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过头来讲禅宗,禅宗是怎么开始的呢?大家都晓得“拈花微笑”这件事。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活到八十一岁就涅槃去也。这位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在灵山会上说法。说法,讲不恭敬一点就是打香板,就像我们的香板“啪——”一拍下来,大家都站在那里,只要我半天不说话,——怎么不说了呢?你们就会这么想,就是这个味道。有一天,我们这位大老师上座坐了半天,香板打了,不说话,大家都在下面等着。奇怪!老师怎么不讲话?结果,释迦牟尼佛就拿起座位前面一朵花,对着大家一转。谁也不晓得他是什么意思。老师今天怎么卖起花来了呢?又不是兜揽生意,又不是义卖,谁也不懂。迦叶尊者坐在旁边,实在忍不住,就“破颜微笑”。这就是所谓“释迦拈花,迦叶微笑”。
破颜是什么意思呢?颜是面孔。本来释迦牟尼佛说法,大家都很严肃的,很庄严,很规矩。结果啊!这个迦叶尊者不守规矩,把本来严肃的面孔破掉了,脸上微微的一笑,可不是哈哈大笑,只是嘴巴稍微咧一咧——微笑。这么一笑,笑出了毛病,这下他惨了。释迦牟尼佛说话了,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他就说我有个正法,我的衣钵就交给你了。谁叫这个老头子(迦叶)要笑呢?你笑,你去挑吧!接棒去!就交给他了。教外别传,释迦说法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多,在这个以外,别有心传。他懂了,就交给他,这是一件事。这是个开始。后来,佛又把自己的袈裟和一个饭碗(叫做衣钵),交给迦叶尊者说:“我涅槃以后,你不准死,要等到下一个劫,弥勒成佛的时候,把这个衣钵交给他。”
所以,迦叶尊者到现在还没有死,在云南的鸡足山入定。佛有两个弟子到现在还没有死,一个是迦叶尊者,另外一个是宾头卢尊者。过去在大陆上,打千僧斋的时候,请一千多个和尚吃饭,四方的云水僧都会来,算不定,宾头卢尊者就来了。他来,也不会让你知道,不会被你发现,等到他走了以后,才被发现。有时穿得很漂亮来,有时一身脏兮兮的,反正只要出家人就可以吃,你不能赶他的。不但吃了,还拿了钱走的。他也是受了佛的命令,叫他留形住世,一直留在世间上,就是长生不死啦!给人间做模范。《大藏经》里还有请宾头卢尊者的法门——一种方法,一种讯号,这种讯号弄好了,说不定感动他老人家来看看你,但是他不会告诉你:我就是。他东搞一下、西搞一下,等你发现以后,他已经走了。
迦叶尊者又叫金色头陀,皮肤是金色的。为什么呢?因为迦叶以前几世,是开金店的。那个时候,替佛造金像,所以,以后生下来皮肤是金色的。金色就是黄色,我们中国人黄种人这个颜色。他也叫做饮光尊者,一身都有金色的光明。后来,就成为禅宗的初祖。现在,对迦叶已经有了大概的认识,他的简单履历也拿给诸位审查过了。
现在,讲到佛当时所说的:“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一般外面的旁门左道怎么说呢?乃至于学密宗的怎么说呢?禅宗啊!和密宗一样有秘诀的啊!释迦拈花,那不是拈花!呵!什么脏的道理都套进去了!迦叶拿了花以后,佛还有秘诀告诉迦叶,所谓正法眼藏,你看菩萨打坐的时候,眼睛都眯眯的,打坐的时候,要把眼珠子往上翻,翻到脑后藏起来,真的哦!好多学密宗学道家的都是那么传(当然,正统密宗的大师不会乱讲的),所以打起坐来,都在翻眼睛,往后脑往头顶上看。那么这样有没有效果呢?生理马上起效果!什么道理呢?因为眼球往后翻(其实翻不过来),眼神经向内收,带动了后脑神经的拉紧,所引起的反应,感受上起了作用,这就是五阴里的受阴作用。这一作用,就觉得是气脉动了。唔!这个眼睛——正法眼藏,藏得好,正法眼要藏起来。真的哦!外面有很多这么解释的哦!
