赚钱。为什么?赚钱就可以买房子、买车,过上很好的生活。为什么?过上经济独立的生活,我就可以离开我的家人……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追问下,他哭诉了他从小到大承担的压力、家人对他的超负荷期待、以及严厉要求,他讲述了因为家人的期待,他内心的恐惧、从小到大快乐童年的缺失、以及常年累月的自我质疑。
我们不排斥同学们为了弥补家庭快乐的缺失而制定梦想,但是同学们需要明白自己的理想来自何方。是因为电视上看到医生救死扶伤受到感动?是因为特别喜欢某个老师因此喜欢上某个学科?是因为从小独了太多英雄传记想做警察?是因为特别爱好看美丽的建筑想设计建筑?因为家人总觉得某个专业特别体面,从而你也如此认为?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你总要学会刨根问底,通过问自己“why”来探索理想背后的真实理由,这也是很好的自我剖析过程。
(5). 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你想拥有一份全世界飞的工作吗?还是在一个地方好好经营家庭呢?你想追求诗和远方,成为游子吗?还是在成为CBD、金融街的商界精英呢?你想常常和人打交道,还是更喜欢独自研究问题呢?你喜欢更能发挥你艺术创意的工作,还是想更多运用你的理性思维呢?
人理想的生活总是在变,可能需要体验所有生活后才能定论,可是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同学们可以通过上一个问题(理想的来源),来判断自己“理想的生活”会不会改变--比如我的马来西亚搭档的理想生活来源是原理家庭压力,那么这就是外界决定的“理想”,待他进入学校、步入社会,远离原生家庭后,又或者她的父母亲改变读他严厉的态度后,这个外力就消失了,他便会有更多时间和经历去探索内心真实想法,通过“内力”--兴趣、爱好、个人激情--来定义新的“理想”,从而也改变对于“理想生活”的期待。
第二点,就是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学习真实世界。
你对真实世界了解吗?试着回答一下问题:
1. 经济、金融、会计的区别是什么呢?
2.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是什么?国家又有什么相应政策呢?
3.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区别是什么?
4.想做机器人,我该学习电子工程还是计算机专业?
5.如果有个宇航梦,但是分数不够宇航专业,有没有其他专业可以借来缓冲?
6.相当作家,文学专业真的是最好选择吗?
7.律师的出路只有法官吗?
8.金融听起来好高大上啊,我英文学不好应该没关系吧?
9.码农听说工资都很高哦,是不是最有前途的工作呢?
10.国际贸易毕业生未来是不是可以环游世界了?
11.建筑和土木工程听说都是盖房子的,究竟啥区别呢?
12.我不善言辞,还能不能学习文学专业了?
13.我喜欢写作,可是讨厌背诵古文言文,我可以选择文学吗?
14.医生学制多少年呢?
15.听说会计是个门槛低的工作,是不是选择了就没偶出国深造的机会呢?
16.电子工程毕业后做什么呢,机器人?通信?半导体?这都是些什么呀?
17.现在会英语的人那么多,翻译在网上就可以进行,我还有必要学习英文专业吗?
18.语言不就是个工具吗,花四年去学习,是不是浪费?
19.中国人为啥要学中文呢?
20.工商管理要学那么多的科目呀,那是不是毕业之后就能成为很多领域的专家呢?可是为什么还有很多学长姐会有就业问题呢?
21.学机械工程毕业后是修宇航船,还是修车呢?
22.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的区别是什么?
23.医生这种救人的白衣天使,成就感多高呀,可是是什么让人选择它时产生犹豫呢?
24.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什么区别呢?
25.我想赚大钱,应该学经济还是金融呢?
26.机械工程不好找对象,是不是真的?
27.为什么很多金融机构会偏好工程系毕业的学生呢?
28.工程系学生和商科学生思维方式上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29.学医学一定会接触解剖吗?
30.学医如果没能入名校,还有什么补救方法吗?
……
值得问的问题数不胜数,但是同学们真正能回答得上的我相信不到四分之一吧。这就是信息不对等的真实写照:你不了解面临的选择,怎么保证自己做出明智选择呢?
在做出选择前,你的面前有数不胜数的专业,代表着你人生数不胜数的可能性,有些选择命中注定会给你一些苦果子吃,有些选择却能让你一帆风顺。
要做一个无悔选择,我们要做的,不是在每个路口探望,而是找来一纸地图,地图上表明了路形、路况、一路风光、休息站、终点、和终点之后的新的分岔路口--从大学专业角度上来看就是:这个专业究竟学什么课、每个课程究竟有什么学习体验(很多实验还是纯理论学习?)、怎样把专业和现实生活结合?什么性格的人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呢?男生和女生的学习体验一样吗?就业率怎样?这个专业大学应该怎么过毕业才能找到好工作呢?如果英语、数学或者语文不好,我还能选择这个专业吗?这个专业毕业的对口工作能满足我对于财富/精神/社会地位上的渴望吗?
仔细研究过这本地图,同学们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与此同时,在真正进入学习后,因为之前仔细阅读过“地图”,同学们对“突发情况”才会有足够心理准备。拿建筑系做例子,同学们除了画设计图,还需要做很多“粗活”,比如锯木头制作模型。一些女生会因为力气不够而感到困难,如果清楚了这件事,也会做好心理准备、提前锻炼力量。
总有人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洒脱些,总是权衡利弊,选择最优解,实在不酷。年轻人应该想做就做,不要总是大费周章地计划。说得没错,生活需要洒脱,今天想吃什么吃什么,明天想喝什么喝什么,没必要总是计算卡路里;想看电影就去看,想跑步就快乐地颠起来,想旅行拔腿就走……小事上可以洒脱,可要是大事也洒脱,那就会越来越受限制:如果选错专业,未来就会花更多时间弥补错误,想看电影?没时间。想旅行?没时间。想跑步?没时间。所以大事上的谨慎,才会换来生活各方面的洒脱。
因此,同学们不应该再以“青少年”心态面对选择,而是像个成年人一样,带着地图、装备十足地开始新世界的探险。一部叫做《荒野求生》的电影,描述了一位叫做克里斯多夫.麦肯迪尼斯的青年凭借顽强生命里,和勇气完成荒野求生100天挑战,却在最后阿拉斯加进行下一步挑战时因为河流涨潮、无法回归人类世界。因为食物短缺,不得已四处打猎,最后服下有毒食物身亡--如果他但凡带了一张地图,就会发现不出几百米的山脚有一个水电站,在那里他可以寻求帮助。这就是地图的重要性。如果带了地图,克里斯多夫.麦肯迪尼斯不但可以完成自己的阿拉斯加挑战,并有机会在今后的人生进行更多极限挑战。
而这就像是我们的人生。如果带了地图,就会多多少少避开一些可能会动辄耽误我们三五年的“坑”,从而在有限的青春年华中体会到更多快乐,抓住更多机遇、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人,更早过上打心底喜欢的生活。
带上地图出发吧,我陪你一同完成从莽撞少年成为有志青年的第一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