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佛教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说到《金刚经》大家也不会陌生,可是金刚经里面好多东西很复杂,而且语言用现代的方式也无法理解。那么笔者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拙见把。
前言
如果大家是虔诚的佛教徒,大家一定会发现佛教有很多经文,而且这些经文多到可能我们这辈子也读不完。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经文有的说东,有的说西。甚至会发现,有的佛经说人或者该去“有”,有的佛经说我们该“无”。
比如《金刚经》《心经》《大般(bo)涅槃经》说“空”,而《大毗婆沙论》说“有”。那么佛经的核心思想说这个宇宙万物到底是有还是空呢?
期间也让我非常的烧脑,但是在我去了解佛学,甚至去寺庙有时候和一些法师聊天的时候。我自己有一个见解就是,其实这些佛经或许是对待不同的人衍生出不同的教育方式。人与人的悟性、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可能都不一样,理解佛学方法也不一样,或许传的传的就会演化出很多“不同版本”的佛学。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
佛陀出家的故事想必只要是一个忠实佛教粉丝,那么我们一定会了解到佛陀出家之前是一个王子,父母也很爱他,可以说就像我们今天所说含着金钥匙(甚至可能是钻石钥匙)出身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其实在早年已经是该有的都有过了(金钱、权利、美女),可是突然有一天自己发现人间并不是那么的美好,人间有生、老、病、死、爱别离、贪、嗔、痴等很多痛苦和黑暗。于是佛陀就此出家,尝尽人间疾苦,后来终于在菩提树下打坐成佛。
之后就此开始传法,今天我想先说一下《金刚经》。
《金刚经》的简单概括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坚硬吧,无坚不摧。“般若”的意思是智慧,这个智慧是最高的智慧,或许是洞彻事件万物规律的智慧。“波若蜜”代表“到达彼岸”的意思,“此岸”代表苦海,而“彼岸”代表的是脱离痛苦的地方。佛教成为涅槃。
可是我们读佛经发现,很多东西我们根本理解不了。那么这个其实也别急,因为并不是佛经多么神秘,而是佛教本来产生于古印度,而语言肯定也是根据印度语来讲解。所以很多人一辈子一直念经,但却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发现还是没有领悟佛学的智慧。这里学佛个人认为,需要理解佛经背后真正的含义,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性学佛,这样佛学才会对你有益。
浅谈《金刚经》对“相”的理解
《金刚经》有一句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相”是佛学一个重要概念,相信佛教徒肯定听过一句话叫“住相”,那么什么是相?根据佛经来说,“相”代表世间万物的形象,属性,或者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定义等。说的通俗一些,就是你感觉的,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你想到的,你闻到的,你说出来的等一切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相”。
这里包括连佛经其实也是“相”,为什么这样说,佛教有一个经典词叫“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明某某。”
这句话如何理解呢?我个人认为就是,我们学佛不能去死理解其中的字面意思,或者用脑子推理这些东西。需要你用心去感悟,而用心和用脑子是两个概念。如果你太去分析佛经的内容,反而容易“住相”,也就是陷在佛经中了。
这时候佛就告诉你,我说这是什么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它只是就是什么。好像很绕口,好像很烧脑。不过很遗憾,本来佛学就不是用脑子来理解,而是心去感受,甚至是需要一定的直觉悟性的。
那么如果佛学如此的深邃或者说连佛法都是虚妄,那么学佛干嘛呀?
那你就太小看佛学了,因为佛学是一个很大的哲学视角让你看世界,如果你真正的理解佛学,会对你的现实生活有非常大的帮助,这里也许不能帮助你升官发财,可是却可以帮助你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而更加条理的来度过人生无数的苦难。
我们平凡的人往往遇到问题只能站在自己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那么自然会非常局限,而如果你有一个佛学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世界会让你会去理解痛苦和欲望以及世间万物的一些规律和意义,从而苦痛还是会存在,但是此时的苦难痛苦并不会是你曾经那样理解的痛苦,从而你可以开始去真正面对这个世间的残酷和温暖。个人是站在俗世角度对佛学带给我意义的理解。
如何理解“破相”的意义
前面提到了,佛经有时候会让人觉得非常难以理解和深邃。其实这是印度语言的特点,他们喜欢把一个比较简单的道理翻来覆去的说来说去。
《金刚经》全文都在讲一个关于如何做到“破相”的方法,而“破相”就是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这样你内心就没有执念和纠结痛苦,也就到了佛视角看问题的境界,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那么如何破相呢?佛经有一句话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说到这里,先谈一下什么是有为法?
有为法在佛教就是讲事物的因果联系,佛经之所以传播广泛,就是因为佛陀发现世间万物都是有因果定律的,那么这个因果定律也是痛苦的产生。比如佛经会讲因果报应,或者这一世的因果报应没有解决就去来世来解决,像三世因果这样的词在我国非常的盛行。先不说科学不科学,我们不能用简单科学视角来理解佛学,因为佛学和西方的精神分析都是凭感觉与直觉来理解人性与世界的工具。那么这就有一定的不可证伪性。可是眼睛看不到的难道就不存在么?
那么佛学就告诉你了,无论你执着的金钱也好,美食,美色或者家庭再大到民族等或许都不是你该执着的。
不过告诉你去除贪欲倒是很容易理解,可是如果告诉你连亲人、朋友、爱人、民族都抛弃,那么这就与道德冲突了。于是佛学的分支也就慢慢出现了。
学习佛学的人可能很关心到底什么才是真相,不过很抱歉,也许佛陀这个创始人根本不关心什么是宇宙真相,而佛陀只关心如何除苦。而后面执着追求人生真相也是佛学一点点演变出现的论调。
而且说到佛陀可以做到抛家弃业的走上修行道路,其实也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佛陀生活的年代是古印度,而古印度有很多宗教,人们也对修行很重视。像这样抛家弃子出家的行为,或许就像出去旅游一趟这么平常。
佛学对我本人的启发
其实小时候我对佛学还是很有偏见的,因为我爷爷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者。所以曾经我对佛教的印象就是“迷信”,或者看破红尘。可是在我不断深入了解佛学,我发现不同人对佛学会有不同理解。而我学习佛学更多希望学习其中一些我能接受的,而那些我目前暂时还不能认同的,先搁置。
同时阅历非常重要,如果你仅仅从字面理解佛学的话,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明白佛学到底说了什么。人生的体验也非常重要。就像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
也就是很多人理解佛学就是:不吃肉,不杀生,看破,自在,出家········
这些也仅仅就像佛学森林的一部分而已,也就是你理解的佛学或许就根本不是真正的佛学,包括我现在说的这些也可能就不是佛学。
看到这里,我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学习同时保持一定自己的东西,那么问问自己学习佛学到底是因为什么,不忘初心,才不会走偏!
文章作者:老K,未经允许,谢绝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