那么这个“正法眼藏”藏了,涅槃妙心呢?捏盘子里的心呢?因此,密宗有所谓涅槃大手印,换句话说,这个圆盘子比较大,要用大手印来端啊!把那个心端出来。哼!真是滑稽呀!有时看起来真是可怜,缺乏智慧!我这才体会到智慧的宝贵。智慧可不是知识学问,学问是学问,智慧是智慧。不是学问好就有智慧!不要搞错。你看!有的人一个字都不认识,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他就是高明,高人一等,这是智慧。例如创造历史的大英雄们,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就是智慧高。读书的书呆子,只是帮助那些人,成功了,给你一个官作,给你一碗饭吃。所以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是这样讲的。
实际上,佛说正法眼,拿理来讲,佛是说我有个正法门。眼,等于画龙点睛,这只眼睛照天照地。眼睛是人最重要的感官,没有眼睛,便看不清楚。眼睛代表见地。藏,什么藏?若是解释成藏起来,那么《大藏经》呢?就要做个大仓库把它藏起来,三藏十二部,要用三个门把它关起来,叫做三藏?藏者,在佛学中是代表一个大的充满了的宝库,这就是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寂灭的,清净的妙心。妙心,佛法的心印。不要再另加解释,套上了功夫,套上了方法。不要乱搞,会搞成神经的。
那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呢?这是指付嘱摩诃迦叶这一段事。
灵山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于是宣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宗即是如此来的。如何?拈花就拈花,微笑即微笑,平平常常,有何奥妙!
“念佛是谁?”“是我!”但可千万不能随便认可,否则真正害死人。要念得把无始业障习气一起捆拢来,捆到一句佛号之下,最好由它自己“吧!”的一声跳出来,让它来打你两个耳光,说你为何要骗他,你就可以说“善哉!善哉!”我也可以为你印证,你行了。但首先必须要忍住,才能助人,你看我忍了这多少年,机缘未到,从未说过,不想说就不说。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笑个什么?拈花的是谁?就是我!故他笑了,拈花就拈花,有什么意思?什么意思都没有,拈花即是我的妙用,可是环顾四周,又看众人都在干瞪眼。佛陀实在多事,故迦叶笑了,佛见他笑了,这一下可抓到他了,谁叫你懂得这个意思,这个责任就放到你的头上来了。所以害得迦叶一直到现在还走不了,这是一笑找出来的麻烦,所以快嘴菩萨实在不能多事。
《习禅录影》
复谓佛法在心性法门以外,别有一种秘密工夫;殊不知在大庾岭头,惠明亦曾问过六祖,还有秘密指授否?六祖告以“汝若返照,会在汝边。”是明明白白指出,此中别无秘密,但能返照自心,就可察见,若于心外有法,则尽是外缘,所谓向外驰求,属于邪见,并非内明心性之学。
由此可见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一个是明明白白在拈花,一个是会心地微笑,说无秘密,只有心心相印方知,说有秘密,拈花的无说无传授,微笑的何曾得个什么来?此是禅宗传心法门的一种大机大用,确非局外人所知,拈花是心要拈花,微笑是心自微笑,如另有个秘密,正如禅宗古来大德们所说:“屙矢见解”。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
我们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禅宗,现在社会上一般都称为“禅学”。禅宗有一个故事,在文学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说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梵文的译音,释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译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灵山——也叫灵鹫山。释迦是十九岁丢开了王位出家,三十二岁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岁才过世,有四十九年从事于教育,现在我们暂且不用宗教的观点来研究它。)
有一天上课,在禅学里叫“上堂”,后来我们的理学也用这个名词。下面有很多学生们等他,都不知道他这天要讲什么,结果他上去,半天没有说话,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讲,下面的学生,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所以这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释迦拈花后,他有一个大弟子迦叶尊者,(叶,根据旧的梵文译音,音协。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释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与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轻一辈。释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纪大。佛经上记载,迦叶尊者在释迦拈花后“破颜微笑”。什么叫做破颜呢?因为宗教的教育集团,上来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都很严肃。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作破颜,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等于说管理制度,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那么两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拈花微笑”。
