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
我们请来了《解忧杂货店》《Hello 树先生》的导演韩杰老师为我们带来【知名IP改编风险及化解之道】主题分享。
(下面是韩杰导演老师原话):亲爱的企鹅宝宝们新年快乐!周末加班快乐——对于周末夜晚放弃约会放弃美食放弃玩耍仍坚持加班的企鹅宝宝们,我必须向你们表示敬佩!我是《解忧杂货店》的导演韩杰。
有一个趣事儿跟大家分享:听说英国以前做过一个基因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种混合交配,三代之后就看上去基本是个中国人了。足以说明中国汉人基因的同化能力。咱们看黄秋生,看张柏芝。他们看上去更多还是像中国人,而且他们还是第二代。
#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以电影为例,当我们和国外 IP 成果交配的时候,我们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呢?还是讲好IP 原故事呢?现在就可以回答啦~
【书友回答】
1.希望讲好中国故事,不论考虑的是受众是中国人,还是,要做的是国外IP和本土的一个结合。讲好IP原故事会不像中也不像西。好尴尬。
2.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故事吧。
3.我认为是讲好中国故事,许多IP原故事例如深夜食堂 七个我 都是IP原故事。可是就好像是换了个面孔来说同样的话,走同样的路。没有吸引力也就看不下去,还是有点自己的特色更加吸引人观看。
4.讲好IP故事,好的故事,没有中外之分。
5.只要是好故事,无论中外大家都爱看。
6.支持中国故事,外国故事还是要本土化,不然拍成深夜食堂那样。
7.好的故事的核心是情感的共鸣吧。为啥日本版的深夜食堂感动了那么多中国人?就是一个道理。
8.挖掘中国故事和外国IP中最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部分,进行本土化的改编。
9.“讲故事的”肯定要和“听故事的”相匹配吧,深夜食堂……
10.讲好中国故事,身边的事才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感情表达细腻之后也更能传达情绪打动观众。但需要结合IP原故事的套路来讲效果会好些。
11.罗伯特 麦基的《故事》里有一段话非常认同。 “原始模型故事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然后以独一无二、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表现手法对它进行装饰。陈规俗套故事则将这一形式颠倒过来:其内容和形式的匮乏势所难免。它将自己局限于一种狭隘的、具有具体文化特性的体验之中,然后饰之以陈腐而无特色的庸常形式。 ”
12.不过想起李安拍《傲慢与偏见》,大家感觉得出是中国人拍的吗?
13.“十二公民”改变的就不错,但后面还是太弱。 变成一个戏剧学院的排练,整个故事的强度被极大地削弱
14.任何事情想要发酵成为热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引起共鸣,让受众感同身受,那么选择的内容就一定要是受众所熟悉的内容,但又不能完全一样,毕竟还是需要高于生活。
15.首先,我认为两者并不冲突,反而需要互相合作。原故事想讲到一模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独立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故事背景,这是除IP本身所在国外,不具备普及度的,但是每个故事都有它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或者说想要传达的一种精神。国外的优秀IP,也就是问题中所说的原故事,之所以能成为大众所熟知的IP,都是因为它传达了一种具有标识性的“信号”,而这种信号就是我们做本地化创作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用原IP的“信号”讲好我们自己的中国故事,才是引进IP本地化的重要方式,毕竟我们面对的大部分受众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们只有对自己身边的人、事儿、故事,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更好的理解导演的讲述方式和所要传达的“信号”。就像我们自己的产品在海外发行时,也需要根据目的国的实际情况,对产品进行重新的调整和测试,以更好的让目的国的人能够接受。
16.我觉得一个电影讲故事,重要的不是中国故事还是ip故事,而是这个电影到底能不能讲好一个故事,现在大有不少导演一个电影啰啰嗦嗦支离破碎根本讲不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故事是由讲故事的人的声音,氛围,故事中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组成,也就是电影的音乐,(旁白),演员角色(和声音),电影逻辑。重要的不是故事属于什么哪个国家或者哪个ip,而是这个故事讲的是不是完整,是不是充满情感,能够让观众沉浸在故事里就像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里面真切感受到主角的喜怒哀乐,真正讲好一个故事。不论是讲好中国故事,还是讲好ip原故事,能够讲好一个故事,不管是新的角度还是老调重弹,看得是能不能好好讲故事,有没有讲故事的能力。为什么国产片不行,不是讲中国故事还是外国故事的原因,而是有些导演的电影团队根本讲不好故事。
