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半月。
我所读的学校即将开学了,老师说要把生活用品买齐全再进学校,因为学校后续会实行封闭式管理。
这个通知一出,很多同学都在担心自己买的生活用品能不能正常地寄去学校。
而我没有烦恼,因为我清楚我的寝室里的生活用品至少还可以保证半年的用量。
1°
我是一个非常爱囤货的人。
在双十一这种一年一度的狂欢购物节里,我会一次性购买一年用量的生活品数目。
别人的双十一或许还在为了自己只想买一瓶沐浴露而想着和其他人拼单,而我的选择就是全买下来,放在那里以后总会用到的。
注明一点,我并不是有钱的人。
爱好囤货只是因为我无法忍受生活里的必需品存在即将用光的情况。
比如,日常最需要的卫生纸。我的底线就是我需要保证一直有三包以上的卫生纸存在,如果数目低于三包,我就会开始规划购买一箱卫生纸。
其实我的囤货习惯还不算很夸张,毕竟我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我的钱包不允许我大面积囤货。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心。
精神上感觉不安全的时候,一部分人会通过囤积来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掌控感。
有了这些东西,我就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刻手忙脚乱。
囤积的本质,是对抗对未知的恐慌。
2°
说到这种恐慌的根源,又不得不提到童年。
热衷囤积的年轻人,很多都有童年哭穷教育留下的阴影。
比如,我大一的时候非常热爱囤零食。
本质原因是因为我初高中都是在寄宿性学校,学校管理得非常严格,严禁进出。而那时候班里的某些同学父母心疼自己的孩子吃不好,偶尔还会亲自到学校来,给他们提上一大包的零食或者一整箱的牛奶。
而我没有。
每次收假后,我总是能看见别的同学的储物柜里都是满满当当地塞满了各种吃的喝的,甚至有的拥有自己家人制作的下饭菜。
而我也没有。
等我上大学脱离了寄宿管制后,我对生活状态就有一个标准是我必须拥有一个零食箱,而那个零食箱必须时时刻刻都是满载状态的。
仿佛那个零食箱就代表了我生活的幸福指数,如果零食箱空了,就代表没有人投喂我也就是没有人爱我。
但是,我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爱好吃零食的人,我的零食箱里,经常有很多小零食是直接放到过期状态的。
有的年轻人,还总是喜欢囤积非常多已经无用的东西在家里。
比如有的女生就喜欢囤积那些化妆空瓶,认定它们堆积在一起可以代表她们在美容事业里做出的努力。
但,这就会造成一种现象就是,大量摆放不整齐的东西造成了家里的混乱。
家具不再本用于原来的目的,在家里走动都很困难,出口被堵住,家庭生活变得不正常。
我们这类人的心理,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囤积症,即强迫性地保存无用物品的行为,是一种生理和神经系统的疾病。
《物品:强迫性囤积和物品的意义》深入剖析了囤积症这种普遍现象,书中提到,囤积行为有两个特点:获取很多物品,当这些物品不再有用时无法丢掉。
3°
如果你的囤货习惯已经严重影响了你个人及周围亲近人的生活状态了该怎么办?
三个字:断舍离。
在开始断舍离,就要保持一种克制的、做减法的心态:“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断就是断绝想要进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自己家里不需要的东西。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后续我把过期零食都清空后,也不再囤积新的零食了。
我认识到了浪费食物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行为,我如果还需要囤任何生活用品,都会注意它们的保质期,计算一个我囤货的最大数量,不会造成过期浪费的情况。
而那些无用的东西,比如上学期不太重要的学科课本,我穿腻了的旧衣服,各种化妆品的空瓶等等,我都会直接丢弃。毕竟腾出的新空间还可以留给我需要囤货的其他新物品。
《少即是多》里写道:
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正从加法时代转向减法时代,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丰富才是幸福的王道。
关于囤东西这件事,希望大家都有自己囤货的一个度,让所有物品拥有它原本存在的使用意义,而不是因你的私心而囤积,从而让你获得一种满足感。
不要为一个虚幻的未来而囤积。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曾国藩的名言:“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