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光进来的地方——武志红《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一旦理解并接受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实现人生超越。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开篇如是写道。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的人生注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问题结队而来,悲伤,挫折,内疚,愤怒、焦虑,这些本身就是痛苦,让我们疲于奔命。

我们渴望自己人生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但现实却是如此的不完美。

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应对人生的不完美,才能不断成长,并获得幸福呢?

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光进来的地方——武志红《感谢自己的不完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武志红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教我们如何正确的应对人生的不完美,并从中获得成长的能量,展开精彩的人生。

一  正确认识恶习

很多人都有想改变的恶习:拖延、好吃、刷抖音、快手。一般人都会用意志力去控制,发誓改变恶习的人也很容易有这样的观念:我必须控制住自己,提高自控力好像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自控”的表面意思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然而这却是对自控力的一个最大误解。当我们说“控制”时,就是将坏习惯当作了自己的对立面或敌人来看待,发誓要击败它。但实际上,所谓的击败不过是压抑。它有时会被击败,但日后它还会发起攻击。

这就好比弹簧,你压抑它越厉害,它反击的力量就越大。这是很多胖子、酗酒者、网络成瘾者等人群在改变坏习惯时一而再,再而三失败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恶习。

每一个坏习惯都有其好处。恶习之所以形成,是在某个阶段或情景,帮助过我们的生存,习惯形成,是因为一次次产生强化,本质上是生命的一种适应机制。

所以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求。

像许多上网成瘾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整日沉溺网络,要么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爱,要么是学习压力太大了,一遍遍地重复学习实在太乏味了。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

如果认真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生活。当你理解这一点时,就会带着感激的心去面对你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开始把它们当作朋友来看待。

这时,你就不会再像面对敌人一样试图去击败它们,而是去接纳它们、了解它们。这其实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

当你这样做时,这个人格中所蕴含的能量就会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有当你理解了、接受了,真正的改变才会发。

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

二  负面情绪—— 接纳才能真正解脱

我们面对悲伤、愤怒、内疚、恐惧、沮丧、失望等痛苦的情绪时,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想降低痛苦,消灭或者逃离痛苦。

然而这些策略常常没有效果,因为所谓的逃避,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我们以为看不到它们了,但其实它们还是我们甩不掉的尾巴。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从这一点上而言,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认,因为否认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否认自己的一部分,就会或轻或重地导致人格分裂。

并且,被否认的那一部分绝对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只是被你压抑进潜意识而已,仍然在对你产生影响。更糟糕的是,当它发挥作用时,因为是来自潜意识,你的意识对它一无所知,于是你对它丧失了控制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的表述——“逃避问题及其内在痛苦情感的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我们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后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一部分,须臾不可分离,根本逃避不了。

当你抵触各种痛苦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的人生真相,也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病痛会潜藏在你心灵的深处,毒害你的生命,有些甚至'转化为生理疾病,比如癌症。

太痛苦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为什么痛苦,而太痛苦又直接导致我们逃避痛苦、恐惧痛苦……最后,我们忽略问题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那该如何面对痛苦呢?

陈祉妍博士说,痛苦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契机。

痛苦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了。而那些勇敢地直面痛苦的人,也最容易抓住这个契机让自己成长 。 简单地逃避痛苦,必然会陷入自我欺骗,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直面问题自身,会将你带向成长之路。

这和身体疼痛的道理一样。当我们肚子疼时,医生经常不建议先服用止疼药,因为那会让身体麻木,让医生难以探查到底是哪里的内脏发生了病变,从而无法下手治疗。心理痛苦的意义是一样的。

而那些直面自己的痛苦及痛苦背后的问题的人,每一次痛苦就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一个人的潜力无限,但一个人的意识能直接控制的范围却很有限。

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痛苦只有一条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假若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过去的事实仍然存在,它并未消失,也未被你遗忘,但你对它的纠结就结束了,而你也由此获得了自由。

中国阴阳论认为,人生必然一方面是阴影,痛苦,另一方面是光明,快乐。阴极就是阳,阳极就是阴,阴阳对立而统一。

接纳阴影,每一种心理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所以说,真纯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心灵的兵器”。

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的,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我们须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三,透过人际关系认识自己

我们的所有心理问题,几乎都会人际关系有关。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简单而形象地解释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简而言之就是,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

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关系并非两个人的事情,其实是两个内在关系模式的互动。 要认识这样的互动,我们就需要多一只心灵之眼,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跳出来,并从一个近乎旁观的视角审视一下你与他人的互动游戏。

我们需意识到,我们面对着的那个人,并非一个简单、单一的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关系,即这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并且,这个人与你相处时,一定会玩投射的游戏。要么,他会把他内在关系模式中的“内在的父母”投射给你;要么,他会把他的“内在的小孩”投射给你。

所以,我们应知道,一个人怎样面对自己,其实反映着这个人的内心。他怎样对待你,其实反映着他“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相处模式。

成年的关系和童年的关系模式越像,我们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得越厉害,而我们也就越有机会弄清楚自己,这时,与我们童年受伤时的感受就非常接近了。

多一只心灵之眼透视我们的关系,可以让我们在适当的时候从一个伤害性的关系中脱身而出。同样,我们在认识自己时,也应多一只心灵之眼,学会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在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理解我们的态度、情绪、行为。

只要你在乎一个关系,那么你一定会把你的内在关系投射到这个外部关系上。并且,你越在乎一个关系,这种投射就越强烈。

由此,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 这时,你要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并引导自己走向好的方向。

心理学大师,很多都是“困而学之者”。 譬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因为提出了患者中心疗法、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概念,被心理治疗界认为是最有贡献的心理治疗家。他对医患关系的论述更是精彩绝伦,关系也成了他的治疗理论的精髓。但是,罗杰斯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一直是非常自闭的,他的妻子是他第一个真正的朋友。他很痛苦,认真思考人际关系,并最终找到了爱的真谛——“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从此,他比绝大多数人更懂得理解,更能接受任何人。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提出的恋母情结、童年创伤和无意识等成为理解人性的钥匙,而他自己恰恰是一个有严重的恋母情结的孩子。

重要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情。

小结

人生苦难重重,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各种坏习惯,糟糕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人生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常常认为这些都是负面的,是不好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

但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无法逃避和否认,这些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应该接纳它们,正确的面对和应对,可以变成我们的朋友,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 ,我们可以借由它们认识自己,重塑心灵,获得成长。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掉不完美,而是去认识并拥抱它,活出真正的自我!

它们会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光进来的地方——武志红《感谢自己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