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影评

一开始以为《百鸟朝凤》跟《清明上河图》一样,是一副不朽的画卷。画里有一百只鸟,形态各异,五彩缤纷,或鸣叫,或浅吟,或低唱,或微语,或呢喃,朝天空中的一只硕大无比,艳丽的凤凰飞去。

其实《百鸟朝凤》讲诉了唢呐的兴衰史。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于拍摄此片期间死亡,这不知道有没什么隐喻?有没有人去为他吹《百鸟朝凤》……

一个小孩叫天鸣自幼不念书,被父亲撵着去拜师学艺——吹唢呐。

也许在当时手艺比念书更能博得大家的尊重,也许手艺比念书更能直接的赚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也许手艺比念书更更加接近世俗所谓的成功。

只有德高望重才配得上吹《百鸟朝凤》。

要一个小学年纪的孩子去学枯燥乏味的唢呐,无异于冬天里逼他洗冷水澡。万事开头难,学唢呐也没那么简单,拿起乐器就一阵乱吹胡按,得先锻炼肺活量,一根芦苇两米长,站河边,通过芦苇吧河里的水吸上来,逼得孩子脸红,嘴紫,手僵,腿麻……冬天洗澡最痛苦的是脱衣服的瞬间,好像硬生生的把人揭掉一层暖和得皮。人是恒温动物,如果没有棉袄,被褥,鞋子,裤袜御寒,人就像变色龙,时而黄色,时而灰色,时而酱紫色,时而黑色……

天鸣终于学成了一门技艺,继承师傅的衣钵。

日子貌似有所好转,方圆几公里之内得黑白喜事都能揽上,红包也不少,日子好像能想芝麻开花,节节高。

但是,所有的东西都慢慢的消失,乃至于被人遗忘。天空中的月色消失在乌云里,所有的花都会凋谢,所有的人都会走远,所有的鸟都会飞走,所有的梦都会破碎……

没有师傅的日子,天鸣没有了主意,像无头苍蝇乱撞。

城里的生活越来越起色,人们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档次。

黑白喜事不再喜欢传统的吹拉弹唱,取而代之的是西洋乐。

当所有人都去听西洋乐器弹奏,台上长腿,黑发,翘屁股,穿超短裙的美女在扭屁股唱歌。

天鸣的师傅正好经过,天鸣这边一点动静没有,都已经失去信心了,被新时代的东西一冲击,脑袋里瞬间短路,没有意识。

天鸣的师傅大喝一声,所有人跟着师傅继续吹拉弹唱,那边的看客陆陆续续转移过来了。他师傅年事已高,身犯旧疾,吹唢呐本身就是体力活,最后血都喷出来了,还倔强的吹。

这是多么悲剧的一幕,一个人鲜血都喷出来,还是不能挽救什么,唢呐班底还是要树倒猢狲散。

天鸣的妹妹跟妹夫对她说,还不如进城打工,随随便便能赚几个钱养活自己,这年代谁还吹唢呐。除非他脑门上有个被门夹了,鼓起的大包。

街边,不远处,一个老头坐台阶上,头发枯萎,精神萎靡,眼睛微闭,靠吹唢呐乞讨……

真是莫大的悲哀,莫大的讽刺。一门技艺到后来却只能沦为乞讨的道具。

天鸣说,不行,他得回去,不能违背师傅的意愿,一定得把唢呐继续传承下去。

县文化部的人去天鸣家,只不过想录些声音,也丝毫没有挽留唢呐被渐渐边缘化的步伐。

都说京剧是国粹,是高大上的,我也不想亵渎,但是看街舞的人实在比看京剧的多得多,而且街舞里的动作更加有观赏性,在民间,传统里的戏剧,木偶戏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脱衣舞,钢管舞,街舞……

一提起西餐,不能说高大上了,简直就是雅,优雅的雅,有品位,有格调……你平常在家吃的菜花,颜色一变绿,就是西兰花,在西餐厅里,边吃饭,有人在边上弹琴唱歌。在农村只有断电,供佛,迎鬼神才使用的蜡烛,搁西餐厅就是跟上档次的烛光晚餐,烛火摇曳,落大的玻璃窗下车水马龙。西餐吃的就是巧,吃不到饱,想饱餐一顿得去中餐,那里菜色跟西餐差不多,价格却实惠很多……

很多人上街都是西装革履,高跟,牛仔。而正真中国的东西很少,几乎没有,快死绝了,比如中山装,很多出现在朝鲜里。比如汉服,很多演变成日本的和服,被日本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的还有中国汉代时期流过去的茶道,花道……这些在中国渐渐没落了。

说到中医,就好像巫术一样神秘,又好像《易经》里的算卦一样玄而又玄。有一点,中医是医不死你,但是则很难治好你。头疼,发烧,脑热,感冒,腹泻,你也不可能去找中医开一大堆中药,煎熬着喝,病没好是真,药的味道像发馊的猪食是真,喝完药胃痛,肠子难受是真。

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时,网上有一大批人说,是谁说中医战胜不了西医的,屠呦呦得奖就是最好的解释了。说她为中医搬回一局。其实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都是为西医里的抗疟药做贡献。很中医治疗一点边也沾不上,医院里的中医诊室撤得越来越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鸟朝凤》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