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才过去一个月,手就又长出来了?

  印象中第一次听说双十一还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2013年。翻到那年的淘宝记录,我买了一双不知真假的耐克鞋,一件毛衣,一块低档的卡西欧手表。那三样东西为我大一的生活竖了个里程碑,800多块钱,对那时候的我是巨额了。而且说实话,13年的我才刚逃出高中的牢笼,网购对于我来说太新鲜了,我对它保持着敬畏之心,因为钱不是从口袋里出去的,是银行卡上的数字不动声色的变少了,这让我很没安全感,因为我觉得自己对虚拟的数字没什么概念,说不定一不注意多买几笔就变没了。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蚂蚁花呗。

  对网购的敬畏之心保持了没几天,我就开始沉溺于它的便利。“这个杯子好便宜,比上次在店里看的便宜十块钱呢”,“kindle又降价了,买个看书吧”,“复习死了这么多脑细胞,对自己好点,买点吃的吧”,就是这样的想法,让我买了一单又一单没用的东西。我看着堆得满满的宿舍,想着不要买了吧,东西都没地方放了。

  于是又出现了闲鱼。

  蚂蚁花呗和闲鱼,就像淘宝的左右护法。没钱买了就花呗,买了没用就闲鱼卖掉。这是个无限循环的过程,然后买手还喜滋滋的觉得“又卖掉了一件二手,赚了好多钱”,仿佛高额的原价与低到尘埃里的闲鱼价没有什么差别,东西白用了几天,还赚了一大笔。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买买买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最开始是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买手们盼了一年才大出血一样挥洒自己的金钱,再后来双十一过去了有双十二,再后来又有京东618、亚马逊黑五、418、女神节……各种购物节密密匝匝的铺满了整个年历。一年到头各种叫“剁手”“吃土”声不绝于耳,但是到下一个购物节,还是义无反顾的买。

  我们对金钱的欲望越来越大方的摆到台面上了。不知是那些购物网站诱导了我们,还是因为我们有需求才导致那些购物网站搞出来这些节日。在各种营销号一番又一番的洗脑下,你认识了不抹不知道它有多好的SK-II神仙水,知道了冬天一定要有一双的UGG皮毛一体雪地靴,发现了床上用品四件套要用MUJI的不然真的不舒服。你开始觉得看书用手机不行啊,伤眼,于是买个kindle吧;没牌子的马丁靴怎么能有型,于是打开淘宝找Mr.martin;手机电脑还是新的好,于是买电脑的时候只看最新款最好的配置。

  “生活已经这么不容易了,就对自己好一点吧”,不如意的时候你对自己这么说。“终于成功啦,买点东西庆祝一下吧”,遇到小小成功的你对自己这么说。就算不给自己买,也会给男朋友买、给女朋友买、给家人买、给家里那只等铲屎的买,买买买……购物变成了最主要抒发情感的方式。

  疯狂的购买,也难以掩盖内心欲壑难填。买完了之后也没觉得自己变得有多么精致,于是又想再买点什么。

  可是你真的需要它吗?

  很多人觉得自己穷,报不起一千出头的培训班、买不起不到一百块的正版书、听不了两块钱一首的歌。然后转头就买了几百一支的口红、几千一个的包。平心而论,自己到底需要的是哪一个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十一才过去一个月,手就又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