17.但感觉现在好莱坞也不好好讲故事了,全是爆米花电影通篇靠特效支撑,故事讲的一塌糊涂。
18.解忧杂货铺因为看到韩寒 所以去看了 不过感觉挺好的。
19.很多公司都不再养编剧,国内唯一的编剧奖也取消了,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如行尸走肉一般。
20.国内明星吸粉,玩票,有几个大明星收视率差不多就稳了……
21.归根结底电影本身就不是大众娱乐,但是没办法,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电影也逐渐变成了大众娱乐中重要的一部分,市场的膨胀自然会让准入门槛降到最低,然后就会出现很多不入流的影视作品。
22.现在大家不爱讲故事,讲好故事。因为发现这样太费心。直接堆几个明星,亮亮相,票房照样大卖,省心省事。
23.好莱坞的商业片是流水线作品,虽然很难非常好,但是其实看下来会觉得有些特效撑起来的电影感觉也还可以忍,不像有些国产片感觉无法忍受。但是还是有不少国内电影感觉还是挺用心的。国内还没有形成这种流水线,所以商业片一般不怎么行。。。。
24.看导演 或者电影公司的把握吧,有很多电影为的就是观影效果和场面,其受众群体相对的也可能更在乎场面,至于具体情节的可以放在后面…… 认真讲故事的,讲情节的可能市场效应就不行,自己还是个研究生,比如“不成问题的问题”这么好的电影,身边就我自己一个人去看。
25.不过现在观众的心态有所好转,对于玩票的也不太买账了。
26.好电影,国产的好电影,还是有很多的。把自己的看片门槛提高就好了,省心省事儿,不吹不黑。
27.我认为讲好中国和外国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好故事。但是看过漫威、星战等等系列的电影,还是觉得中国如果有这种ip,向国外输出中国文化,这样中国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28.当我们和国外IP成果交配的时候,首先要保证IP的内核情感能够得以圆满的传递,但是我们可以用中国化的方式让故事得以全新的演绎。想到迪士尼拍的花木兰,就是国外改编一个很好的例子。拿了中国的故事,借了中国的手法,但是宣扬的确实在当时美国更普遍的女权主义。以及她们对于人物的理解。而就像中国导演的断背山,虽然是发生在美国,却看到了更偏向东方的隐忍、含蓄和欲说还休的爱。大概就是加入我们的理解诠释原IP,才是最好的增色。
29.我个人还是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中国本土并不是没有好电影,近年来热捧IP主要是因为电影人和投资商看到了IP带来的高票房高热度,也因为近年来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准入门槛越来越宽……但更多的是观众对于IP改编的失望,IP制作大多表现出了水土不服。有些一味追求“遵循原著”而忽略了本土适应,有些则杂糅各类,整成了“四不像”……
【韩杰老师分享】
刚才看朋友说不管讲 IP 原故事还是中国故事,讲好故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没错。今天,我们先不讨论如何讲好电影故事。主要就跨文化的IP 改编说说改编的相关问题。
分享内容:第一个话题:如何理解东野圭吾原著精髓及实现本土化改造?
今天,我和各位主要通过我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来聊聊原著小说东野圭吾《浪矢杂货店的奇迹》改编的诸多思路。聊这个话题还是得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思想的根源上说起。其实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一直对日本文化有深深的迷恋。从动漫卡通、到小说、绘画、设计、电影、饮食、风光、礼仪、古建、电子产品、汽车、游戏到岛国爱情动作片……这些影响简直充斥着我们而在大部分的生活。我们基本上是一边骂着日本鬼子,一边像痴粉一样迷恋着日本文化。我如果说我不承认我内心有民族自卑感,那是装呢。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危机。现在我们的文化总被人诟病为落后,何谈输出?究其原因,一百多年来,我们已经抛弃了最根本的中国传统哲学、放弃了我们的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的主体性。近年随着国内电影需求量猛增,非常多的日本文学电影原著被中方购买翻拍。光是今年就有好几部:苏有朋导演的《嫌疑犯 X》、黄磊主演的网剧《深夜食堂》、吴宇森导演的《追捕》、近日上映的有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和我本人导演的《解忧杂货店》。从文化交流传播的角度讲,这种现象非常好。供需上有更多的机会让两国文化有更多发展前进的机遇。
