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总结

        今天重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内容,感觉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现总结如下:

       一、生涯定义

      生涯一词,确定并阐述了个体所涉及的各种角色、所处的各种环境以及在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有计划或者非计划的事件。(Super ,1976)

      角色澄清自己的角色,你是谁?自己到底是参与者还是决策者,参与者你只有答应或者愉快的答应(喻答应),决策者你才可以决定你去不去,参不参与。

       环境环境是相对自由的,要认清环境对你的期待,记住成功者才能改变规则,失败者永远是抱怨规则。所以要知己知彼。

       事件坚持目标导向原则,自己选择的自己就要承担,事件分计划性事件和非计划性事件,对于计划性事件,要增强行动力,对于非计划性事件就要进行重大决策,决策的关键是守住目标,跨越选项看问题。

      生涯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知己知彼,决策行动

      生涯辅导和生涯咨询两个最本质的区别是:生涯辅导朝向未来,结果导向生涯咨询朝向过去,分析原因

职业咨询是心理咨询的分支,解决是正常人的健康的问题(持续时间不到三个月,痛苦程度可自控,对自己的社会功能只有轻微影响)。

     二、特质因素论

      1908年帕森斯提出来的,帕森斯被称之为职业生涯之父(职业生涯之母是罗伊),帕森斯认为职业和工作,人职匹配,了解自己(清清楚楚地了解自己,包括个人的能力倾向、能力、兴趣、雄心、资源及限制,以及这些特质的成因),了解职业(明明白白地知道各种工作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要求,优点与缺点,待遇,就业机会和发展前途),对人和职业进行匹配(要实实在在地推论以上这两组事实之间的相关情形),匹配的才是最好的(能力可胜任范围内找一个最好的;分数可达到范围内找一个就业趋势最好的;能看的上的那些人里面选择一个感觉最顺眼的)。

    个人特质+职业信息=理想工作

    个人期待+现实条件=理想选择。

     三、生涯发展理论

      1957年舒伯提出的,舒伯是生涯理论的集大成者,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差异(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地方去)——发展(自己在变,行业也在变)——社会((班杜拉SCCT)——现象学的心理学(后现代的观点,自我实现的时代,只要对社会没有危害,对自己内心能接受,内心无害)

     人生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退出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人们需要从事的事情也不一样,父母之道即着眼终极目标,完成阶段目标,合理应对每一个当下(孩子培养的阶段目标:0-1岁,安全感和自信心。来自哺育者的悉心照料和关注。1-3岁,相对自由感【规则感】。建立底线与规则,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接受必要的惩罚。3-6岁,性别认同。母亲是情感的归宿,父亲是力量的化身。感性与理性同在,保证思维的全面。6-13岁,同伴关系和勤奋感。学会与各种小伙伴和平共处,为人格完善做准备。培养受用终身的学习习惯。所谓的自控力就是内化了的外控力,即:由外界的奖励和惩罚逐渐转化为自我的奖励和惩罚。13-18岁,独立思考,建立自我标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感】。对权威尊重而不盲从,对自我接纳而不放纵。个人自由度越来越大,而要为自己承担的责任也应该越来越多。)

      生涯三度长度(当下的一切都是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广度(角色平衡是一种生涯成熟度的表现【角色多样性】);宽度(时间-任务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一个角色所分到的时间是有限的】;温度(当下职业的满意度【后人加的暂未纳入教科书】)

       四、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1964年由明尼苏达大学的罗奎斯特和戴维斯提出来的,又被叫做TWA(the Minnesot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理论和 PEC强调人境符合的适应论(Person-Environment Correspondence,PEC)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分为两个方面组织满意度个人满意度组织满意度即任务的完成度和能力的满足度,分为两个方面工作的要求和工作的增强系统;个人的满意度分为需求和增强系统,需求可以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增强系统可参考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所以可以得出公式:快乐=能力-期待,要想快乐要么提高能力,要么降低期待,无欲则刚,有欲则装,注定改变不了的期待,根据环境的情况,要删除那些不合理的期待,这样才会快乐;痛苦=能力-期待,能力低还期待高的人,这类人一般都是,伴随无能的全能感

      五、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1991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是,机器人认识不到他是一个机器人,人能够认识到他是人,而且能自我纠错。

     CIP任职信息加工理论分为三个阶段:

      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主要体现出来的是信息不对称,可以采用特质因素论来解决。

       生涯决定,主要体现出来的是方法论不对,可以采用的是CASVE循环解决,还有目标导向发和时间管理发等方法解决。

       元认知,只要是信念不对,信念不对的常见问题分为三类:完美主义者(打破完美主义者的方法是,当下最迫切的需求【核心目标】,抓大放小);负面思维者(打破负面思维者的方法是大不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习惯性纠结者(解决办法,设定一个时间底线)

        阻碍人们决策的原因有三个:信息不足(收集信息)、方法不对(教会方法)、信念不对(调整元认知)。

     六、SCCT社会认知理论

       1994年提出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理论,核心观点是,自我效能感(过往经验、结果目标预期、周围人的榜样、社会其他人的鼓励),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们的探索。

       学习经验成就经验:以往自己的成就经验;替代经验:榜样的力量,但是榜样一定要找自己能超越的榜样;社会经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不同的职业的鼓励程度不一样;情绪经验:叙事疗法【黄素芬老师】,该鼓励就鼓励,该刺激就刺激)。

      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结果

      目标/导向:目标影响选择

      选择

       结果期待

       生涯咨询的目标,在于增进当事人对技能兴趣信念价值工作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学习,期待每一个当事人能够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创造出幸福美满的生活,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如果没有实现,那就可以死心了,不努力一下就不知道尝试的意义。不须当下才能不惧未来。匹配是不断尝试的结果,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做到极致,这样才能不惧未来。学习,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真相。

      七、后现代

       产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暂未形成理论学派,主要关注点在三个方面:聚焦目标,关注未来,澄清问题(怎么办)。

       主要的代表,如教练技术叙事疗法构建主义等等。和我国道家思想很像,道家强调大道至简。需要保持好奇之心,即相信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解决的专家,空杯理论。

        所以后现代强调行动聚焦目标(确定目标),明确价值(要不要做),积极行动(可实现性)。

       八、总结一下

       特质-因素论——“无法找到匹配的目标。”

       生涯发展理论——“无法获得平衡的生活。”

       工作适应论——“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

       信息加工理论(CIP)——“无法做出最佳选择。”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CCT)——“不愿意尝试新的可能。”

       后现代主义——“无法开启有效行动。”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总结_第1张图片

附上贾杰老师说错生涯理论的歌曲https://www.ximalaya.com/qita/7366404/57965179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