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三十五天 | 《论语两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原文解读: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个人感悟: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对“礼”的发展史的研究。孔子虽然熟知各朝的礼法,但由于不能通过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以及贤人验证,便对古礼秉持保留的态度,不敢妄言。

孔子的这种治学态度,也为后世之人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典范。这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有根有据,尤其是做学问。

判断毕竟是判断,也需要有力的事实根据作为依靠,否则只是一种假说推断而已。

孔子本想通过古时的典籍验证自己的研究,可是,由于时代久远,能够证明古礼的文献都已不复存在了,这令其痛心不已。

面对这种现状,夫子虽然有些失落,但他却坦诚地告诉别人,即便自己知道许多以前的礼制,但是在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它们是很难成立的,更不要说服众了。

也就是说,无法得到证明的推断,只能是推断。凡事都要有证据证明才能成立,没有根据的事情即便做得再好,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

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做何学问,都应养成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找到真理的所在。倘若传统与现实发生了冲突,我们的思想与世界的潮流出现了偏差,我们是接受还是否定呢?

对此,孔子给了我们一个很明智的答案,两者都不选,应该持存疑的态度。思想不能仅停留于掌握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意义,还要学会通过这一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的精髓。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①,吾不欲观之矣。”

原文解读:

孔子说:“举行祭祀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个人感悟:

在古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并且祭礼有很多种,如天地、祖先、各行业的祖师等,都要定时进行祭拜,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知恩报恩的精神,告诫人们不能忘记养育了我们的天地和祖先,以及创造了文化和技能的先师等。

由于祭祀属于精神层面的修养,因此对于心态的培养特别重视,只有诚心诚意才能不断提高。在本章中,鲁公正是失去了这份诚心诚意的庄重,所以孔子才不愿再看下去了。

祭祀重在意诚,虽然仪式尚在,但都成了虚文,内心没有一点儿恭敬虔诚的意思,只要稍有德行之人都是看不过去的。

现在一到传统节日,也会有很多的庆典、祭祖活动,这些庆典本质上都是中国礼仪文化的继承,也有存在的价值和举办的必要。

但要把这些庆典办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的精神本质所在,理解这些活动的真义所在,怀着敬诚之心,加以诚挚纪念。

如果只注重其外在的形式,而忘记这些活动的本质,无异于买椟还珠,舍本逐末。遗憾的是,现在的有些活动外表看隆重而热烈,实际上却已被商业化搞得很无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第三十五天 | 《论语两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