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日记24——善良也需要学习

两千多年前,孟子和荀子打了一场很有名的辩论赛: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为人本来就是动物,而动物的本能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恶。

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还举了一个例子:

小孩子爬到了井沿上马上就要掉下去了,看到的人难道不会心生不忍吗?

荀子却认为人如果是善的话,那为什么还需要教化呢?

人的本性就是欲,如果未经教化,人在欲的驱动下,所作所为也动物无异。

听上去都有道理。

我个人其实更倾向于荀子。

孟子说的所谓“恻隐之下”,其实是一种教化之后的品格,并非生来所有。

比如街边一个流浪汉快要冷死了,你看到之后生出恻隐之心,你看到别人杀鱼,或许你就没有恻隐之心,但如果你是个佛教徒,别人杀鱼你同样会有恻隐之心。

不同的文化和教养会生出不同的恻隐之心。

也说明恻隐之心并非生来所有。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谓本性善良的说法似乎有点问题。

善良是需要学习的。

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本性就是善良的。

就算要学习进步,也是更多的去汲取知识,忽略了道德的修养,最后成为有才无德的人。

有才无德的人才是最害怕的一种人。

无才无德也就是一般小流氓,破坏力有限。

有才无德却往往成为人类的一大祸害。

那么如何学习善良呢?

学习善良的第一步,也许就是从学会感同身受开始,从学会有恻隐之心开始。

或许这才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真正含义。

总结来说——

人的本性是动物,动物其实无所谓善恶,但人又是社会动物,把动物那一套放到社会群体中来,表现出来的就是恶,所以说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就需要学会如何去善,第一步就是学会感同身受,不要那么冷酷,温柔一点。

这是一种超越的智慧。

最开始我们可怜穷人,后来明白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许多人也就止步于此。

更进一步就是明明知道他们就是有可恨之处,但依然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同情他人。

也许这就是成年人的善良吧!


今日推荐:电影《奇迹男孩》

推荐理由:善有善报也许并不一定,但比起做一个恶人,善良更能收获善良。

你可能感兴趣的:(花花日记24——善良也需要学习)