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课堂上“玩”起来(一)

——新课标下游戏教学在低年级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年3月颁布的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素养包括多个维度,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科学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要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等都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可见,新课标把游戏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明确科学游戏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陶行知曾说:“我们提倡科学,就是提倡玩科学的把戏,科学的小孩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爱玩人的天性,特别是对于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玩”最受他们的欢迎,最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而游戏则是他们最熟悉、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吴也显教授的《小学游戏教学论》一书中提到游戏教学的功效问题,他认为对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游戏教学活动相对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来讲,更能促进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还不平衡,第二信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好动、好问、好模仿、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差等。那么,如何在低年段科学课堂上开展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利于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科学游戏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本文以《我在哪里》这一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起来。

一、游戏资源贴近生活

新课标强调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科学知识。

认知主义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以理论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教师不在是知识的灌输者,在组织教学之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有机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要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态度、兴趣对外界刺激(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地、有选择性地信息加工。

小学低年段科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对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儿童在探究中经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发其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同时,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和方法,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开始接受正规的科学学习,这个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经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1.游戏情景来源于生活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动的,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就强调知识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简单传授,而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这一建构主义观点主张要重视并完善进而转变儿童已有的概念,"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该理论的四大核心,而其中的情境更是知识建构的基础。

低年级的儿童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这丰富感性认知和经验,如何创设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游戏情景呢?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时期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最重要的是充分提供学生与大千世界相互作用的机会,并且注重儿童与环境、他人的交流。

因此,在创设游戏情景时,应该选择儿童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事物,这些事物相对具象,儿童能够看的见和摸得着。这样,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避免产生陌生、畏惧感。使儿童在玩游戏过程中,能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情感和巩固在游戏中所得新的认知。

如校园内各个建筑物所处的不同、太阳的东升西落等。这些现象是儿童生活中常见的,幼儿对于这些现象具有丰富的经验,学生通过观察去感受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游戏教学,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饿联系,这样儿童操作起来容易上手,容易获得成就感,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2.游戏材料来源于生活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与其他课重要的区别之一是很多情况下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活动,边动手边思考,二者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因此,如何为游戏教学准备合适的教具与学具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问题。

儿童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之中,他们的世界里处处有科学,处处有奥秘,处处有探索:一颗小石子、一粒弹球、一个瓶盖、一把尺子、一根弹簧……都能让他们把玩半天,他们对周围的食物有这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选择游戏学具和教具时,应从儿童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中选择。只有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游戏,才能增加游戏的亲切感,唤醒儿童的前概念,帮助儿童逐步学会认识自然事物的科学方法,激发内在的探究动机,使他们真切地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保护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孜孜不倦的探究欲。使他们能保持饱满的情绪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各种科学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科学志趣。

在“逃离冒险岛”一课中,教材以游戏任务驱动教学,在做中学、玩中学。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品——纸和牙签就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完成纸骰子,一方面让儿童了解了制作的流程,另一方面提供让儿童综合运用前两节课所学知识描述物体方位的机会。在游戏中,儿童不但学习了新知识、巩固了新知识,而且应用了新知识。

刘洋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儿童在课堂上“玩”起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