说到我拍摄的这部电影,除了《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的小说都是以悬疑推理为主,犯罪描写较多。所以《解忧》算是最脱离他作品美学序列的一部小说。也恰恰是他的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原因有三。一、这本小说在文化思想的内核上,恰恰来自中国儒家的哲学。我们中国人讲“天人感应”。“有求必应”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命由心造、福由己求” 的生命观。这些生命观,日本人现在比我们还信。而我们却不信了。那运用在这本小说当中,便产生了一个空间——杂货店,一个让人觉悟的道场,也像西方的教堂。老爷爷呢,像一个智者,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过这这种设置,来表达内在的生命哲学“有求必应”,“命由心造,福由己求”。“天人感应”等。二、小说的故事方法非常东方神秘。此设置也离不开以上哲学观的支撑。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月亮只有一个。此小说通过一个月圆之夜,让三个人感应一个多年前的不可思议的许诺:杂货店老爷爷临终发愿,在若干年后的同样一个晚上,杂货店将一夜复活,未来的人可通过时空穿越的隧道彼此感应,把信息传递。作者通过这个东方式的神秘设置来把每个迷途中的年轻人召唤到善的道场里,(如刚才提到的:寻找真正的那个月亮)告诉他们,如何开阔自己的生命境界,找回生命的意义。三、小说的情感非常有善意,用慈悲的力量来抚慰每个读者,非常励志。这点也是打动我的原因。它太适合让中国的年轻人看了。——我觉得中国年轻人大多绝望无助,我们需要彼此激励。
本土化改造的思路;以上谈到文化背景,其实这本小说在文化基因上很大成分是中国的基因,我觉得最重要便是先建立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找到了这个基本观念,改编就好下手了。讲好日本故事,那是日本导演的事。那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小说转译到中国,让更多的书迷以外的朋友也能感受这个故事。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小说到电影的本体问题。小说是通过文字来想像一个不可见世界。而电影是通过可见的世界来想像它的思想性、文学性。所以,可见的世界,便是需要我们设置一个中国内地的世界,通过这个可见的世界来想像东野圭吾小说的思想。
具体分析我们的改编思路:首先,它的结构非常巧妙,通过现在时空的三个小毛贼的视角,跟随他们的回信穿越到过去时空,贯穿起两个年代年轻人的励志故事。小说故事也从情感线上讲了更深层的故事,慢慢揭开杂货店老爷爷和孤儿院女主人埋藏了五六十年的的爱情往事。像带领我们从树的花果一路讲到树的根。让我们感恩我们的一切结果,原来都由前人付出的爱作为根基。小说有五个故事。我们果断的放弃了两个故事和两组人物:放弃奥运陪伴男友的故事。这是讲爱情,主题上较普遍,且涉及日本当时与苏联的冷战背景。另一故事,单亲妈妈绿荷溺水牺牲。单亲妈妈在中国不算主题,相对日本的普遍性,中国鲜有。另一个时长方面的问题,对于电影来说时长不容许讲五个故事,我们最多只能讲三个故事。从主题的核心重要性来说,我们取用的理由是:【理想主题】:小城音乐人、【爱的主题】:解忧爷爷和杰克逊先生、【财富的主题】迷途的汪汪。我觉得这三个主题是非常最适合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来讲。能呈现出这三个主题的时代背景较好的选择是90年代初。所以,我们将小说的60年代末至70年代,在电影中将它改成中国的93年。93年,经济方面,商机纷涌。文化方面,娱乐业遍地开花。伦理道德明显崩塌。这是讲这三个故事最好的时代背景。尊重小说的主题为原则,我们讲中国的理想主题,在90年代,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今天下午我还看了高晓松的故事,他没好好上清华,去天津卖唱,去海南演出,去福建校园作流浪歌手。80年代末,虽说让不少人不再坚持理想,但90年代的摇滚和民谣真正开始生根发芽,涌现出一大批崔健之后的歌手艺术家:唐朝、黑豹、魔岩三杰,高晓松老狼、郑钧、朴树……我们的理想故事,便是这其中的一个人物:秦朗,一个北上追求音乐理想的民谣歌手。有朋友看了电影说是不是讲的“沈庆”?虽然秦朗唱了沈庆的歌,但不太像沈庆。只是沈庆的歌《青春》非常适合表现这个人物内心。从身份识别上,秦朗更像朴树。
第二个主题:爱。我们遵照了小说当中最重要的故事:灵魂人物解忧爷爷和叛逆富家少年有关爱和救赎的故事。
在中国,90年代中期,经济开始火热,很多家庭致富,但随之即来的便是伦理问题。离婚率上升,社会案件增多。问题少年也越来越多。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通过一个做走私汽车生意的父亲与追星的儿子之间的敌意、误解来讲一个少年的成长。对应最核心的人物解忧爷爷,两个忘年交通过书信的形式,跨越25年终于添补了东野圭吾所说的每个人心里都有的那一个:洞。
第三个主题:财富。这是改革40年到现在最核心的时代主题。我们设置迷途的汪汪,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风尘女孩,通过他与杂货店的书信,成功改造自身命运的一个财富故事。最终通过财富来完成人生价值的故事。
好了。这是我们 对照原小说,与中国故事中国主题作的一系列改编思路,今天分享给大家。有兴趣的朋友,其实可以对照一下小说,我们作了哪些改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