此时释迦牟尼讲话了,这几句话是禅学的专门用语,等于孔子对曾参讲的“一以贯之”是一个道理。解释起来是很麻烦的事情,这几句话译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就是说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现在已交给了这位大弟子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所以又称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法门。说它不须要透过文字言语,而能传达这个道的意思。现在我们不是讲禅学,暂时不要去研究它。(我是不大主张人家去研究的,我常常告诉朋友们不要去研究,因为怕一般人爬进去了,钻不出来。)只是引证这样一件事,比拟于“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类似相同。孔子讲的一贯是什么?而佛家又为什么一个拈花,一个微笑?等于我们有两个人,一个举起一支粉笔,另一个说:“懂了!”除非这两个人有“黑道”术语、暗号,才知道彼此讲的是什么。对吗?——一笑。
《论语别裁》
现在讲修行,我们回过来讲,佛的出世为了一个目的,是追寻生命生与死的问题。其实密宗同禅宗一样,什么叫禅宗、密宗呢?简单地讲,是偏向于修证做工夫,怎么样求证到。这就是禅与密同其他宗派的差别,其他各宗各派讲学理的讲来讲去,似乎同他不相干。所以说禅宗始终是单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正统的密宗也是一样,“不立文字,口口相传”,一路下来,怎么样修持到底而证果。
所以在印度禅宗的传统修持,由迦叶尊者,传到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的时候,已经是南北朝了,到中国来他是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的侄子,是印度一个小国王。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已经一百多岁了,离开中国的时候,一百五十几岁。在熊耳山,那个埋下的达摩棺材,打开来里面并没有这个祖师。二祖神光走的时候也有一百零七岁!这些你们要特别注意,年龄虽然没有多大关系,但同时代有关系。
现在回来讲禅宗,禅宗开始的公案,很有意思啊。有一天,佛在灵山会上,本来很庄严,大家都坐在一起,释迦牟尼佛在座位上要说法了。他还没有讲,看见前面有一个花瓶,他拿起一枝花在玩,这样转转,大家也没有讲话,只有迦叶尊者在座位上“破颜微笑”。“破颜微笑”这四个字怎么说呢?本来脸绷得很紧,大家都等着听话,佛玩了半天花也不讲话,迦叶尊者张开眼一看,哗,师父在玩这个!“噗”!忍不住了,“破颜”。就这一笑笑坏了,佛看到就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那迦叶尊者听了,当然只有合个掌。所以“教外”是在这一切讲空讲有经教以外的,与那些道理都不相干。这个法门只有摩诃迦叶懂了,佛交给他了,这是禅宗的开始。现在学者研究禅宗,认为没有这个事,是祖师们假造的。
禅宗祖师说这件事,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有记载,这本经有翻译过,但失传了,我们的《大藏经》里没有。后来有外国学者到中国,说有这本经,现在在朝鲜发现了,是中文的全本,在韩国《大藏经》里有。这是讲这一段故事。
再说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我们已经背了很多文字了,这不又是文字吗?就是迦叶的破颜微笑四个字,也是文字啊!不立文字,一讲出来已经立文字了;不可以言说,一说出来,已经言说了。所以,不可思议,你已经思议了,微妙在这里。
这一路的修法下来,专讲修证,这样就是禅吗?不是的。你们注意,这是讲禅宗心法最后的见地;至于如何修持用功这一路,都有功夫的,都有作用,只是没有讲而已。所讲的只是最后归纳出来的结论。这个要特别注意,并不是那么一说就是禅了,那是开玩笑了。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以前几次禅七时,都会讲到释迦牟尼佛为何拈花,迦叶尊者为何微笑。我去年在关中,有一个感想,写了一首诗,答一位要出家的老朋友:
禅自拈花一笑来 灵山花蕊满灵台
如何净土华严界 又道花开见佛回
佛在灵山会上,天人供养的花太多了,满了灵台。有一件事很奇怪,佛教一直都与花有关。然后,我再给朋友一个话头:
莫妄想,费疑猜 头陀一去首空回
东风正放花千树 尽向南华觉后开
提到法华经,为什么拈花?为什么微笑?你站在那里看花,话头就来了。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么修持了。一颗种子,怎么开花?怎么结果?
雪窦禅师作了一首诗说:
潦倒云门泛铁船 江南江北竟头看
可怜多少垂钩者 随例茫茫失钓竿
这是指后世参禅的人,连我们在内,现在都在这个境界里,随例茫茫失钓竿。江南江北到处的人,都想上这只船,等于我们到处求师,到处钻。但是别说学的人没有学成,连那些教的人,想钓钓看有没有大鱼,结果是“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连自己的钓竿都弄掉了。
古代人学佛的路子和后世人有何不同?佛并没有说明心见性就是禅。那些认为了生死就是禅,以及明心见性就是禅的想法,是中国宋元以后的禅宗讲的。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千古以来很少有人参透,我经常教人参这个公案,佛为什么拈花?迦叶尊者为什么微笑?这里头有见、修、行,三要都在内,不是那么简单。再说佛传禅宗心法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咐嘱摩诃迦叶。佛并不是说:我有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法门,咐嘱摩诃迦叶。这是后世改的,虽然意义差不多,但是文字一改,观念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明心见性就是禅,那什么是心呢?有问题,这是第一桩错误,很严重。
《如何修证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